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布蘭卡|海角另一頭的「白色之城」

卡萨布兰卡|海角另一头的“白色之城”

這座城市有過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卡薩布蘭卡”,但在今天,“達爾貝達”正在替代那個充滿舊殖民風情的前身,人們將記住海岸邊那新月白的奢華清真寺,而不再是地中海沿岸普遍坐落的希臘式白色民居。在中世紀以前,位於北非最西端的“摩洛哥”便是世界的盡頭了,而這世界盡頭之地的城市,更備受厚愛。

“卡薩布蘭卡”在葡西雙語中的含義皆為“白色之城”,15世紀的葡萄牙人為這座城市命名,18世紀西班牙人跑來一看,也發出了同樣的呼聲,這之後法國人又將它建成自己的後花園,成為歐洲人的度假勝地。一部好萊塢大片讓城市名聲遠揚,成為文藝青年談情說愛時必備的背景板,連情歌裡都在唱“恍惚身臨其境牽著手,如在呂克飯店。我們避開晃動的光線,但月光灑滿你胸前,在那輛老式雪佛萊車裡。不知是光影還是夢幻?”占人口絕對多數的穆斯林居民變成了空氣和觀眾,讓位於各地異教徒們自帶燈光地顧影自憐。

卡萨布兰卡|海角另一头的“白色之城”

對於此,摩洛哥人必定很有想法,他們與歐洲文明共存或爭鬥了1000年,對世俗化的接受程度也很高。他們肯定感謝全世界的文藝青年和情侶們對城市的空想膜拜所帶來的經濟收入,但也需要為自己的城市正名—此處並非單純傷風悲月的場所,它可是“達爾貝達”,北非數一數二的大都市!在阿拉伯世界首屈一指。

如果你在6月這個有一半時間在齋月裡的時間檔去達爾貝達,可以感受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摩洛哥屬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少雨,炎熱多屬暴曬造成,在外注意防曬補水的話,就不會有太大問題。今年的月6月18日開始,屆時達爾貝達的遊客將會減少很多,因為穆斯林要遵守齋月規定白天不吃不喝,所以大家得留在家裡不能出來旅行,達爾貝達的大街小巷會一下子顯得清淨很多。

卡萨布兰卡|海角另一头的“白色之城”

城市新座標

達爾貝達雖然是著名的度假城市,但真正值得遊覽的風景名勝並不多,它更多起到港口城市的經濟職能,所以長久以來,大家對它的印象難免停留在電影所營造出來的殖民懷舊風情上。為此摩洛哥執政者希望讓城市去除殖民主色彩,恢復其阿拉伯城市的面貌。所以,大清真寺選址在此,而非首都就不奇怪了。

哈桑二世清真寺臨海而建,其作用和自由女神類似,讓你從海上遠遠就能看到它,從而在心中湧起虔誠朝拜的思緒。國王選址在這裡,與伊斯蘭教認為上帝的寶座在水上有關,也與王朝祖先從海上而來有淵源,他企盼清真寺與王朝都可以永存於世。

但這份浪漫也帶來了現實的缺陷,清真寺距離市區有段距離,雖設計上可容納10萬人同時禮拜,但一天要祈禱5次的市民何必捨近求遠大老遠跑海邊。所以就算在齋月,清真寺內信徒也不多。不過這也方便了旅行者更好地參觀,如果想拍照,最好清晨來,因為傍晚會水霧瀰漫,影響拍照效果。

卡萨布兰卡|海角另一头的“白色之城”

清真寺的外立面通體採用白色大理石砌成,綠色的琉璃瓦與形狀各異的銅飾品鑲嵌其中,綠色與銅色映襯的200米白色高塔,遠觀便知不同於其他地中海式白色建築,有著強烈的伊斯蘭印記。設計師雖然是地道法國人,卻將伊斯蘭建築中常見的精雕細刻發揮到了極致,摩洛哥比不上財大氣粗的中東土豪大手筆,只有勝在用心良苦,國王召集了全國上下數千名工匠,完全憑精湛的手工藝雕出了這座清真寺。

清真寺內部用五顏六色的大理石與馬賽克鑲嵌裝飾,除按照傳統清真寺空間佈局外,供女性使用的空間達3500平米,這一點備受矚目。最上一層還裝有活動屋頂,可讓陽光直接照射進寺內。寺內還有自動消防裝置、廣播通訊系統和監控設備,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清真寺。

