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祕真實上海蝸居

它是一個方筒形的建築。以中央的廣場為圓心,250多家住戶挨家挨戶地環繞著它。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隆昌公寓舊照

有人說它像古羅馬的鬥獸場。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古羅馬鬥獸場

也有人把它比作香港的九龍城寨,那個髒亂差的“罪惡之城”。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香港九龍城寨

它曾因酷似周星馳電影《功夫》裡的“豬籠城寨”而引來眾多獵奇者,他們四處拍照,窺探居民的私生活。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電影《功夫》裡的豬籠城寨

甚或有人說,來了這裡,才能看到更真實的上海,更真實的“蝸居”。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隆昌公寓局部

但無論哪種類比,都不能真正將它歸類。它不應被貼上任何標籤,它有著完全屬於自己的歷史和去路。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隆昌公寓夜景

它就是隆昌公寓,位於上海楊浦區隆昌路362號。其所在的定海橋區域,是舊時的貧民窟,聚集著大量做苦工的蘇北人,並且一度被老上海人稱為“下只角”。

現在的隆昌路上,沿路是些水果攤、香菸鋪、沙縣小吃之類的小商店,隆昌公寓的入口就掩藏在這些小商店之間。如果你不留意,很難發現它的存在。

它的入口實在是太普通又矮小。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隆昌公寓入口

這和它最初的功能有關:為了防止囚犯越獄,只為這個建築設置了一個入口,其大小僅能容一輛車進入。

大門上方沒有“隆昌公寓”之類的標識,但是門上醒目地貼著“不要攝影,後果自負”;入口右側的混凝土牆上,掛著“優秀歷史建築”的匾額。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隆昌公寓右側匾額

誠如匾額上所寫: 這棟大樓建於1930年,最初名為葛蘭路巡捕房,由英國人設計。

1933年9月1日,隆昌路的巡捕房建成並投入使用。巡捕房整體呈“日”字形,由南北兩個空間組成,它們有各自的出入口。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其中南部作為巡捕房辦公空間,入口正對今隆昌路平涼路口,現為楊浦公安分局;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楊浦公安分局

北部為巡捕房宿舍,入口朝向隆昌路,它就是今天所謂的“隆昌公寓”。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隆昌公寓俯瞰圖

兩者緊緊相連,卻有著完全不同的生態。這種差異,是從1943年開始的:1943年,巡捕房被國民政府接收,並把北面的巡捕房宿舍改為隆昌公寓,作為楊浦公安局的職工宿舍使用。

北面的公寓共有約1140 ㎡,最初共有114間房。每層樓的樓梯間分佈著一男一女兩個廁所,此外還有公共洗澡間、公共洗衣間、公共衣物烘乾間,供應熱水的鍋爐房等。

沿著入口通道進去,首先見到的是個巨大的院子, 抬頭望去,5層樓高的混凝土公寓的250個房間圍繞環廊全都朝向這個廣場。

這場景從某種程度上讓你感到眩暈:四周都是陽臺,四處都是門窗,曬衣杆和曬的衣服密密麻麻地分佈著。而樓上居民的一舉一動,都能被輕易地窺見;與此同時,廣場上有什麼人、在做什麼,也難逃樓上人的眼睛。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隆昌公寓生活場景漫畫

它就像個絕妙的觀演場:大院子是舞臺,環廊是觀眾席,外來的遊客看樓上的同時,也作為表演者,被他們觀看。

巨大的廣場上並不空曠:上面停放了各類車,其中自行車居多,有的自行車未上鎖,有的已有鏽蝕的痕跡;東牆邊一角還有一排墨綠色郵箱,仔細數郵箱的個數,就會知道這裡大概住了多少戶。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牆根下的郵箱和自行車

住在一樓的居民,基本都佔領了自家門前的空地,它們在上面搭起了晾衣架,在這三四見方的“領地”裡曬衣服,或者種菜養花。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隆昌公寓廣場一角

因此,局外人踏入這棟建築會格外不安:即使走在廣場上,也有種闖入別人房間裡的錯覺。

這棟大樓上樓的上下樓通道頗具特色,它們分為三類:“白扶梯”、電梯、“黑扶梯”。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白扶梯”、電梯、“黑扶梯”

其中“白扶梯”有兩座,分佈在大樓西南與東北兩側中部,“白扶梯”是1.4米寬的雙跑樓梯,因為寬闊敞亮被居民們稱為“白扶梯”。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寬敞的“白樓梯”

電梯位於樓梯間中央,但是已經棄用多年,電梯在解放後還在使用,但後來因“資產階級生活方式”停用至今。

“黑扶梯”光線較差,位於公寓的兩角,它雖然是公共通道,但早已被居民私自佔領,在樓梯間和樓道拐角擺放了屬於自己的傢俬。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堆放雜物的“黑樓梯”

