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作為威廉與凱特的長子、英國王位第三順位繼承人的喬治小王子,雖然才4歲的年紀,但已是集萬千寵愛和矚目於一身了。

而在英國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們5歲要上小學一年級,而4歲就會開始上Reception(學前班),所以,喬治小王子其實已經從去年就開始學校生活了。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不用想也知道,王室給繼承人選學校,一定不會馬虎。那小王子就讀的這所學校Thomas’s Battersea到底有哪些優勢,能得到王室的青睞?

這一點,我還真有些好奇。於是在來倫敦遊學之前,就提前預約了一次訪校的機會,想著好好去觀察和體會一番,回頭再把核心的“秘訣”跟大家分享。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這次在倫敦呆的一個月裡,小暖去了不少好的私立學校參觀,但喬治小王子所在的這所私立學校是在參訪活動時安保工作做得最嚴格的,不僅不讓帶手機進入校園,在訪客登記入校時還需要提供身份證明。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Thomas’s Battersea是一所男女混合的私立學校,校園比一般的家庭學校要大得多,硬件設施上的出色程度在倫敦這樣寸土地寸金的地方已是非常難得。

而這所學校的國際化程度很高,來就讀的學生們都來自各個不同的國家;同時,它的學術成績還相當不錯,非常多的男生都考入了伊頓公學等英國著名的男校繼續更高階段的學業。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想必,這些也都是王室為喬治小王子選擇在Thomas’s Battersea學習的原因。

但小暖之前也聽說,王室看重的,其實除了這些以外,更多的是這所學校培養孩子的“理念”。而當我真正去了學校,聽了校長長達1小時的講解,以及實際去每個教室看到老師和孩子們的狀態與言行舉止時,我很快真正相信並認同了這一點。

來,猜猜看在他們對孩子品質培養的理念當中,最核心的會是什麼?

Be kind(友善)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01

到底什麼是歐美國家強調的“友善”?

這一點,估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問我,從最近三個月在英美兩國遊學生活的所見所感來說,我可能會覺得像是“舉止得體、謙遜禮讓、樂於助人”是特別明顯的“友善”特質。

來說幾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吧。

在倫敦這一個月,有過兩次落下東西的經歷。一次是在公交車上,我們下車時完全忘記了拿放在座位旁潼潼的書包,下車後往小區走的路上也毫無察覺,直到發現遠處衝我們跑來一個非裔女士,她邊跑邊喊我們,還一邊揚著手裡的東西,等她近了才發現是潼潼的書包。

這位女士剛才坐在我們後座,估計是看我們下了車忘了東西,就馬上在下一站下了車再往回跑來追我們。

這樣一想其實我自己心裡都有些愧疚,如果當時是我發現旁人忘了東西,我會願意選擇這樣折騰的麻煩麼?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又一次,我們放學接了孩子跟她們班同學一起去上課外的戲劇課,那天天氣有些熱,我把潼潼的手衣脫了搭在我手上,結果可能走著走著衣服掉了我沒發現。

我繼續往前走,直到突然發現身旁馬路上一個正在開著車對向駛來的司機在路過我時衝我招手大喊,我回頭才發現有一個年輕的女孩正拿著潼潼的毛衣跑向我。

這兩個細節,真是讓我心裡非常感動,也讓我直接地體會到了身邊陌生人的善意。而在這樣一所大都市裡,這種溫暖感其實很常有。

它可能是進出電梯裡有人替你按下的開門鍵,可能是前一個出門的人幫你擋住的那一扇門,又或者是你在沒有信號燈或標誌的小路口要過馬路時司機主動停下招手讓你先過的那一個動作……

事情雖小,可傳遞出來的態度和溫度,卻能深深打動人。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就像前天我們在蘇格蘭旅行時路過威廉堡小鎮,潼潼邊走邊手舉一支棒棒糖自顧自開心地唱著“Lollipop lollipop Oh lolli lolli lolli…”身邊走過的一對老夫妻一邊衝她笑一邊和著她的調子轉起了圈,另一個走在前面的中年男子也回頭衝我們邊笑邊調皮地表演了幾聲口技。

那一瞬間,我想我和潼潼都會覺得,這個世界太溫暖可愛了。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02

