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1974)

我們這個年代,似乎更加適合看《了不起的蓋茨比》,奢靡,虛幻,享樂主義大行其道。作者菲茨傑拉德,在中國早就是名人,迪卡普里奧主演的根據《了不起的蓋茨比》改編成的電影,跟好萊塢其他的大片一樣受歡迎,儘管上世紀70年代理查德·雷德福主演的電影是更加忠實原著,和更加精彩的一部。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以父親教導“我”的一句話開篇的:“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那些優越條件。”於是,我在父親教導的影響下,形成了對“所有人都保留判斷”的習慣。並不評判別人是“上帝”的角色,也正如“我”——尼克在小說的敘事中所扮演的角色一樣。“我”基本上觀看了整個關於蓋茨比被殺害的事件的過程,但是卻絲毫沒有插手。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小說的兩樁殺人事件,不單在“我”這個傳統上帝角色的主觀觀照之下,而且,還有還處在一個更加物質的消費主義上帝的觀照之下。那就是T.J.埃克爾堡大夫的眼睛——小說中這樣描述:埃克爾堡大夫的眼睛是藍色的,龐大無比——瞳仁就有一碼高。這雙眼睛不是從一張臉上向外看,而是從架在一個不存在鼻子上的一幅碩大無朋的黃色眼鏡向外看。——這是一幅被遺棄的廣告牌,由於“年深月久,日曬雨淋,油漆剝落,……卻依然若有所思,陰鬱地俯視著這片陰沉沉的灰堆。”“我”第一次去紐約東卵看望小說中心人物“物質女郎”黛西后,就介紹了這個物質世界的消費主義上帝埃克爾堡眼睛的廣告牌,說它介於西卵和紐約之間,彷彿是貧富兩個世界的臨界點,是方便觀察兩個世界之間的規則與互動的,同時也預示著在兩個上帝角色觀照下的故事,徐徐上路了。

“我”傾向於給出價值觀上的判斷,而埃克爾堡眼睛卻依靠的是消費主義世界中的固有的殘酷規則。“我”在小說開頭有一段出人意料的、叫人等待的關於蓋茨比的模糊性的定位文字,說他“對於人生的希望具有一種高度的敏感,……是一種異乎尋常的永葆希望的天賦,一種富於浪漫色彩的敏捷”。我們自然無法在閱讀第一章的時候,就熟諳作者對於蓋茨比的定位具體是什麼。但是一種抒情般的筆調,及其“我”對於蓋茨比即若即離地接觸來看,極容易看到作者本身的影子在裡面。在蓋茨比死後,“我”同樣也因為“敏感”的原因計劃離開東部,回到西部。“我”與蓋茨比同樣覺察到了黛西的聲音中充滿了金錢。“我”對蓋茨比說:“舊夢不能重溫。”蓋茨比說:“當然可以。”不然的話,蓋茨比也不會那麼相信物質和金錢能夠重新贏回黛西的心。當然蓋茨比的幻想的破滅證明了“我”的判斷是對的,但也正因為如此,“我”才加深了對蓋茨比的尊重。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蓋茨比(羅伯特•雷德福 扮演)

而“我”見證的,是一個更加殘酷的物質主義世界。人們的情感充滿了戀物癖。就像威爾遜太太米爾對自己的女友描述她第一次見到湯姆·布坎農的時候的興奮,鏡頭轉成特寫,帶著執迷的貪婪:他穿著西裝,皮鞋,還有雪白的襯衫。她說她第一眼看到他,就知道他是個紳士。這是在“我”的興奮觀察之下的。她抱怨起自己的丈夫來,同樣是埋怨他連一件西裝都沒有,他不是紳士。而“我”見證下的蓋茨比與黛西之間的愛情,更充斥了赤裸裸的物質。從滿屋的白玫瑰,晶瑩剔透的茶具,修剪整齊的草坪,盛大的舞會,連黛西回憶她如何嫁給湯姆·布坎農的時候,也同樣是盛大的物質上的排場:“他請了百名賓客同行,包下四節火車廂,租下一整層莫爾巴赫飯店,他用數不完的驚喜迷惑我。”蓋茨比說:“他還送你一串珍珠項鍊,價值35萬。”黛西對蓋茨比說:“我喜歡你愛我的方式。”這是什麼方式呢?物質的,奢侈的方式,就像當初湯姆·布坎農迷惑她的方式,也是湯姆迷惑威爾遜太太米爾的方式。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我”與蓋茨比

