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之四:內生動力帶來「核裂變」

脫貧攻堅的“石門樣本”(之四)

石門331個行政村,每個村每年確保有20萬元的產業發展扶持基金,用於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小產業,由此產業——

內生動力帶來“核裂變”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四:内生动力带来“核裂变”

石門山區貧困群眾在高山頂上散養的馬頭山羊。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四:内生动力带来“核裂变”

貧困群眾散養的石門土雞走俏全國。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四:内生动力带来“核裂变”

石門柑橘成為貧困群眾的致富“金果”。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四:内生动力带来“核裂变”

蜜蜂“保姆”開啟甜蜜生活。

脱贫攻坚的“石门样本”之四:内生动力带来“核裂变”

菸葉豐收了,菸農喜上眉梢。

周勇軍 肖洋桂 李傑 卜雲 李飛 張友亮 蔡政

精準扶貧,產業是根。

在湖南,村級產業發展扶持基金則是石門的首創。

近3年來,該縣籌措1億多元產業發展扶持基金,通過以獎代補,扶貧不扶懶,激活廣大貧困戶勤勞脫貧的內生動力,形成了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的脫貧新格局。

扶持基金,就像“核裂變”中的中子,在它的作用下,貧困群眾自身釋放出巨大能量,匯入致富圓夢的時代潮。

扶貧不扶懶 幫窮更幫勤

“張偉,今年種這麼多菸葉,又要發財了吧?”8月7日上午,筆者來到石門縣維新鎮觀峰山村採訪,村民張偉正好請來了10多名鄉親烘烤煙葉。村民打趣問他,張偉笑著說:“今年種了80多畝,是去年的兩三倍。現在政策好,種烤煙有獎勵,恨不得再多種點。”

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石門縣探索創新精準脫貧思路,在全縣331個村(社區)成立了產業發展扶持基金,採取“縣財政拿一點、村集體收入切一點、社會愛心人士捐一點、後盾單位幫一點”的方式,確保各村基金不少於20萬元,基金主要用於傳統種養業獎勵,多種養者多獎勵,少種養者少獎勵,不種養者不獎勵,一舉破除了貧困群眾慣有的“等靠要”思想。

觀峰山村深處大山,村民們習慣了“養牛種田,養豬過年,養雞換個油鹽錢”的生活。張偉不滿20歲時就外出營生,可無一技之長,收入不高。母親常年重病在身,全家擠在幾十年前築起的土屋裡,一貧如洗。

2015年底,厭倦漂泊生活的張偉回到家裡,當時村裡正在宣講種養有獎政策。2016年初,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種了20畝菸葉。剛種不久,就拿到7000塊錢的獎勵。到年底,菸葉創收達3萬多元。2017年,嚐到甜頭的張偉又種了30畝菸葉,兩年就脫貧摘帽。今年37歲的張偉說,現在新房建起了,就等裝修好,娶妻成家過好日子。

產業扶持基金激活的不只是一個張偉。2016年正月,皂市鎮十坪村村民李思霞聽說種養有獎政策後,跑到村支部書記張先泉家確認,張先泉向她打了包票。回到家,她就和家人商量,決定把全部積蓄用來搞養殖,當年就養了80只羊、200只雞、6頭牛、2頭豬,年底兌現獎補政策時,拿到1.17萬元獎勵。兩口子覺得,這獎勵更像是“天上掉下來的”!

張先泉介紹,獎勵基金實施第一年,村裡獎了119戶,去年獎了160多戶,今年將有270戶村民分享這20萬元獎金。伴隨著以獎代補,貧困戶的養殖規模不斷壯大,僅土雞一項,2016年,全村只有3000羽,今年達到了1.3萬羽。

“扶貧不扶懶,幫窮更幫勤。其實,只要人不懶,多種幾畝臍橙、多養幾頭豬,何愁不能脫貧致富?”維新鎮黨委書記唐匯池說。

產業扶持基金點燃了全縣貧困戶的種養熱情之火,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氛圍,激發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觀峰山村貧困戶覃道兵,2016年以前一般養兩三頭豬,經獎補激勵,去年擴大規模,養了10頭,兩年就脫了貧。今年,他又養了20頭。

村村有產業 戶戶可增收

8月7日,筆者在維新鎮、皂市鎮等地採訪發現,貧困村村村都有特色產業,戶戶都有收入來源。在觀峰山村,在一望無際的菸葉田裡,村民們忙著採摘菸葉;在陽峪虎村,山腰上的茶園隨山勢蜿蜒,一壟連著一壟,一片接一片;在重陽樹社區,道路兩旁的山地裡,臍橙樹上碩果累累,樹枝都壓得彎了腰。

見到維新鎮重陽樹社區貧困戶盛孝解時,他正在地裡管護臍橙。70多歲的他,幹不了重活,以前只能在1畝多責任地裡種點蔬菜自己吃。扶貧工作隊駐村後,給他送來了臍橙苗和肥料。果苗種下後,還領到900元獎勵。這種好事,老人平生第一次遇到。去年,他又拾起鋤頭開荒1畝多山地栽種臍橙。今年,三年前栽種的臍橙開始掛果,預計收入3萬多元。看著滿樹的果實,老人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