友善,更意味著尊重他人

其實,我感受到的那些,可能還只是“友善”品質的“初級階段”,在Thomas’s Battersea對“友善”的定義中,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做身邊人的好朋友、尋找那些需要被鼓勵和傾聽的人、歡迎世間一切的多樣性”

他們希望學生不僅能包容“不同”,更要歌頌“不同”,以生活在一個多元化的環境為榮。

面對這樣的“不同”,孩子們需要學會尊重。在那裡的孩子們,從小就會學習處理與不同的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瞭解不同的社會階層、種族、信仰、價值觀。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之前在說學琴的問題時有跟大家提過我在倫敦的好朋友Catherine家6歲的女兒Isabelle,她其實就在Thomas’s 的一所分校讀書,在討論到她們學校的理念時,Catherine跟我說起一件事。

Isabelle一直是個白淨的小姑娘,倫敦在夏天時日光也很強烈,Catherine一天跟女兒說:“你在太陽下還是要擦防曬霜和戴帽子,不然曬黑了多難看啊!”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而當時也就四五歲的Isabelle一愣,特別天真地問媽媽說:“媽媽,為什麼曬黑了會難看呢?我們學校裡好多同學都是黑皮膚的啊,我沒有覺得他們難看,老師說我們都是一樣的!

Catherine當下馬上發覺自己失言了,向女兒解釋說是媽媽說錯了,不同顏色的皮膚都很美,媽媽其實是更怕她曬傷。

其實,Catherine當時的思維和反應在咱們身邊太常見了吧?

只是我們很多人並沒有發覺,這也是一種對差異化和多樣性的不接納。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來英國和美國後,我們剛開始會很驚訝地感覺這邊的殘疾人特別多,好像在哪裡都能看見殘疾人的身影,但大家對他們也當作普通人一樣,好像從沒有人會用異樣的眼光多看幾眼,哪怕是孩子。

後來我發現,見得多可能是因為發達國家的無障礙設施相對完備,殘疾人出門也相對容易和方便;而沒人另眼相看,就是出自於他們從小開始對不同人的尊重態度。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這邊不管是大城市還是小鎮子,我們都會看到不少街頭賣藝的人甚至是單純的乞討者,潼潼開始總問我:“媽媽,他們為什麼要在這裡,而不像你們一樣去工作?”

我不會說:“你要是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像他們一樣來街上要錢”,而是告訴她說:“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狀態和做事的原因,別隨意猜測或評判,在尊重各自選擇的前提下,如果願意幫助他們那我們就去幫一把。”

說到這兒,我倒是想起了那部感動了許多人的電影《奇蹟男孩》中,被布朗老師寫在黑板上的那句話:“When 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being right or being kind, choose kind”;以及結尾那句臺詞:“Be kind.Because everyone is fighting with life”。

男孩奧吉的勇氣,讓他身邊每一個人都明白了“尊重”是對人最大的善意,教會他們如何與“和自己不一樣”的人相處。

奧吉就像一面鏡子,折射出每個人的善良。聰明或許是一種天賦,但“友善”卻是我們的一種選擇。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03

對歐美頂尖大學來說,友善比成績重要

曾看過一個帖子,是一個被哈佛錄取的中國姑娘分享她申校成功的經驗。

她說自己既沒有211、985的本科學校加持,又沒有獲得過國家、國際獎項,託福GRE和綜合成績也都平平。

而讓她打動哈佛的,其實是她豐富的個人經歷以及從這些經歷中體現出的對他人的關愛精神:比如做瓷娃娃志願者、去落後的學區教移民孩子英語等等。

這個姑娘在哈佛的導師,正是“making care common”(Mcc,“讓關愛更普及”)這個著名項目負責人Rick Weissbourd教授。而Mcc項目的初衷,正是希望改變學校選拔考核學生的制度,從而提升兒童和青年對他人的關心和關愛,促使他們變成更好的社會公民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Rick Weissbourd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問10000個初中和高中生,對他們來說什麼是最重要的,成就?開心?還是關愛他人?

