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川拖布卡:扶貧不離「父子兵」

俗話說“打虎不離親兄弟,上陣不離父子兵。”東川區拖布卡鎮在精準扶貧戰役中,湧現出了“父子兵”“母子兵”扶貧動人事蹟,基層黨員、幹部講政治、樹正氣、比奉獻的扶貧精神感動鄉民,扶貧氣氛活躍鄉村!

由於受自然條件、基礎設施、產業單一等因素影響,截至2018年初,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4564戶16028人,貧困人口仍佔49.6%;全鎮18個村148個村民小組,均屬深度貧困村;2017年底貧困發生率高達28.72%,扶貧工作任重道遠。

東川拖布卡:扶貧不離“父子兵”

拖布卡全貌 滇浪攝

為了穩步、快速推進扶貧工作,拖布卡鎮緊緊抓住“兩不愁、三保障”扶貧目標,紮實推進“一房兩業”扶貧建設工作,按照“黨建扶貧雙推進,打造全新拖布卡”的發展理念,大力完善基層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讓想幹事、能幹事的人有職權、有舞臺;讓不幹事、幹不成事的人“脫帽子”“離位子”。2017年以來,先後免職7名機關中層幹部,新任命19人。一般工作人員進行崗位調整8人,重新定編2人,重新定崗32人。村級黨組織書記免職9人、副書記免職1人,村委會主任辭職5人,副主任辭職2人,累計調整撤換村組幹部23人,逐步培養年輕有為幹部成為擔當扶貧工作的頂樑柱。

譚夏龍是樹桔村委會的主任助理,2016年從部隊退伍回家後,本想到外面創一番事業,但看到村裡的讀書人都外出務工了,村委會連會電腦的人都沒有,扶貧工作難以順利開展。為了支持家鄉扶貧工作,他頂住各種壓力,主動做家人的工作,承擔起村委會主任助理的工作。譚夏龍的父親譚加貴曾經是村委會主任,看到年輕的兒子子承父業,生怕兒子經驗不足幹不好工作,於是主動幫助兒子出“義務工”,凡是村裡棘手的矛盾調解、建房拆遷等問題,他都會對兒子“面授機宜”,手把手教兒子處理。處理村裡的重大問題,他經常不請自到,帶領兒子一起幹。為了推進產業建設,他主動帶領一個小組發展產業,成立了合作社,使全社50餘戶群眾有了脫貧的主導產業,33戶建檔立卡戶成為入股分紅的社員。他說:“我當主任的時候,工作絕不含糊;現在兒子接班,工作更要對得起黨委政府、父老鄉親。”

桃園村委會主任助理孫富斌也是新上任的年輕幹部,50餘歲的母親鄧順仙曾經擔任該村村主任。為了支持兒子的工作,鄧順仙默默無聞地幫助兒子:村裡婆媳吵架她主動出馬勸解;修路、修溝她主動帶頭讓田讓地;村裡的孤寡老人她發動村民幫助、照顧!最讓她難忘的是,扶貧工作中,為了加快建房進度,她白天黑夜配合兒子走村串戶做工作,憑著她的工作經驗和人際關係,很快發動起村民建房高潮,還幫助少數困難戶解決了幫建難題,做通了幾戶“釘子戶”的思想工作。在教育入學扶貧工作中,她主動走動親朋好友、三親四戚,發動大家積極響應扶貧政策,把適齡兒童全部送入學校學習,絕不讓一名適齡兒童輟學。經她直接勸導入學的孩子有四、五名,有效助推了入學扶貧工作。孫富斌說:“母親經常叮囑,當村幹部就是要為群眾辦實事,該你辦的你得辦好,不該你辦的你也得耐心辦好;哪怕受點委屈,也要包容得下父老鄉親!”在母親的教導下,他成了群眾的貼心人,群眾寫申請、填表格找他,甚至送病人、討媳婦也找他免費出車。

東川拖布卡:扶貧不離“父子兵”

60餘歲的吳興元是上水坪村老支部書記,農村工作經驗非常豐富,但是因為年紀大,身體勝任不了扶貧工作,因此主動找黨委申請辭職。同時推薦自己的兒媳婦擔任主任助理。經村委考察,同意其兒媳參加村裡的工作。由於年輕、勤快,又懂電腦和文化,很快成為合格的村幹部。老支書主動擔任起兒子媳婦的工作“顧問”,把幾十年的工作經驗無私傳授給兒媳,還主動幫助兒媳解決扶貧工作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和矛盾,使兒媳婦有了堅實的工作“靠山”,並迅速成長起來。 拖布卡鎮黨建扶貧雙推進方法得當,措施有力,效果明顯,充分調動了廣大黨員、幹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紮實推進了精準扶貧工作。據最新統計,截至7月,全鎮農村危房改造開工6185戶,竣工5160戶,入住3776戶。全鎮種植核桃3.55萬畝,冬春早蔬菜6500畝,各類水果6029畝,花椒4100畝,丹參790畝,赤芍730畝,金鐵鎖317畝,玫瑰茄300畝等,種植產業參與農戶8572戶,帶動貧困戶420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4564戶與鎮內22家新型經營主體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按照10%的比例分紅給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之路越走越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