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盜夢空間》到《頭號玩家》,美國的「夢」電影完勝中國

從《盜夢空間》到《頭號玩家》,美國的“夢”電影完勝中國

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中國人對夢境的研究與演繹從未停歇。

不說民間流傳最久的《周公解夢》,單說關於夢的成語,也是一大堆,黃粱一夢、夢筆生花、南柯一夢等等。還有某位母親做了個怪夢神夢,而後生下個大人物的故事,也比比皆是。

既真實又虛幻的夢,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其實也說不透。披上神秘色彩又人人慾窺探究竟,中國影視製作人佔盡天時地利人和的便宜,可惜,這麼好的影視劇題材,終究還是讓美國人先把好“夢”做了。

2010年《盜夢空間》大家肯定還記得,這部電影在豆瓣口碑極高,至今位列“豆瓣電影Top250”的第九。

從《盜夢空間》到《頭號玩家》,美國的“夢”電影完勝中國

當年獨戲人還在報紙上說戲評戲,這部轟動一時的電影自然沒有錯過。記得獨戲人看完《盜夢空間》後,回想起來,中國人對夢的研究比美國人早,拍夢的電影也比《盜夢空間》早——香港電影《追女仔95之綺夢》。

這兩部電影,有許多相似之處,最主要一點就是:夢可以人為製造,人可以沉浸夢中不自醒。但《追女仔95之綺夢》跟《盜夢空間》相比,有個大缺陷:入夢方式過時了。放在1995年,特異功能大師幫助入夢,那是正當紅的潮流;而時間走到21世紀,必須要講點科學了,哪怕是很簡單的科學——催眠藥,所以《盜夢空間》爆紅後至今口碑不減。

當時間又走到2018年,又一個美國的夢,火了。這次是遊戲的夢,《頭號玩家》。這部電影上映伊始,口碑極高,豆瓣評分一度跟《盜夢空間》持平達到9.3分。

從《盜夢空間》到《頭號玩家》,美國的“夢”電影完勝中國

湊熱鬧看電影,當然少不了獨戲人,但是觀後卻覺得這片子盛名難副,所以等片子下線都一段時間了,才來炒冷飯評一評。

有人說《頭號玩家》=《達芬奇密碼》+《黑客帝國》。密碼是有的,黑客帝國就算了,都是遊戲世界裡虛幻的設置,再先進也就是個立體化的遊戲功能,黑客不到哪去。

還有人說,《頭號玩家》是遊戲版《盜夢空間》。這一點,獨戲人是認同的。《頭號玩家》並沒有多出彩,劇情是老套的弱小群體對抗龐大組織,但勝在踩準了時代熱點,沉迷遊戲,還是讓人無限期待的VR遊戲。

從頭看到尾,《頭號玩家》就是把夢境遊戲化了,而且只有一個相對簡單的夢境,不燒腦也不玄乎。找鑰匙的過程其實也簡單,《達芬奇密碼》要天文地理歷史傳說密碼學各種知識都帶上,《頭號玩家》只要研究一個人的喜好和觀點就行。

從《盜夢空間》到《頭號玩家》,美國的“夢”電影完勝中國

跟獨戲人看法相同的人估計不少,所以《頭號玩家》的豆瓣評分不斷下降,現在是8.8分。

但無論如何,《頭號玩家》還是完勝了國產關於夢的電影。

“綺夢”就不再提了,看看2010年以後,中國的夢電影,好像也沒有超越美國。2011年《夢遊》,走驚悚路線,一個不知道自己會夢遊的人的故事,乏善可陳;2017年《記憶大師》,總算拿得出手了,拼湊夢的片段破解懸案,還帶上了點科幻色彩,但實質是以前的記憶,並不是夢……

從《盜夢空間》到《頭號玩家》,美國的“夢”電影完勝中國

現在有個概念很紅,被用在各個場合:未來已來。未來世界、科幻題材,確實很吸引人,但脫掉未來科幻的外衣,其實《盜夢空間》《頭號玩家》玩的套路,並不新鮮。

所以,美國的“夢”電影雖然目前完勝中國,但至少可以給國產電影一個借鑑:新瓶裝舊酒,記得用最新潮最科技的方式方法去演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