哪些項目僅憑一個點子拿到了天使輪

來自一位學長的3次天使融資的經歷分享

獲得天使融資,各有各的原因,反正都不是因為“一個點子”

因為人

2009年的時候還是端遊時代,我用20頁的BP敲定了盛大18基金的近千萬RMB投資。

不是因為我的點子值1000萬RMB,而是因為我在盛大工作了6年,和盛大的管理層建立了深度的信任。投資我不但相比其他不瞭解的人更靠譜,而且可以避免我加入到競爭對手公司。

因為團隊

2013年的時候已經是手遊時代,這次用12頁BP融到了小几百萬RMB天使投資,是某兩家知名投資機構的聯合投資。

投資我並不是有多信任,而是因為我在行業裡面已經待了10年,並且在騰訊、盛大這樣的大公司中實際負責知名遊戲項目,也能組建出資深且默契的成熟團隊。

在那個手遊資本泡沫漫天飛舞的時代,一個賺錢的手遊項目能夠給投資者帶來上百倍資本回報。因此投資靠譜的創業團隊是件性價比非常高的事情。

因為厚積薄發

2014年初91Act成立後,我沒寫BP,和豐厚資本的創始合夥人約了頓飯,飯後花了20分鐘就敲定了小几百萬RMB的天使投資。

那是因為他是盛大的聯合創始人和前總裁譚老大,是他招募我進盛大的,也在盛大帶了我6年,那時剛剛離開盛大和朋友一起創立了豐厚資本做早期投資。

當時我帶著一起從騰訊出來的精英團隊,拿著極具競爭力的遊戲Demo,在這個泡沫期獲得了各方投資者的追捧,已經拿到了好幾份相當不錯的報價。

正是基於相互的信任,我們迅速敲定了投資方案並快速推進完成,在各自的創業路上相互支持。這樣的合作讓我們都受益匪淺。

2009年我放棄了這份投資。因為在籌建創業的過程中,我意識到端遊創業的窗口期已經關閉了。並且在籌建過程中發現自己並沒有為創業準備好相關能力和知識。

所以放棄了融資,安頓好團隊,自己離開了盛大,加入到了騰訊。

2013年由於融資完成得太突然,團隊其實並沒有完全準備好,真需要從騰訊離職的時候不少人就退縮了。所以只能放棄融資,繼續準備,等待厚積薄發。

2014年1月在準備非常充分後創立了91Act,並一直經營至今,團隊穩健成長,產品蒸蒸日上。


一般來說,天使投資人青睞的創始人分為三個“梯隊”

有過成功創業經歷的連續創業者是 “第一梯隊”其中又以有過上市經歷的為佳。

比如曾把金山推向IPO,後來創辦小米的雷軍;其次是有過成功收購、併購經歷,或有過幾輪成功融資經驗的創業者,比如曾一手締結趕集網,被58同城合併後又重新上路開創“瓜子二手車”平臺的楊浩湧。

“BAT”或某行業內頂尖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是“第二梯隊”。除從業經歷背書之外,自帶資源優勢的天使輪創始人也在投資人優先考慮之列。

某領域很有經驗的圈內KOL或者創業失敗者為“第三梯隊”。

畢竟在“雙創”語境下,經驗和創業項目的相關性在此間佔據重要地位,每個投資人都會基於此分辨出創始團隊的強弱對比。

比較特殊的是內容創業者,基於此類行業內有專業的產業基金,以及文化產業自身獨具的特性,投資人對於其創始團隊的甄別又自成體系,但歸根結底左不過對經驗履歷的考量。

“投人”的本質還是不會變。比如影片眾籌,看似開拍或正式完成之前只有一個樣片或腳本概念,但是實際上真正對資本有吸引力的確是其幕後的執行團隊。自帶聲望和資源光環的圈內人下場眾籌的效果和幾無背景的創始人相比,高下立判。

另外略微補充一點,就idea本身來看也有兩個基本的分析維度:

①所覆蓋的市場夠不夠大

②實現的可能性夠不夠大

這二者缺一不可,基本可看作是一個數學期望的事情。

比如一件事有1%的可能性做成一個100億美金的事情,那對其大概的期望值判斷就應該是1億美金(100億×1%)。當然,具體的價值估計需要倚仗具體的行業研究,從而規避言過其實的話術干擾。


大部分靠idea就拿到天使投資的項目,投資人看中的都不是idea本身

其實早在幾年前VC圈就已經流行一個公開做法,很大一部分投資人都只投身邊熟悉的人或者熟人投資的項目,這個很好理解,最大限度降低因人品問題所產生的風險。

今天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分析這種現象,就是題主所講的很多發生在非熟人之間的靠idea就拿到投資的項目。

因為做創業孵化服務的原因,接觸過很多早起的投資項目,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事情。

就像本文開頭所講的那樣,這些看似僅僅靠idea就拿到投資的項目,投資人看中的並不完全是項目本身,而是項目背後的人和團隊。而很多時候大家所看到的一些靠點子拿投資只是事物的表象。

一個大家經常討論的話題,從BAT離職之後創業拿到投資的比例遠大於其他行業的創業者,不知大家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

除了在BAT這些公司就職本身具有不錯的社會資源和關係網之外,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投資人用錢和創業者時間(機會成本)之間的等價交換。

舉個例子,一個阿里的P8、P9或者百度騰訊的同等級別的程序員或者工程師,如果他們從單位離職選擇創業,很容易獲得幾百上千萬的天使投資的,為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大都數時候在你創業所搗鼓的那些事情上,投資人是不能完全明白的,至少沒有你理解得深,否則他投你幹嘛?

那麼他們靠什麼東西獲得相對穩定的對價或者平衡呢?這就是等價交換。

以阿里P8,p9為例,4年2萬股期權+百萬左右年薪,也就是說,這些創業者如果在原單位工作5年個人總收入應該在2000萬以上。

你願意放棄這麼穩定的收入出來創業,一個月只拿萬把塊錢生活費,投資人給你投個幾百萬的天使其實就相當於折價買了你的時間和青春,投的是創業者的機會成本。

從這個角度看,投資人做了一樁賺了的買賣,這些可比所謂的idea確定性大得多,因為實際上當下創業者付出的代價要比投資人大,idea只是浮在上面的一個表象而已。

因此,那些看是隻憑一個點子就拿到投資的項目,大多數時候並不是點子本身而是擁有點子的人經歷和背景。


有人說有了2000萬還要去找投資人幹什麼?

1,融資只是創業當中的一個環節,在不同項目中融資的重要性也不盡相同,因此融資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當然融資的過程本身也是檢驗商業模式和團隊的過程。

2,真正優質的項目,最寶貴的是時間和效率,創始人輕鬆上陣有利於團隊更加心無旁騖地撲在項目上,不是整天為錢和生活擔憂而分散精力,錢就讓專業的投資人去想好了,其實也是一種變相增強公司的分工和資源協作能力。

3,融資不是創業的終點,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即便你把自己的2000萬都投進去,後續可能還是要進行融資,那不如首先就把資本這條通道打通,提高後續融資效率。

4,最後,舉個例子大家可能更容易理解,雷軍在創辦小米之前曾是卓越和金山的老總,卓越網當時好幾千萬美金賣給亞馬遜,在金山也是上市之後才離開的。

雷軍應該說比絕大多數投資人都有錢,但創辦小米的時候還是到處去找投資是為什麼呢?

因為即便是如雷軍那麼有錢,你現在回頭看小米的資金需求,動輒幾十上百億,個人再有錢也都搞不定的。

因此,融資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是最早把企業放在一個現代市場規則下去玩,最大限度在自由市場中利用社會資源,大致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