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代號名稱】“永恆之光”行動

【英文名稱】Operation Eternal Light(發起者稱其為Operation Foroughe Javidan,波斯語:عملیاتمرصاد)

【密級】保密

【發起者】伊朗人民聖戰組織、伊拉克

【行動時間】1988年7月26日-30日

【目的】在兩伊戰爭結束前,最後再爭取痛擊伊朗革命衛隊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戰略位置的重要性,使伊朗成為天然的亂源

【背景】

經過將近8年的血腥戰爭後,第二次戰役期間,伊朗在伊拉克南部“真主之手”行動(Operation Tawakalna ala Allah,本行動“歷史脈動”尚未發佈,敬請及時關注本頭條號的後續內容)遭受重大失敗,以及沿伊朗境內邊界的中部,正在考慮接受停火。

1987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598號決議,該決議將於1988年7月20日結束戰爭。伊朗和伊拉克都接受本決議。決議使曠日持久的伊朗伊拉克戰爭即將結束。

然而,由於伊拉克因近來的勝利而信心十足,自然又對結束戰爭還心有不甘,為了抓住最後的機會打擊霍梅尼政權,兩個心懷鬼胎的力量決定:在停火生效前發動一次全力進攻。其中一方就是薩達姆·侯賽因,他決定違反停火談判程序,並讓由伊拉克支持的伊朗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MEK)發動對伊朗本身的軍事打擊,希望趁此機會最後再大撈一筆。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伊朗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徽標

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是何許人也?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

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也叫做人民解放軍(Sāzmān-emojāhedin-e khalq-eirān,縮寫為MEK、PMOI或MKO)是一個伊朗政治流亡者組織,主張推翻伊朗現任政府,同時聲稱自己是流亡政府的替代政府。它的總部先後設在法國(1981-1986,自2003年以來)、伊拉克(1986-2016)和阿爾巴尼亞(自2016年起)。

儘管存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但在1979年伊朗革命期間,在馬蘇德·拉賈維的領導下,伊朗的人民聖戰組織與霍梅尼部隊一道推翻了沙阿。但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垮臺後,由於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拒絕參加新政府的憲法公投,霍梅尼反對他們,阻止馬蘇德·拉賈維和其他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成員在新政府中任職。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宣佈,針對伊朗官方和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發動武裝叛亂,如轟炸伊斯蘭共和黨和總理辦公室爆炸事件、攻擊低級公務員和革命衛隊成員以及支持新政府的普通公民。結果,自1979年以來,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的暴力襲擊中有10000多人喪生。

作為回應,伊斯蘭革命衛隊搜查了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安全屋,殺死了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領導人馬蘇德·拉賈維的第一任妻子阿什拉夫·拉比和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當時的第二任指揮官穆薩·哈巴尼。後來,在薩達姆·侯賽因的庇護下,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協助他的共和國衛隊,鎮壓了1991年全國反抗薩達姆的起義。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聖戰者戰旗

26日,在阿亞圖拉霍梅尼宣佈接受聯合國斡旋停火決議6天后,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在伊拉克重磅空中掩護下前進,從伊拉克穿越伊朗邊界。它前進到145公里(90英里)的最大距離,並沿途掠奪並將伊朗的伊斯蘭堡城夷為平地。

隨著聖戰者進一步深入伊朗,伊拉克停止了空中支援,伊朗軍隊切斷了伊朗民族解放軍的補給線,並在戰機和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反擊。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阿亞圖拉霍梅尼

伊拉克領導層同意的襲擊將是雙管齊下的攻擊。一部分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部隊將襲擊伊拉克庫爾德斯坦的伊朗部隊,該地區仍在伊朗和佩什梅加手中。當伊朗部隊為了抵禦庫爾德斯坦的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襲擊而移動時,由伊拉克空軍支援的叛教伊朗武裝組織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將發動大規模入侵伊朗中部的行動,目標是伊朗的心臟。

在他們領導人馬蘇德·拉賈維領導下的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期望這次襲擊將導致對阿亞圖拉霍梅尼伊斯蘭政府的總體起義。拉賈維將在伊拉克西部邊界襲擊伊朗革命衛隊。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馬蘇德·拉賈維

【行動經過】

1988年7月25日15時30分,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開始發起行動,“永恆之光”行動正式展開。伊朗民族解放軍號稱投入兵力達到35個旅。不過外界一般認為,該組織的實際兵力不超過1.5萬人,參戰的許多部隊其實是打著該組織名號的伊拉克正規軍。這些部隊分成5路越過兩伊邊界,進入伊朗巴赫塔蘭省西部地區。

他們首先在蓋爾-達沃德隘口擊敗了裝備有坦克、野戰炮和多管火箭炮的伊朗守軍,接著又乘勢奪佔了30千米長的帕塔其隘口及其周圍的制高點。佔領了多個彈藥庫和軍需物資倉庫。隨後,在從蓋爾-達沃德到克雷恩德之間地段上,民族解放軍同伊朗革命衛隊、巴斯傑民兵、憲兵和陸軍部隊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的交戰,伊朗的反擊都被擊退,傷亡數千人,並損失百餘輛戰鬥車輛。19時許,民族解放軍佔領了克雷恩德城。

20時,一支民族解放軍部隊從克雷恩德城出發,沿公路向東南方的伊斯蘭阿巴德進發。雖然伊朗方面已經動員了該地區的所有武裝力量,在公路沿線設立多出陣地,但在激戰2小時後,再次敗退,丟棄了包括坦克、裝甲車在內的400餘件重型武器。