隨行的鎮黨委書記唐匯池說,近年來,維新鎮在利用500多萬元村級產業發展扶持基金激活群眾內生動力的同時,還立足長遠,引導群眾發展臍橙、烤煙、魔芋、無患子、油茶、葛根等產業。大興場、重陽樹、中渡水等村(社區)以臍橙為主;崔家井、金陵坡村以油茶為主;峽峪河、觀峰山村以烤煙為主;範銀灣村以板栗、核桃種植為主;毛家坪村則以無患子產業為主,形成了村村有特產、戶戶有收入的精準脫貧新產業。

令人欣喜的是,產業扶持基金激活了貧困戶,脫貧了的貧困戶又帶動了身邊的貧困戶。雁池鄉大路口村貧困戶覃事福,因病喪失勞動力,2015年,在基金扶持和扶貧幹部幫助下,搞起了巖蛙養殖,2016年產值就達8萬多元,兩年摘掉了貧困帽。現在,覃事福擴大了巖蛙養殖規模,吸納16戶村民入股,一起勤勞致富。

蒙泉鎮兩河口村的李文平,是全村有名的貧困戶。2016年,在基金獎補政策激勵下,他搞起了農村休閒旅遊,通過網絡和微信平臺,推介當地三十六宮、四十八寨、七十二殿等旅遊資源,引得遊客紛至沓來。李文平帶領貧困戶佘協忠等人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收益十分可觀。包括他自己在內,全村10多戶村民都實現了脫貧致富。

石門縣扶貧辦主任李平介紹,按照村有主導產業、戶有增收門路的目標,石門全縣所有的貧困村都發展了1個以上主導產業,有的村同時發展了好幾個大小產業。

南北鎮大城村擁有茶園面積2000多畝,茶葉加工廠11家,年總產值600萬元;太平鎮竹兒嶺村利用村裡產業扶持基金,引導和獎勵100多貧困戶發展黑豬產業,每個貧困戶的養殖規模和收入實現了翻番。白雲鎮白羊山村的魔芋,三聖鄉百紅村的麥芽糖,南北鎮薛家村的巖蛙,羅坪鄉長梯隘村還榮獲了“國家鄉村旅遊模範村”殊榮。

小產助大產 脫貧又致富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產業扶持基金激勵下發展起來的小產業,譜寫出了石門攻堅脫貧的“大文章”。

柑橘是石門傳統支柱產業,在脫貧攻堅進程中,廣大橘農以獎補為契機,進行產業改良升級。種植一棵臍橙樹有獎,改良一蔸樹苗有獎,開墾一畝山地也有獎。在產業幫扶基金獎勵政策引導下,維新鎮的臍橙種植面積由原來的2萬畝發展到現在的3萬多畝,產值可達2億多元。全鎮臍橙種植規模、產量均為常德之最,成為遠近聞名的“臍橙之鄉”。

石門還充分利用山區特點發展茶葉。通過獎補政策,羅坪鄉茶園面積擴張到2.4萬畝,壺瓶山種茶達3萬畝,雁池、所街、南北鎮、東山峰、磨市等鄉鎮的茶葉種植規模也不斷擴大。全縣茶園面積已逼近20萬畝,年產幹茶2萬多噸,茶旅綜合產值10億多元,茶葉出口突破5000噸。今年7月下旬,投資上億元的石門縣垚泰峰茶葉出口項目開工建設,多條眉茶和紅茶生產線建成投產後,年產值將達1.5億元。

蜜蜂,是石門的新興甜蜜產業。以前,農戶養蜂缺技術,沒規模,產品也沒有銷路。獎補政策實施後,代養一桶蜜蜂獎勵300元,自養一桶獎勵200元。短短几年時間,全縣養蜂專業合作社發展到上百家,蜂蜜5萬多箱,產值超億元。“蜜蜂保姆”當年脫貧,“蜜蜂大戶”長久增收,“放養蜜蜂助推脫貧”的做法還成為全縣產業扶貧的典型。

產業發展扶持基金,激活了埋藏在石門廣大貧困戶內心深處多年的“內生動力”,裂變為爭相脫貧、實幹脫貧、自我脫貧、早日脫貧的巨大能量和實際行動。據來自石門縣扶貧辦的消息,全縣300多個貧困村和非貧困村中,150個村有柑橘產業,帶動了8343個貧困人口脫貧增收;117個村有茶葉產業,帶動13000多個貧困人口脫貧增收;164個村有養殖產業,其中土雞產業帶動了12380人脫貧增收,豬(香豬)產業帶動15308人脫貧增收,牛羊產業帶動6787人脫貧增收;64個村有林業產業,帶動了10250個貧困人口脫貧增收;29個村發展了蜜蜂、巖蛙等特種養殖,帶動2572人脫貧增收等。

貧困村的產業覆蓋率達到100%,對低收入人口的帶動效應達到95%以上。

(本版圖片均由石門縣委宣傳部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