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爲何這兩樣不能借?

感謝關注,【愛農幫】,農民的好幫手!

原來在農村,大家開著門過日子,很多時候家裡缺點什麼,跟鄰里互相借一下很正常,但是有幾樣東西是不會借的。比如說:香火不借,柴火不借,鞋子也不借。可是你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個講究嗎?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為何這兩樣不能借?

一、借米不借柴

在農村,偶爾家裡揭不開鍋借米,事關生命大事,農村人一般都會借的。可借柴就不一樣了。北方農村過去只靠柴禾取暖做飯的年代,勤快的農民誰不勤快地提前備下足夠全家燒一冬的柴禾,仔細剁好碼好,玉米棒和玉米秸稈、花生秸、芝麻柴等,也仔細收藏,準備冬日做引火草或粉碎喂大牲口。

兒時夏秋季節很少燒整齊的柴禾,就燒一些碎草(樹葉、曬乾的青草、割的茅草、麥秸草等),何況秋天裡,漫山遍野都是野草和樹葉乾枝,只要人勤快燒的柴禾是不會缺的。如果說家裡連燒火草都沒有,那一定是懶漢了。所謂“救急不救窮”的原則,借米還成,借柴是沒人肯伸這個援手了。

而且在當地風俗裡,“柴”寓意“財”,從年初一煮餃子要燒芝麻柴就可看出,農村人非常在乎,是不會也不願把自家財運拱手送人的。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為何這兩樣不能借?

二、借衣不借鞋

在過去農村,大家都不富裕,誰家有事去別人家裡借件好些的衣服穿,也是常見。一般穿仔細些,等換回來時衣服兜裡給人壓上點東西表示謝意,也就是了。記得兒時跟母親去外婆村參加一個親戚婚禮,借村裡一個小夥伴的粉紅格子褲穿過,婚宴上得到的喜餅,一回家就壓在褲兜裡還給人家了。

鞋子不借的原因,是過去都是自家女人親手納鞋底做的布鞋,而農村都是土路,碎石路,費鞋。一下雨滿路泥濘,即使不下雨走路也一層塵土。你借了人家媳婦做的新鞋,出遠門走一天回來,新鞋早成了舊鞋破鞋,再還給人家誰心裡樂意?

農村老話“寧試人家棺材,不試人家新鞋”,也是這個道理。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麼意思?為何這兩樣不能借?

您家鄉有這樣的規矩嗎?您怎麼看待這些農村老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