去到樓上看到的場景,更讓人匪夷所思。

那2.2米寬的,環繞每一層樓的走廊,窄的僅能容一人通過:人們在走廊上搭建小灶,修建洗漱池;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也有屋主在走廊上修建鐵皮儲物箱,把家裡實在放不下的東西放進去,緊緊鎖住;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還有人在自家房子外搭建“鴿子間”用來作為淋浴間,家裡沒有淋浴間的人,還會去借用鄰居家搭建的淋浴間洗澡。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居民自己搭建的“鴿子間”

這些所有的舉動,本質上還是他們應對自己狹小的居住空間的無奈之舉。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即使再小的地方,居民也會養花

隆昌公寓每戶的房子大多面積不到20平米,擺放床和餐桌之後,基本不剩什麼空間

,甚至他們的鞋子,都只能脫在門外,那本來是屬於公共過道的地方。

一牆之隔,便是兩家人的生活。他們太需要去走廊、樓道擴充一點點屬於自己的空間。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你很難想象,這樣的地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住民引以為傲的“高級住宅”:

最早通煤氣、有自來水、還有電梯。法院、公安局局長們都住這裡,這裡的大門還設有門警,進出都需要簽字。

據現在的老人回憶,當時很多姑娘都以嫁進隆昌公寓為榮。

|那它是如何演變成現在這樣的?

剛搬進去時,每兩戶人家共享二室一廳:裡面兩間9平米用作大人的臥室,外面的客廳白天具有客廳的功能,晚上,則成了兩戶共同的小孩睡覺的地方。

到了文革初期,孩子們漸漸長大,孩子們住在一起頗不方便。政府響應居民需求,將客廳平分,用磚牆隔開,兩家共用的儲藏室和廚房被拆除,一戶房門變為兩戶。

自此以後,每家有了屬於自己單獨的兩間房,雖然每間房間不足10平米。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後來在文革的“改造”中,公寓內的公共浴室被拆除;再後來,住房緊張,曾經的電梯間和馬桶間都被改造成宿舍。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左:一戶變兩戶;中:公用廚房 ; 右:電梯間改宿舍

漸漸地,這裡的房間從114間宿舍變成了現在的250多家。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隆昌路南邊沿街的住戶把有窗的牆體打掉,宿舍房間被改造成店面經營或出租,時至今日,隆昌公寓沿隆昌路上,還經營著許多小商鋪。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建了許多小商鋪的底樓

|隆昌公寓裡現在都住著哪些人?

改革開放後,很多原始住戶分配到了面積更大的新宿舍樓,他們將這裡的房子賣掉或出租;也有未能分配到新宿舍的原始住戶,她們在這裡一住就是一輩子。

比如張阿婆,她已有八十多歲,在這裡住了六十幾年,她們一家三代都還在這裡生活著:自從他的兒子有兩個小孩後,她為了讓兒子一家四口住得舒服些,將四樓的屋子讓給孩子住,自己則窩在男廁所旁邊的一間小屋裡,沒有浴室,沒有廚房,夏天就在水龍頭裡接水擦擦身子。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大樓的公廁,還保持著原始形制

也有許多在這裡長大的第二代青年們,他們有了能力就在外面買了房搬離了這裡,偶爾經過這條路,會回憶自己在這裡度過的童年時光。

越來越多在這附近工作或經商的人來這裡買房或租房。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新搬來的住戶們逐漸佔據走廊,改造成廚房、洗澡間。相關部門曾經嘗試過拆除搭建空間,但住戶對空間的需求如此強烈,監管部門也默許這樣的搭建。

有的人離開,又有的人租進來,這裡不到20平米的房子,雖然每個月大概2000元的租金(信息來源於隆昌公寓租客),但還是對一些上班族和務工者有著持久的吸引力。

|“優秀歷史建築”的身份,對它意味著什麼?

這裡的空間擁擠和逼仄,吸引著一些看客來看他們心中的上海式“蝸居”,他們把這裡當作“活化石”;但久住這裡的人,卻曾盼望它早日被拆除,搬進更好的地方。

他們的盼望終究是落空了。2005年,隆昌公寓被標記為不可移動文物,不能被拆除,也不能被擅自改造。

2014年,隆昌公寓被大修過一次:外立面被粉刷、換了新的水路、電路,漏水問題也得到了解決、消防變成了自動化……

上海“棺材房”走紅,堪比香港“罪惡之城”|揭秘真實上海蝸居

這些小修小補並沒有讓居民的問題得以真正解決: 房間仍舊擁擠、仍然沒有洗澡的地方,仍然需要去公共廁所裡上廁所,仍然需要把私生活攤開給別人看……

歷史保護建築,看起來固然光鮮,但居住於此的人,更緊迫的需求也許是,期盼更從容而寬鬆的生活空間。

信息來源:文中部分資料來源於《楊浦區地名志》,部分歷史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部分來源於編輯實拍,如有異議,請聯繫我們。文中信息採集於2018年7月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