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的區別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智慧城市建設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都成為了智慧城市建設中頻頻出現的熱詞。上到中央、下到地方,“智慧城市”的建設浪潮一浪蓋過一浪。這讓我們又想起曾經出現在我們城市建設視野中的一個詞“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設核心是大數據的建設,而大數據的基礎則是數字。基於以上邏輯,很多城市管理者眼中的智慧城市就等同於數字城市。事實上,智慧城市與數字城市有著許多的差別和不同。

“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的區別

觀點1:數字城市強調基礎,智慧城市強調應用

從發展的角度來說,信息港、數字城市都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經歷的重要發展階段。數字城市強調的是看得見、有得用,注重基礎、以數據主導;而智慧城市則是用起來、用得廣、用得好、可持續發展,注重應用、以應用主導。

CUDI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認為城市的信息化實質上是城市人地關係系統的數字化,它體現了“人”的主導地位,通過城市信息化更好地把握城市系統的運動狀態和規律,對城市人地關係進行調控,實現系統優化,使城市成為有利於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城市信息化的過程就是一個數字城市的過程。大到城市交通擁堵指數、空氣汙染係數、城市資源消耗數據,小到公交車到站、電費繳納、醫療結算,涉及日常生活工作的各個環節,都是一個個數據參與分析的過程。而智慧城市作為數字城市的升級版,最重要的是邁出了數據引導的一步。

智慧城市基於物聯網、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營造了有利於創新湧現的生態。更為重要的是,智慧城市利用信息和通信技術讓城市生活更加智能,通過高效利用資源,節約成本、能源,提升生活質量,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推動了低碳經濟的發展。智慧城市使人們對信息技術引領的創新形態演變、社會變革有了更真切的體會,對科技創新“以人為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對現代科技發展下的城市形態演化也有了新的認識。

“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的區別

  觀點2:數字城市關注局部,智慧城市關注系統

數字城市基於的是互聯網形成的初步業務協同,主要通過城市各行業的信息化從而提高各行業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數字城市最常見的應用就是在城市三維地圖的建立。通過對城市交通數據的信息收集整合,將用戶與外部信息有效連接,實現了從二維城市向三維城市的跨越。數字城市為城市規劃、智能化交通、網格化管理和服務、基於位置的服務、城市安全應急響應等創造了條件,是信息時代城市和諧發展的重要手段。

與數字城市不同,智慧城市則更強調從行業分割、相對封閉的信息化架構邁向作為複雜巨系統的開放、整合、協同的城市信息化架構,發揮城市信息化的整體效能。特別是重應用,輕終端的今天,通過泛在的網絡、移動技術實現無所不在的互聯和隨時隨地隨身的智能融合已成為智慧城市發展的大勢所趨。在現代政府管理體系下,依賴智能化的手段,智慧城市可以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特別是在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發展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設的價值在於充分調動政府、企業(社會單位)、市民(社區)三者之間的積極性,實現城市管理智能化與行業管理網格化的和諧互動,實現條塊資源整合與聯動,從而建立政府監督協調、企業規範運作、市民廣泛參與的聯動機制。

通過對傳統交通系統的變革,提升交通系統的智能交通,可以智能採集交通信息、流量、噪音、路面、交通事故、天氣、溫度等,從而保障人、車、路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進而提高交通系統的安全性、可達性、經濟性,起到保護環境,降低能耗的作用。通過遠程診斷、即時通信、醫學研究資料庫實時使用、緊急救護無線通信、醫院內部通信等設備應用,從而提供遠程智慧醫療服務。以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各種家電通過不同的互連方式進行通信及數據交換,實現家用電器和其他家用品之間的“互聯互通”,實現不論我們在室內還是在戶外,都可以通過物聯網和各種接入終端感受到智慧地球的信息化成果。未來的智慧城市將能夠實現便民利民、消除城鄉差距、提升政府效率、促進經濟發展以及治安安防等的全面智能化。

“智慧城市”和“數字城市”的區別

觀點3:數字城市注重效率,智慧城市注重感受

“數字城市”系統是一個人地(地理環境)關係系統,它體現的是人與人、地與地、人與地相互作用和相互關係,更多注重利用信息技術實現城市各領域的信息化以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地球表面測繪與統計的信息化(數字調查與地圖),政府管理與決策的信息化(數字政府),企業管理、決策與服務的信息化(數字企業),市民生活的信息化(數字城市生活)以上四個信息化進程即數字城市。數字城市強調的是用數據說話,以數據為準。

而智慧城市則是在數據的基礎上,依託雲計算、物聯網等應用工具,更強調人的主體地位,更強調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的市民的參與、用戶體驗。換言之,智慧城市更大程度上實現了“科技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用戶體驗、市民參與,進而為智慧城市創造價值,實現可持續創新。

過去我們的電子政務、智能交通,包括旅遊信息的查詢都是通過電子化來實現的。但這種電子化信息的輸入,是通過人的輸入才能實現。而在智慧城市中,這些信息都可以通過智能終端的採集來提供給平臺,進而服務於整個城市。更直白的說,智慧城市中的每一個個體既是信息的創造者,也是信息的享用者,也是信息的最終服務指向。相較於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的互動性和溝通性將會大大加強。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智慧城市”的話題雖然我們談了很多,但“智慧城市”的概念卻並沒完全談清,現階段還是比較“虛”。套用蘋果6的廣告,智慧城市我們知道的只是“比好更好”,但如果缺乏頂層設計,只是追求全覆蓋、大數據、雲網絡、雲計算、雲平臺的“人云亦云”,智慧城市還是不接地氣的,最終的“以人為”還是空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