寺內還設有博物館與古蘭經學院,並建有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圖書館,這似乎與另一個北非強國埃及的亞歷山大圖書館有抗衡之意,不過重視文化的競爭對國家來說總是好事。清真寺造價高昂達6億歐元,建造清真寺的經費除了各國募捐外,政府也多收了幾年的國稅才把窟窿填補。今天,以前國王名字命名的大清真寺已成為北非伊斯蘭建築的標杆。我們不一定做阿拉伯世界裡的最大,但我們一定做最好——摩洛哥的野心,通過達爾貝達的清真寺顯露無遺。

國家新氣象

在達爾貝達,建築是阿拉伯式的,就連哥特風格教堂都得有點阿拉伯式雕樑畫棟;食物是地中海式的,歐洲遊客的挑剔改造了本地人的腸胃,阿拉伯式的粗放與大快朵頤精神在此很難尋覓;音樂是黑非洲的,充滿節奏與動感。達爾貝達人表示,摩洛哥是地中海的寶珠,大家都是最強盛的時候來摘取,地中海文明、伊斯蘭文明、大航海文明等等,各文明都在最好的時期在此駐足,令摩洛哥人的眼界也格外開闊。在摩洛哥,除了年長一些的婦女和農村婦女外,一般職業女性和青年女子都不戴或很少戴面巾。

卡萨布兰卡|海角另一头的“白色之城”

而達爾貝達更是開放,穿著前衛的女郎走在街上也見怪不怪。男女之間的界限也不像海灣國家那樣嚴格,非得坐不同席才行。但這並不意味女性遊客可以掉以輕心,在摩洛哥女性地位還是很低的,單身女客如遇糾纏,最好馬上離開而不是與其爭執。

但與其他阿拉伯世界的同胞相比,摩洛哥又是充滿希望的:新世紀裡新國王迎娶了一位美麗的工程師,承諾一夫一妻,並積極推動體制變革保證國家和平發展;國家的GDP穩步增長,除了旅遊業外,農業也十分喜人,公路變得四通八達。雖然伊斯蘭世界最近到處都不太平,歐洲人還是喜歡來達爾貝達——他們的卡薩布蘭卡度假,貝克漢姆5月份邀請一眾好友,包括李玟夫婦在達爾貝達慶祝了自己40歲的生日⋯⋯

或許是千年的紛爭讓達爾貝達的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唯有適應變化,才能讓國家,讓城市延續下去。而在社會發展進程上,勇於走在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前面,則是摩洛哥的夢想。

卡萨布兰卡|海角另一头的“白色之城”

摩洛哥特產排行榜

拖鞋

色彩繽紛,做工精巧,而且什麼尺碼都有,很適合買來送給親朋好友做手信。

卡萨布兰卡|海角另一头的“白色之城”

陶器

無論是瓶罐還是碗碟,都充滿了濃厚的異域風情,擺在家裡特別顯眼,就是攜帶麻煩一定要包裝好。

地毯

摩洛哥地毯在北非地區十分有名,不僅因為羊毛質地好,也因為其種類繁多,花紋與地域文化緊密相連。拉巴特地毯多用三角或鑽石圖案;高阿特拉斯地區的地毯花紋對稱;中阿特拉斯地區則偏好縝密不對稱花色,能厚近4 釐米;出自沙漠遊牧民族柏柏爾人之手的地毯很好辨認,波浪線代表起伏的沙丘,還有駱駝、星星等地理元素,風格質樸;吸收了奧斯曼土耳其或西班牙摩爾風格的阿拉伯地毯則更華麗。

卡萨布兰卡|海角另一头的“白色之城”

玻璃茶具套裝

由於穆斯林禁酒,所以摩洛哥人以薄荷茶為主要消遣飲料,他們也很講究薄荷茶具的設計,喜歡做得五彩繽紛,白天看著透亮,晚上看著夢幻。

玻璃燈

如今遍佈各個文藝咖啡館餐廳的玻璃彩燈之鼻祖,正是在摩洛哥,原名Henna Lamps,工匠們以伊斯蘭藝術特有的瑰麗色彩與圖文,和玻璃馬賽克拼貼而成,風靡世界。本地玻璃彩燈因為都是手工製作,造價不菲。

請猛戳右邊二維碼

德國國家地理GEO最早於1976年發行,如今已遍佈全球20多個國家,年發行量超過200萬冊,是歐洲發行量最大的人文地理類雜誌。本號是德國國家地理官方授權中文版。為您提供海內網高質量的閱讀!

新浪微博: @GEO視界

GEOChina2014

GEO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