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云:書法有女性的嫵媚,又有男性的剛強

孫曉雲書法在當代有著突出地位,幾乎沒有人懷疑這樣的評價:孫曉雲的字寫得好。這裡討論的是她的書法好到什麼程度。

孫曉雲書法以行書最為擅長,也工楷書、隸書等。與其外公朱復戡先生書法的高古不同,她的書法呈現出的是女性特有的娟秀與精巧。實際上,孫曉雲現在的書法面貌,並沒有多少朱復戡書法的影子,或者說與朱復戡沒有直接的師承關係。

孫曉雲:書法有女性的嫵媚,又有男性的剛強

圖1 孫曉雲 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1986年)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王令《送春》,曉雲書。

如果說其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圖1)尚有朱復戡先生書法的痕跡,那麼也主要體現為線條偏細、偏勻。此作受林散之的影響更為明顯,類似於日本的平假名書法,纖柔恬淡,如遊絲飛絮,行筆流暢而力道不足。其結字也過於平正工穩,有草書之形而無草書之神。仔細推敲,結字也有不足,而以“啼”字豎畫的結構問題最為明顯,尚不具備駕馭草書的魄力和能力,尤其是對大草的駕馭能力。

孫曉雲:書法有女性的嫵媚,又有男性的剛強

圖2 孫曉雲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2017)

孫曉雲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圖2)與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相比,幾乎是煥然一新的。此作行筆酣暢,點畫厚重,墨色醒目,整體穩重而單字搖曳生姿,力度也值得稱道,已經達到了大小皆能如意、輕重任意驅遣的境界。而且,其大字依然具有細緻、精美的特徵。更為難得的是,其行草磅礴大氣,直追男性書家。

孫曉雲的書法非常好,甚至有許多人拿她的字當字帖學。孫曉雲還是富於書寫才情的書法家,其著作《書法有法》更是成為書法技法理論的暢銷書。有人說孫曉雲書法功力深厚,不缺技巧,但似乎少了點個性。這就關係到文化、哲學問題了,需要從更廣的層面進行探討。

孫曉雲在中國當代書壇,無疑屬女中豪傑,深厚的家學淵源,勤奮的臨池實踐,寬廣的藝術視野,精微的學理思考,使其成為這個時代不可多得的女性書法家。她在《書法有法》自序中,闡釋了天時、地利、人和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其實更為重要者,是在這一環境中人如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我以為,孫曉雲在近半個世紀的翰墨生涯中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她心不旁騖對傳統文化、傳統筆墨的堅守的結果。她趕上了書法復興的大好時代,20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中國書協成立,書法展覽也應運而生,當時的全國展、中青展即是中國書協的兩大品牌展事。前者涵蓋面廣泛,後者指向性明確;前者講究傳統繼承,後者鼓勵探索創新。故一大批中青年書家由此脫穎而出。孫曉雲入選全國第二屆中青展的草書條幅,便是10件獲獎作品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全國展、中青展,僅此一次由文化部冠名,在此展中獲獎,其含金量可想而知。孫曉雲的書法無論楷書、行書還是草書,都凸顯了一股清雅之氣。這與她心儀董其昌不無關係,能在書法中表現出雅緻,已屬不易,且能於雅中平添“清氣”,的為難能。她參加國展、中青展的作品大多為行書,用筆乾淨爽利,結字端莊秀麗,章法於勻整之中透出疏密變化的機趣。

草書的流貫與連綿,對線條的質量要求是相當高的,草書的結字法則也必須貫穿整個書寫過程。不明理法者,以為草書可以信筆為之,以為有了激情便可以故作瀟灑,其實不然。草書對中鋒的要求,對提按使轉的要求,對疾澀快慢節奏的要求,對結字空間縱斂開合及其字勢與筆勢互為表裡,從而形成變化中的統一的要求,是一般人無法完美地實現的。而孫曉雲在簡單的兩行中,表現了線條豐富性的統一,以中鋒為主,輔以側鋒;以長線為主,輔以點畫;以曲線為主,輔以直線;以迅疾為主,輔以駐留。輕鬆中流露自信,結字有大有小,時縱時斂,於開合奇正之際表達一位藝術家的辨證之思。兩行之間互為咬合,有形散神聚之妙。