最後的調查結果顯示,80%的學生認為,成就或者開心更重要,只有20%的學生選擇了關愛他人。

而當這些孩子被問及,你是否同意這段話:“我取得很好的分數,比我照顧、關愛其他人,更會令我父母為我感到驕傲”時,75%的學生表示同意。

但有趣的是,當這些學生的父母被問及相同的問題時,有96%的父母認為他們更喜歡懂得關愛的孩子,可這當中81%父母的孩子卻認為自己的父母只是說說而已,根本沒有按照這個標準去教育他們

這也是Rick Weissbourd教授之所以會進行這個項目的原因。他希望通過這一項目,可以敦促大學校長改變他們的錄取準則、程序,降低對成績的強調,讓“友善”這樣的重要品質能成為加分項。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在最近的一些新聞報道中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看見這樣的端倪,傳聞像麻省理工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等知名學校已經開始改變自己的申請條件和審核標準,更多地向具有友善品質的學生傾斜。

想想也不難理解,如果大學不想只培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就的確需要從品質方面選擇一些更能夠讓整體大環境變得更好的學生。

畢竟,從“育人”的角度來說,與“成績優異”相比,培養學生的品質,讓他們成為性格健康的真正的“人”,才更為重要。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當然,聊到要培養孩子的“友善”,如果說我完全沒有擔憂,那也不現實。

這次帶潼潼出來體驗不同國家的生活氛圍和教育方式,許多朋友包括潼潼英國私校的老師和校長都跟我說,潼潼是一個特別“友善”的孩子。

她信任並喜歡身邊所有的人,從第一次見面就會以全然接納的姿態來跟人積極相處,從不忌憚釋放自己的善意。

而這樣的孩子,朋友們提醒我說,如果在一個沒有達成普遍友善氛圍的環境中,其實是容易吃虧甚至有些危險的。

我並不是不清楚這一點,我也知道周遭可能潛伏著各種各樣的惡,但我依然會選擇讓孩子按自己的意願做一個“友善”的人。

因為,“友善”其實從來都不意味著“軟弱”和“無原則”。

在我看來,“友善”至少應該建立在保護自己、尊重自己、不委曲求全、不放棄底線、不丟失尊嚴

的基礎之上。

在教孩子“友善”的同時,我們需要同時告訴孩子自我保護的基本原則,比如謹記“一個正常的成年人需要幫助,他會找另一個成年人,而不是向孩子求救”;比如遇到路人不舒服可以留在現場幫助或撥打120,而不是貿然跟隨陌生人到家中……

盲目的友善,是傻;有尊重自己的前提,才是真正的友善。

有人說,“手上的暗,可以長大再學,但心中的光,只能從小培養。”

明知世事紛亂,卻仍然擁有擇善的勇氣,更難能可貴。 就祝,我們的孩子,此生盡興,赤誠善良。

-END-

從英國頂尖私立小學探訪回來發現這項品質才是孩子行走世界通行證


小暖說

本來這一週的計劃是陪孩子旅行,但這兩天看見那個19歲女孩兒被性侵後求助無門最終又在圍觀者的起鬨中跳樓的新聞,實在心裡太覺得憋屈了,她的世界到底有多絕望?

不想去正面討論這中間人性的惡,實在沒有勇氣。我只是想換個角度從側面說說,我們生而為人,至少應該先做到基礎的善良。

為什麼有的環境讓你覺得壓抑得透不過氣,但有的地方卻讓你輕鬆愉悅?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狀態,哪怕是陌生人間的,應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而今天我們說的“友善”,與咱們常說的“善良”,我感覺還並不完全一樣。“善良”有時候是存在於內心的一種感受,而“友善”卻要求你把這份善意釋放出來,讓身邊的人都能直接感受到你的好意。

比如有人愛說:“我其實是個善良的人,我只是平時說話太直特別容易傷害人”,那其實可能你沒能達到“友善”的標準。“友善”要求我們對身邊的家人、朋友、陌生人都是友好的,而這種力量的傳遞,甚至可以讓整個世界更美好。

如果我們希望,咱們的孩子長大以後所生活的世界,能夠特別溫暖和有愛,那至少現在就要告訴孩子怎樣做才能擁有那份美好。

不能期待周遭環境和旁人都一夜改變,更多的是從我們自己做起,聚小流,成江海,直到我們每個人都能被愛包圍著。

想象的畫面,希望終會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