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行測答題技巧:言語理解考試練習題(538)

1.透支作為一種信貸方式,是造成社會經濟生活中信用膨脹、貨幣金融市場混亂的直接原因之一。如果銀行是依靠其原來吸收的各種存款和儲蓄來透支,即不改變信用資金來源的數額而靠________原來的貸款來實現透支,這種透支是有物質基礎的,不會給貨幣市場造成太大的影響。實際上,透支往往引起銀行信用資金的緊張,不得不靠________貨幣發行來實現透支款項,這時的透支信貸就可能________原有的信貸平衡,造成信用膨脹。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擴大 加強 打破 B.減少 消減 干預

C.壓縮 增加 擾亂 D.吸納 緊縮 影響

2.雖然人們總是假定,只要不斷________人類的理性水平,並使信息透明化,就能________

謠言產生的土壤,但迄今為止這一直只是________,而且很可能永遠無法實現。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強化 逃離 假設 B.提高 消費 噱頭

C.增強 避免 前提 D.提升 消弭 理想

3.“誰汙染誰買單”制度並不需要苦心孤詣的原創性設計,國際上已有先例可循。從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德國就開始建立“汙染者買單”的法律框架,對各類企業產生的垃圾、廢水、廢氣以及各種可能發生的環境損害,制定了嚴格、規範的收費政策,並形成了流暢的回收再利用流程。生產廢物一律不能直接丟棄,必須由專門的公司回收處理,企業要按量支付高額的處理費用。這既刺激了各種與工業汙染有關的環境技術的蓬勃發展,又倒逼企業不斷吸納環保技術,持續優化產業結構,還使得社會投資自動趨向高新環保產業。這種綠色循環經濟模式已經為多個國家跟進,併為後發者提供了成熟的範本。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國外已有成熟的綠色循環經濟模式可供借鑑

B.“誰汙染誰買單”制度需完備的法律框架

C.高額的汙染成本能刺激環保技術的發展

D.高新環保產業是社會投資的必然趨勢

4.一個社會要想進步與發展,應有包容、寬容新聞媒體的雅量與胸懷,要知道記者與媒體也一樣會犯錯。公眾應提升自己運用與辨識新聞報道的素養與能力,讓建立在蓄意斷章取義、以偏概全基礎上的炒作沒有市場。媒體與記者更應提升精準取捨新聞事實的能力與修養,恪守職業道德規範,做到像思想家托克維爾說的那樣,不應讓事實遷就觀點,而要讓觀點以事實為依據。如此,我們才能透過媒體一起捕捉這個時代與社會真實的脈動。

根據這段文字,媒體和記者應該怎麼做?

A.提高新聞報道速度 B.提升新聞的寫作水平

C.客觀準確地進行新聞報道 D.深入新聞了解真相

參考答案與解析

1.【答案】C。解析:第一空,根據文意,第一種有物質基礎的透支,應該是靠減少原來的貸款額空餘出資金所進行的透支,據此排除與此義相悖的A、D項。第二空,對應前句的“資金的緊張”,此處應選“增加”貨幣發行。第三空,由“造成信用膨脹”可知,透支信貸對於原有信貸平衡的影響是消極的,“擾亂”更能體現出這一影響。故本題答案為C。

2.【答案】D。解析:第一空,“強化”“增強”與“水平”不搭配,排除A、C。第三空,對應“無法實現”,選“理想”更恰當。故本題答案為D。

3.【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指出“誰汙染誰買單”制度國際上已有先例可循,然後具體介紹了德國在這方面的做法和經驗,末句進一步肯定了這種綠色循環經濟模式的價值和借鑑作用。B、C項為文段部分內容,D項的“必然趨勢”無法推出。由首句的“不需要苦心孤詣的原創性設計”、末句的“為後發者提供了成熟的範本”可知,文段意在闡述國外綠色循環經濟模式的借鑑作用。本題選A。

4.【答案】C。解析:由“媒體與記者更應提升精準取捨新聞事實的能力與修養……不應讓事實遷就觀點,而要讓觀點以事實為依據”可知,媒體和記者應客觀準確地報道新聞,C項說法正確,當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