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鄉愁—寫在洪洞縣古村韓家莊村志刊行前(3)-作者:張玉桐

深厚文化底蘊

古代水利工程、道教遺存、古老民居、 傳統作坊、非物質文化遺產、珍稀牌匾、金 石銘文、紅色記憶等共同鑄就豐富多彩內涵 厚重的韓家莊歷史文化遺產。

一、 一串非遺珍珠

濃縮人文精華,承載厚重歷史,小村韓 家莊與我縣六項不同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關聯。而且是洪洞縣內,除大槐樹祭祀活動以外,幾項重量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三月三”歷山接姑姑及威風鑼鼓。

羊獬歷山接姑姑民俗活動已相傳幾千年,每 年都要經過韓家莊村。“三月三”這天,幾 乎所有韓家莊人都會自發自覺參與其中,遠 接、護送,祭祀儀式虔誠隆重,特別是“威 風鑼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分列, 或合縱;或對打,或單練,人員樂器相互交 叉自如,不用磨合,一樣的曲牌,一樣的節奏。

2、乾元山道教文化傳說。韓家莊是乾 元山六社之首。乾元山舊時有土地 200 多畝、 廟產歸六社統管,韓家莊因人多勢眾,首當 其任,傳教祈福,社火武術,樣樣參與。韓 家莊村中,多處道教古建築尤其壯觀,韓家 莊村歷史上與元陽觀道緣深厚。

3、洪洞通背拳。清乾嘉年間,韓家莊 村張秀德及弟子張逢巒、張逢源,施繼文、 吉書升是洪洞通背拳第一代第二代嫡傳的主 要人物;通背拳傳播第一帳就曾設立此村, 開拳坊教授大眾傳播的先河,也是洪洞通背 拳發展源頭。

記住鄉愁—寫在洪洞縣古村韓家莊村志刊行前(3)-作者:張玉桐

通 背 武 術

4、金鼓樂。洪洞傳統的金鼓樂申報非 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以韓家莊鼓樂碑刻為 依據申報獲批的;鼓樂碑文“高南萬婁兩裡 定樂戶章程序”,是清代光緒二十六年洪洞 縣衙官批的村規民約。

5、柳編。是韓家莊村從堯舜時期傳承 下來的傳統手工藝;中華文明史,就是從堯 王訪賢,舜敲簸箕耕歷山的故事開始的。韓 家莊是有名的簸箕之鄉,明代隨大槐樹遷民 又傳到其它地方。

記住鄉愁—寫在洪洞縣古村韓家莊村志刊行前(3)-作者:張玉桐

圖片由韓老韓斌提供

6、韓家莊鼓子。是本村獨有鼓樂;是 韓家莊先民節日慶典,鬧社火特有的鼓樂。 花樣變換,歡快急促,別具特色,在社火表 演中常常以小勝大。

以上幾項非物資文化遺產,是洪洞傳統 文化精華的濃縮版,這些傳統文化與該村密 切關聯,反映出韓家莊村在洪洞歷史發展中 有著其突出的位置。

二、金石銘文牌匾

韓家莊現存古碑銘文有多件已被山西金 石錄收編,其中有幾件在整個山西金石錄洪 洞卷中,也十分珍貴,被編委從中挑出列舉 解析。

‘清創建乾元山歷殿記’號稱乾元山地 震碑。是研究山西地震史的珍貴資料。清雍 正九年即 1699 年,乾元山一帶多次出現空中 發‘輝光’,出現‘七星旗’及蚩尤旗等奇 異景象。據地震科學研究,‘輝光’應是地光, ‘七星旗’應是地震雲。乾元山地處萬安斷 層近側,這一現象發生在臨汾大地震震後四 年,可能是一種震後效應。

‘清高南萬婁兩裡定樂戶章程序’與‘清 山神土地復原記’兩碑可稱古代的村規民約 碑,是研究古時村民自治,教化,公序,民 俗活的歷史資料。

‘清重修風脈樓碑記’則是研究洪洞通 背拳傳承人物和傳播源頭的重要資料。

這次還發現了;清末洪洞名儒,書法家, 大槐樹紀念亭倡建者,也是‘古大槐樹處’ 幾個大字的親書者賀柏壽題贈韓家莊韓老夫

人的壽匾‘松貞柏齡’。可惜,還有幾塊牌 匾被損壞面目全非,最珍貴的一塊‘醫國長 春’,是大清河南什麼府贈給洪洞通背拳師 張秀德的,也早被改作它用,難覓蹤跡。

還有清末民初名人,洪洞縣知事李炳珩、 孫奐侖,主持審理的濟民渠水利糾紛經典案 斷。官府明察秋毫,村民口服心服,該案斷 融情、理、法於一渠水,實屬斷案典範。整理:韓學斌,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