在這個充滿了傷逝和祭奠的回憶的世界裡,富貴如浮雲般的虛幻,而貧窮卻充滿了絕望和狡詐,就像紐約城裡賣狗的老頭,分分鐘都在抓住有錢人喜歡狗的心理,為了騙到錢去迎合莫須有的事實。威爾遜太太問老頭:她買的這是狗是個boy還是girl。湯姆·布坎農直接掰開後腿,說這條狗是個bitch。也算是對這個鍍金時代一語中的的評論。三個富貴世界中的人物是簡潔而清晰的:湯姆是個狂妄自大的種族主義者;黛西連聲音都充滿了金錢;而喬丹是一個不經心的、充滿了粗枝大葉的姑娘。。至於下層世界中的車行的威爾遜夫婦,就更加簡單:威爾遜太太是一個裝腔作勢、附庸風雅的女人,而她的丈夫是一個充滿痛苦的老實人。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男人似乎需要攀附女人,不管是湯姆對於黛西,還是威爾遜對於其妻子。這種攀附,既有經濟上的,又有情感上的。我對於喬丹似乎也有些高攀不上,蓋茨比對於黛西的渴求,就像是一個富貴夢一樣迫切而虛幻。

這種情節劇般的故事裡,當然也有菲茨傑拉德本人的影子,他自然也知道消費主義的物質世界中規則之殘酷。於是,變動在不可能中,仍舊發生了。蓋茨比在“我”的幫助下結識了黛西;而湯姆也在爭取黛西不要離開他。黛西慌亂之中,開著蓋茨比的車撞死了攔路想要尋求幫助的湯姆的情婦,威爾遜太太。威爾遜太太以為是湯姆的車,她並不知道回來的路上,他們已經交換了車輛。這一樁意外的殺人事件,改變了事態。本來是湯姆和黛西合夥將威爾遜太太殺死的,卻巧妙地將責任推在了蓋茨比的身上。湯姆對前來尋仇的威爾遜先生說,撞死他太太的車是蓋茨比的,他說的雖然是實話,但是他掩蓋了最本質的事實,因為蓋茨比的車並不是蓋茨比開的,而是黛西開的。於是,威爾遜將仇富的絕望心理,不分青紅皂白地發洩在了蓋茨比身上,將他一槍打死。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我”(左)與湯姆·布坎農(中)與蓋茨比(右)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湯姆·布坎農帶“我”認識他的情婦的情節,威爾遜先生在他眼中根本就不存在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威爾遜先生(右)

消費主義的物質世界,上演著冷冰冰的攀附與拋棄。種族主義的湯姆與充滿金錢慾望的黛西的聯合,讓處於下層的威爾遜殺掉了同樣是從下層起家的蓋茨比。作者這樣評價湯姆與黛西:“他們是粗心大意的人,他們毀了東西,毀了人,然後退縮到金錢裡,麻木不仁裡,或者能夠支撐他們的東西里,讓別人去收拾他們的爛攤子……”作者不僅僅用心勾勒著消費主義者的靈魂,而且還給出了他價值觀上的判斷。

人們常常引用菲茨傑拉德所稱的“爵士時代”來描述他的作品。這個被指一戰以後(1918年)至經濟大蕭條之前(1929年)的約十年的時間的“爵士時代”,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開始大行其道。菲茨傑拉德的原話是:“這是一個奇蹟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他自己也因此被稱為爵士樂時代的“編年史家”和“桂冠詩人”。但是奢華背後的空虛和消隱,不僅僅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呈現,而且是他諸多小說中的僅有的主題。就像電影的開頭,空蕩蕩的大廳,迴盪著已然消逝的歡聲笑語,那些回憶,只是回憶,再也回不來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The Great Gatsby

作者在價值觀上的最典型的體現,是“我”跟喬丹的分道揚鑣,及其“我”對蓋茨比的傾慕之心。“我”與蓋茨比之間的友誼的故事,很有些像菲茨傑拉德與海明威的現實版。儘管作者與海明威的相識,是在《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之後的事情。“我丈夫和海明威他們兩個人!哼,他們倆在一起的樣子簡直就像是一對情侶!”作者的妻子澤爾達·菲茨傑拉德這樣描述。這種描述其實也恰如其分地表達了“我”與蓋茨比之間的友誼。這種略帶同性戀情的關係,又因為對黛西的物質焦慮而帶上了厭女症的描述,而得到加強。作者與海明威的友誼後來不明不白地逝去了,其中不乏同性戀猜測。他告訴海明威說“在這一年半中與你的友誼對我來說多麼重要,它是我在歐洲的旅程中最充滿光明的一刻”。九年後,菲茨傑拉德給編輯的信中也提到“我一直認為與他的友誼是我生命中的亮點”。他們之間發展出善惡交織的矛盾友情。我在這裡無意陳述兩個男性作家之間糾結的友誼的漫長曆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相關資料,流言紛紜,不可勝數。

但是,蓋茨比對黛西的幻想,與“我”和蓋茨比之間的友情,基本上是作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兩條感情線索,先聲般地出現在了《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而且神奇地應驗了之後的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