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712分學霸放棄了北大清華,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20歲的李一峰在2018年高考,考了712分,是雲南省理科排名第八,清華、北大都拋來了橄欖枝,他卻選擇了四川大學。

不為人所知的是,這是他的第二次高考。

參加這次高考前,他是中國科技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但他選擇了退學重考,退學的理由並不複雜——不喜歡那個專業。

“確定不喜歡環境科學?”專程去採訪他的記者問道。

“確定”。

“確定喜歡口腔醫學嗎?”

沉默,片刻後,他列出了幾條理由,努力說服別人,同時也說服自己:“第一、我更擅長技術類的東西,口腔醫學恰恰屬於實操性很強的專業,和我的個人能力相匹配;第二、川大口腔醫學專業排名靠前;第三,口腔醫學專業就業前景好,收入可觀,而且工作量相較臨床,也會稍微輕一些……”

很正常的理由,唯獨缺了喜歡。

這個712分學霸放棄了北大清華,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你有什麼興趣愛好嗎?”面對記者的一次次追問,青年又一次怔住了。從小到大,直到現在,當被問及興趣愛好,他都是一如既往地沉默。

“這個也可以做,那個也在做,但都無法稱之為愛好。”他沒能給出答案。

因為缺乏興趣,李一峰第一次高考的盲選,讓他失去了寶貴的3年時光,這對一個農民子弟而言,負擔沉重。

這一次,李一峰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嗎?

興趣,對孩子未來的選擇,有多麼重要?

英國通信行業的監管部門曾經發布過這樣一份報告,在數字時代,一個人一生獲取知識以及情商發展的潛能是一條拋物線,6歲與45歲的能力相當,14到15歲時到達到頂峰,也就是說,6歲到15歲是孩子找到自己真正興趣的黃金時期,家長們不可忽視。

這個712分學霸放棄了北大清華,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孩子對什麼東西最有興趣呢?

遊戲?

遊戲似乎已經融入到每個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可是一提起它,大多數人的評價都不會太高。甚至在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佈了新版《國際疾病分類(ICD)》,而其中游戲障礙(Gaming disorder)被歸類為一種精神疾病。

很多家長對孩子愛玩遊戲的表現,表示很頭痛,不過,為什麼要去強制孩子不玩遊戲呢?為什麼不借鑑遊戲機制,運用到家庭教育中呢?

阿童木人工智能今天就來聊聊,這4種對生活大有益處的值得借鑑的遊戲化思維,到底遊戲裡面有什麼奇妙的設計構思,讓孩子們這般樂此不疲。

1、專注於成長和目標我們打遊戲遇到挑戰時,很少會抱怨,而是積極地想辦法,看用什麼技能、升級什麼裝備、換什麼打法才能過關,這樣不斷的獲得成就,讓我們越玩越帶勁。咱們不妨把成長的每個難題,也視為遊戲,設計足夠豐厚的過關獎勵。

2、挑戰上線日常生活中,面對困難棘手的事,孩子們往往感受到的是威脅和不開心。遇到難題時,就選擇逃避。但在遊戲中,面對這一切的時候,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取代它的是挑戰。比如在遊戲中遇到一個難度超大的BOSS,你會做的一定是磨練技巧、提升等級、升級裝備然後再去一戰。這顯然是一種積極的挑戰心態。挑戰心態提高了我們實現目標的能力,同時減輕伴隨緊張或創傷體驗而帶來的痛苦。

所以,我們不妨在感到焦慮的時候,試著興奮地去解決它。

3、每日任務每個好玩的遊戲,它的劇情設計和任務,都很有趣,這才能讓玩家興致盎然地玩下去。這也是我們能值得借鑑的一點。如果我們能把遇到的難題設計成每日遊戲任務,那解決起來就輕鬆多了。在完成一個個每日遊戲任務的時候,我們會收穫希望、樂觀和自我認同,這些收穫正是意志力和動力的重要來源。

4、儀式感勳章設計,比如說美國中小學裡很火的童子軍,就有一級一級頭銜,需要你慢慢收集往上升,孩子就會有堅持下去的動力。這其實是一種儀式感,把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變得值得褒獎和紀念,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尊重。家庭生活中,即使不設計勳章、積分表,也可以用別的方式強化這種儀式感。只要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努力有了反饋,就能強化他發展自己興趣時的成就感。

這個712分學霸放棄了北大清華,卻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歡什麼!

是時候,為自己的人生做導演了!

阿童木人工智能專注於3-18歲孩子的機器人、編程、創客等教育,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傳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專注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更多信息請關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