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鱒魚被歸入三文魚?又一波吃與不吃的較量

近日,有關三文魚的話題再次引發了廣泛討論,原因是一份《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佈,把虹鱒魚算作了三文魚。在此前的5月份,一則“我國青藏高原養殖三文魚已佔國內三分之一市場”的新聞引起了爭議。有人說青藏高原養殖的是“虹鱒”,並非“三文魚”。

而最近發佈的這份團體標準中明確規定了三文魚的定義,即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的統稱,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粉鮭等。此外,對產品標籤作出明確要求,並標註原料魚產地以及種名,讓消費者清楚原料魚來自哪裡,知曉產品的商品名及種名。《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不是來自政府部門,而是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同13家企業共同編制併發布的。這相當於是為5月份那次的“三文魚之爭”給出了“答案”。

虹鱒魚被歸入三文魚?又一波吃與不吃的較量

此規定一出,網友們認為這裡面水很深:

虹鱒魚被歸入三文魚?又一波吃與不吃的較量

這也難怪大多數網友對此規定不買賬——“三文魚之爭”這個問題不是想著怎麼去解決,而是將問題變成不是問題。

三文魚的中文名稱,來自於粵語對“Salmon”一詞的音譯,三文魚原指大西洋鮭。大西洋鮭的原始棲息地為大西洋北部,每年會洄游到歐洲沿岸的河流裡產卵,洄游時會奮力躍上瀑布,因此用“Salmon”稱呼這類魚。20世紀初期大西洋鮭成為歐洲和北美東海岸海水漁業的支柱海產,最初登陸中國市場的“salmon”也就是大西洋鮭。因此,在大部分消費者的認知中,可生食的三文魚一般指挪威三文魚,即大西洋鮭。

被冠以“Salmon”稱呼的魚,除了大西洋鮭,還有太平洋鮭(或稱大馬哈魚屬)。這類生存於太平洋的三文魚和大西洋鮭同科不同屬。為了區分太平洋鮭裡的不同物種,“Salmon”這個稱呼前加上了形態、產地等特徵詞,例如太平洋鮭裡的帝王三文魚、阿拉斯加三文魚、銀三文魚、馬蘇三文魚、粉三文魚、紅三文魚等。

三文魚名氣大,自然樹大招風。三文魚和虹鱒魚雖然它們是物種上的親戚,但不是一個物種,最明顯的區別一個是淡水魚一個是海水魚。與虹鱒魚相比,三文魚在市場上的價格要高出許多。虹鱒魚肉能否生吃的爭議點在於魚體內是否存在寄生蟲。在爭議聲中如此強行將其歸為三文魚隊伍中的一員,難免不讓人聯想到四個字:利慾薰心。

虹鱒魚被歸入三文魚?又一波吃與不吃的較量

原本這兩種魚,靠整魚還是可以區分的,可是平時咱們吃三文魚刺身時,大多數都是已經切片裝盤的:顏色、色澤、脂肪層、價格……這些完全已經無法區分了。

虹鱒魚被歸入三文魚?又一波吃與不吃的較量

從口味來說,三文魚肉質更為細膩,口感更好。虹鱒魚肉較厚,吃起來有點滑膩,味道沒有那麼鮮美;

從營養的角度來說,人們之所以喜歡實用三文魚不僅僅的美味,更是從三文魚裡獲取的最重要的營養物質是深海魚油,即Omega-3不飽和脂肪酸EPA、DHA,其實虹鱒魚裡也有EPA和DHA,但含量比三文魚差得遠了。國外一些研究數據顯示,每3盎司三文魚含Omega 3約1500毫克,同等重量虹鱒魚含Omega 3只有約800毫克。明明相差很多營養價值的東西,確用一樣的價錢來出售,這怎麼能被接受?

最後也是大家最關心的,從食用安全性來說,不管是三文魚還是虹鱒魚,生吃都有寄生蟲風險,其實海水魚也有大量寄生蟲。但淡水生物和海水生物適應的滲透壓是完全不同的,而人體內的滲透壓類似於淡水環境。

不過虹鱒魚的風險比三文魚略大一些。虹鱒魚是淡水魚,淡水魚的人畜共染寄生蟲種類比海水魚多,所淡水魚寄生蟲能在人體內完成寄生,生食風險高。

虹鱒魚被歸入三文魚?又一波吃與不吃的較量

淡水魚、蝦身上寄生著的多種寄生蟲,例如肺吸蟲、華支睪吸蟲(寄生在肝膽中,俗稱肝吸蟲)、顎口線蟲、闊節裂頭絛蟲,生吃都能感染人體,有的能致命。

雖然某養殖場號稱管控嚴格,用飼料餵養可以降低虹鱒魚食源性感染風險,但不能杜絕從水體環境中感染寄生蟲的風險。其實寄生蟲問題是可以通過冷凍解決的,美國FDA規定,凡是有寄生蟲風險的水產品,在提供給消費者用於生食之前,必須經過冷凍處理,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供三種冷凍檔次用於殺滅寄生蟲。

1.零下20攝氏度以下冷凍7天

2.零下35攝氏度以下凍硬後,再保持零下35度以下冷凍15小時

3.零下35攝氏度以下凍硬後,再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冷凍24小時

(以上操作不適用於厚度超過6英寸的大魚)

但是多少虹鱒魚經過這些完整的步驟呢?

虹鱒魚被歸入三文魚?又一波吃與不吃的較量

因此,作為消費者,我們要麼儘量避免吃市面上不知真假的三文魚,要麼就是把魚都做熟了再食用。食基本不會破壞虹鱒魚和三文魚的營養價值(蛋白質和脂肪酸都不怕烹飪)。當然,如果虹鱒魚賣的便宜,推薦大家多買買吃一吃,畢竟雖然比不上三文魚,秒殺一些小魚小蝦還是不在話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