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蝨成災,爲啥就是打不死蟲?咋辦?

最近,有經銷商反映說,現在大棚和露地的白粉蝨已經成災了。

“白粉蝨打了藥,沒2天又多得很。農民還說你賣的歪藥,唉!”▼

白粉蝨成災,為啥就是打不死蟲?咋辦?

“現在的藥是越來越不好用了,蟲子是越打越打不死,真的是很無奈呀!”有農戶這樣說。藥不好用、蟲打不死到底為啥?來看看這篇文章,是否能稍微給大家解答一些疑惑。

概況介紹

白粉蝨又名小白蛾子,屬刺吸性害蟲,是一種世界性害蟲。

它的寄主範圍廣泛,在保護地、露地均易發生此害蟲。

溫室中一年發生10多代,世代重疊。各地多種作物也均發生較為普遍如蔬菜、花卉、果樹、藥材、菸草等都能受其所害,且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趨勢,防治難度大。

另外再加上近年來隨著施藥的增多,其抗性也在逐漸增強,變得更加頑固和難治了。

發生規律

全年有兩個關鍵的時期:

(1)春季,發生於溫室茬口,時間在4月中—5月下;

(2)秋季,發生於溫室、冷棚、露地等所有設施,時間在7月底—9月下

,溫室會一直髮生到11月底。

危害

一般成蟲、若蟲均喜歡群集在植物葉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允吸植物汁液,使被害葉片褪綠、黃化、萎蔫,甚至全株枯死。

白粉蝨成災,為啥就是打不死蟲?咋辦?

白粉蝨成災,為啥就是打不死蟲?咋辦?

成蟲會排洩,排洩物會嚴重地影響果實的果面或葉面等,引起煤煙病等病害的發生。而且它還會傳播很多病毒,引起其他病害的發生

白粉蝨成災,為啥就是打不死蟲?咋辦?

目前用藥效果不理想原因

1.藥劑用的太頻繁等,其抗性增強。

2.繁殖量大且快。

像溫室裡每年可發生10多代。每代發育時間隨溫度升高便縮短,18℃時需31.5天一代;24℃時需24.7天;27℃時需22.8天。24℃時各蟲態發育歷期為:卵期7天,1齡期5天,2齡期2天,3齡期3天,偽蛹期8天。

棚室平均氣溫19℃時,完成一代為30天左右,每雌蟲的產卵數多達3000~4000粒,1代後種群數量可增長140~150倍,繁殖數量呈指數增長,在農業害蟲中是罕見的。

3.繁殖寄居場所多

溫室露地都是它的理想居住地,使得白粉蝨一年四季均有足夠的食料和繁殖場所。

4.它的四個蟲態同時分佈

白粉蝨成蟲可以短距離飛翔,且體表布蠟於植株上部嫩葉背面,並在嫩葉上產卵。

隨著植株生長,成蟲也不斷地向上部葉片轉移,在植株上各蟲態即形成一定規律:最上部的嫩葉,以成蟲和初產的淡黃色卵為最多,稍下部的葉片多為黑色卵,再下部多為初齡若蟲,再下為中老齡若蟲,最下部則以蛹為多。

白粉蝨成災,為啥就是打不死蟲?咋辦?

植株上蟲態較雜,不好防治。一般藥只能殺死成蟲,很難殺死卵和幼蟲,用藥次數趕不上繁殖速度,導致比較難治。

5.人們防治意識淡薄,重治輕防

蔬菜定植後,嫩葉梢是粉蝨類害蟲取食的最佳食物,有些菜農朋友對使用防蟲網意識淡薄,有洞不補,有縫隙關不嚴,甚至還有定植後,蔬菜開始生長,發現粉蝨後再去使用防蟲網,這樣對防治粉蝨效果極差。

6.藥劑選擇問題

有些藥劑只殺成蟲不殺蟲卵,導致蟲卵孵化後成蟲不斷;也有些藥劑只殺蟲卵而不殺成蟲,導致成蟲不斷產卵,卵孵化後成蟲不斷。

比如我們平時使用的藥劑,吡蟲啉、啶蟲脒、烯啶蟲胺、吡蚜酮、噻蟲嗪等,這些藥劑都是治成蟲的,打完藥之後會死一大片成蟲,但對於其它三個蟲態卵、若蟲和蛹來說,沒有很好的作用。所以過段時間還會有成蟲危害。

防治對策

1.輪作倒茬

在白粉蝨發生猖撅的地區,棚室秋冬茬或棚室周圍的露天蔬菜種類應選芹菜、筒篙、菠菜、油菜、蒜苗等白粉蝨不喜食而又耐低溫的蔬菜,既免受危害又可防止向棚室蔓延。

2.根除蟲源

每茬作物收穫後及時清理殘枝雜葉以及雜草等,減少它的寄宿場所。

在夏季休棚期,可以進行高溫悶棚,能夠有效地消滅棚內粉蝨。播種蔬菜前使用煙燻劑閉棚燻殺害蟲。苗床上或溫室大棚放風口設置避蟲網,防止外來蟲源遷入。

3.誘殺及趨避

白粉蝨對黃色有強烈的趨向性,可在發生初期,利用其在溫室內設置黃色粘蟲板誘殺成蟲。

4.生物防治

當溫室內白粉蝨成蟲平均每株有0.5一1頭時,釋放人工繁殖的麗蚜小蜂,每株成蟲或蛹3一5頭 每隔10天左右放1次,共放4次。

也可人工釋放草嶺,一頭草嶺一生能捕食白粉蝨幼蟲170 多頭。

5.藥劑防治

聯苯菊酯水乳劑(登記作物黃瓜)、高效氯氰菊酯煙劑(登記作物保護地番茄)、高氯·噻嗪酮乳油(登記作物保護地番茄)等。

另外建議噴霧時遵循兩個方面:

1.選擇作用機理不同的不同的殺蟲劑

比如吡蟲啉,啶蟲脒,烯啶蟲胺等菸鹼類殺蟲劑和吡啶酰胺類的福啶蟲酰胺,或者吡啶類的吡蚜酮。

2.要成蟲和若蟲同時防治

建議上述殺蟲劑和螺蟲乙酯或者吡丙謎等復配使用,成蟲若蟲同時防治。

同時,在害蟲已出現嚴重抗性的情況下,不防試一下礦物油,試驗顯示,某些礦物油對粉蝨有很高的活性。

(來源:191農資人 素材 每天農資整理,部分來源農藥助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