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孫曉雲改變了兩行分佈的章法,變成了三行分佈,這樣更符合大章法呼應與承接的要求,用筆較之以前更為大膽,行進中似有鏗鏘之聲,線條剛健中不乏猛烈,結字緊斂修長,雖有縱橫開合之變,然行氣的中軸線似無過去的搖曳之姿,少了先前的婉曲,多了當下的堅定。從審美的角度而言,陽剛陰柔都是美的極則,不可偏廢。如何剛中寓柔,最終實現剛柔相濟,應是值得孫曉雲思考的。

孫曉雲 是通過展覽脫穎而出的書法家,其3歲始承家傳學習書畫,又曾在農村插隊5年,在部隊服役8年,可謂經歷豐富。談到書法,先生雲:“我的初心是對傳統書法的真正熱愛。我3歲開始熱愛書法,每天只要拿起毛筆,我就是最幸福的人。”此話非虛,從其書法作品曾七次獲全國書法大獎就可看出。

下面利用書法勢理論對其書法作品進行分析。

筆法勢方面:在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中,作者運用了半裹鋒、中位露鋒、折筆、切筆等筆法勢因素起筆,以折筆、半裹鋒筆法勢因素為主;運用了鋪毫、一分筆、折筆、圓轉、提按等筆法勢因素行筆,以中鋒行筆為主;運用了中位露鋒、上位露鋒、折筆、頓筆等筆法勢因素收筆,以折筆、中位露鋒筆法勢因素為主,如圖:

孫曉雲:書法有女性的嫵媚,又有男性的剛強

孫曉雲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筆法勢分析示意圖

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中,作者運用了折筆、半裹鋒、中位露鋒等筆法勢因素起筆,以中位露鋒筆法勢因素為主;運用了一分筆、鋪毫、圓轉等筆法勢因素行筆,以一分筆筆法勢因素為主;運用了中位露鋒、折筆、頓筆等筆法勢因素收筆,以中位露鋒筆法勢因素為主,如圖:

孫曉雲:書法有女性的嫵媚,又有男性的剛強

孫曉雲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筆法勢分析示意圖

從筆法勢因素分析可知,其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筆法勢因素的應用不如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豐富: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中,筆道線條形態及行筆方式單一;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筆法勢因素應用的豐富性不但表現為筆道線條兩端的變化,而且還表現在筆道線條使轉的方圓並用、一分筆、鋪毫互用等方面。

字法勢方面: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應用了上松下緊(如“風”)、上緊下松(如“月”)、左緊右松(如“東”)、左松右緊(如“夜”)、右下角緊(如“落”“猶”)等字法勢,以右下角緊字法勢為主;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則應用了上松下緊(如“猶”)、上緊下松(如“啼”)、左緊右松(如“書”)、左松右緊(如“落”),以左松右緊字法勢為主。???

從字法勢因素分析可知,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的字法勢形式運用多於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且在字法勢的鬆緊勢能及程度方面均大於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

章法勢方面:兩幅作品中,作者均運用了粗細、大小、縱橫、濃淡、疏密等章法勢因素,不同的是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線條粗細的章法勢勢能大於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線條的粗細對比約為2:1,而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線條的粗細對比約為4:1。

從以上書法勢分析可知,作者從全國第二屆中青展到全國第四屆青年展,書法風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全國第二屆中青展作品中,作品的書法特點不明顯,書法風格還沒有形成;30年後的全國第四屆青年展作品已經可以明顯看出作者的書法特點來。一般來講,在二王一路行草書書法風格的基礎上形成書家個人相對獨特的風格是比較困難的,但作者巧妙地運用了字法勢的結字規律,特別是“左下角緊”字法勢的應用,使得作者的書法在眾多書法作品中有很高的辨識度。

筆者在《書法勢》一書中寫道:“書法家個人書法風格形成就是筆法勢因素、字法勢因素、章法勢因素重複利用的結果。但要重複利用怎樣的書法勢因素,從而形成和諧的、符合‘陰平陽秘’法則的、具備書家標識的書法作品,的確是要動一番腦子的……”孫曉雲女史做到了。

相比孫曉雲女史的大字行草作品,我更喜歡她的小行草作品。她的小行草作品筆筆精到,幾乎無一敗筆。筆道中是女性的嫵媚,氣息中又有男性的剛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