22時許,民族解放軍攻破伊斯蘭阿巴德西面的阿拉霍-阿克巴爾兵營,開始進入伊斯蘭阿巴德。經過激烈巷戰,守衛該城的伊朗革命衛隊被殲滅。

26日,伊軍發動了4次較大規模的反擊,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入夜時分。雙方在交戰中都傷亡慘重。

6時,伊軍發動第一次反擊。參戰部隊包括革命衛隊第5、第17和第43師,但由於指揮官急於求成,炮兵尚未部署到位就發起攻擊,結果激戰4小時卻一無所獲。

7000名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成員自稱伊朗民族解放軍,在伊拉克軍隊的空中支持下,越過伊拉克邊界進入伊朗,將西伊斯蘭阿巴德夷為平地。在伊朗中部開始了他們的襲擊行動——“永恆之光”行動。聖戰者與伊拉克空軍合作,向伊朗城市克爾曼沙赫推進。由於少數伊朗部隊進入該領域,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迅速前進,奪取並摧毀了卡斯爾-希林堡、薩爾波勒-扎哈卜、凱倫德-加爾卜和伊斯蘭堡-加爾卜等城鎮,並推向省會城市克爾曼沙阿。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克爾曼沙阿市的著名景觀,描繪的巴赫拉姆是希臘文化時代在公元前153年雕刻的赫拉克勒斯

伊朗方面的第二次反擊在26日中午展開。攻擊矛頭直指阿拉霍-阿克巴爾兵營。戰鬥持續到當天午夜,伊朗軍隊總共發起了7次衝擊,但均被擊退。隨著民族解放軍援軍趕到,第二次反擊也宣告失敗。

第二次反擊尚未結束,伊朗方面又發動了第三次反擊。17時許,伊軍第8、第27、第57師及革命衛隊第25師向伊斯蘭阿巴德東面的交通樞紐馬拉維發起進攻,試圖切斷正向巴赫塔蘭推進的民族解放軍與伊斯蘭阿巴德間的聯繫。伊軍首先機降佔領馬拉維周圍的制高點,隨即在馬拉維周邊5個地方同時展開戰鬥。民族解放軍投入戰鬥的有5個戰鬥旅。在馬拉維北面的制高點附近,激戰持續數個小時。最後,伊朗軍隊被逼退到一片開闊地上,遭到炮火覆蓋,損失慘重。北面和南面的伊朗部隊被切斷聯繫。北面的伊朗部隊因無法得到增援和彈藥補給而敗退。南面的伊朗部隊雖然依靠直升機運來了增援部隊,但著陸場卻被敵方炮火覆蓋,最終因兵力損失太大而後撤。

聖戰者預計舉國的伊朗人都會站起來支持他們的行動,推翻霍梅尼政權。然而,令這些賣國賊們失望的是,他們臆想中的“全民起義”從來就沒有蹤影。

不但如此,他們自身的進攻也沒有任何便宜,並且還受到伊朗庫爾德人的零星打擊。7月27日下午,得到增援的伊朗革命衛隊先後向多個地點發動攻擊,試圖佔領城北制高點。伊軍第71師、第61炮兵旅和第155特種旅被指派奪占城南制高點,隨後尋機突入城內。另一股伊軍則向阿拉霍-阿克巴爾兵營背後的山嶺展開攻擊,試圖奪取兵營,並切斷聯繫克雷恩德城與伊斯蘭阿巴德的公路。

但伊朗革命衛隊卻遭到民族解放軍的突擊,不得不撤離高地。聖戰組織僅僅向伊朗革命衛隊發動了進攻,而革命衛隊迅速被打退,聖戰者們向欣喜若狂,繼續向伊朗縱深推進。戰鬥持續了一整天,民族解放軍投入了5個戰鬥旅,挫敗了伊軍攻勢。

然而隨著戰鬥的持續,民族解放軍的處境越來越危險。察爾澤巴隘口戰鬥爆發後,伊朗民族解放軍領袖拉賈維很快意識到局勢正向不利的方向發展。他親自飛赴巴格達向薩達姆求援,希望獲得更多的空中支援。然而結局非常黯淡,薩達姆已不願再耗費更多軍事資源了,拉賈維的請求被斷然拒絕。

“永恆之光”的結局也就此確定。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拉賈維親赴巴格達,但他的請求被薩達姆斷然拒絕

隨後幾天,伊朗軍隊只是以空襲和炮擊的方式對克雷恩德城進行襲擾和封鎖,不再發動地面進攻。

伊朗庫爾德戰士的打擊,有所減緩聖戰者的進攻速度,這讓伊朗人有時間準備反擊。但伊朗沒有立即對聖戰者發起反擊。相反,他們一直等到他們超出伊拉克空軍掩護的有效範圍。不知死活的炮灰——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的戰士們仍然繼續前進,深達伊朗145公里(90英里)。通往德黑蘭的道路似乎開闊了。

此時,伊朗軍方在阿里·賽義德·希拉茲中將(此老兄在“歷史脈動”前期的資料中,也曾屢次出現,可謂是伊朗在兩伊戰爭年代伊朗的中流砥柱式人物)的指揮下,發起了“米沙特”反擊行動(Operation Mersad)。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阿里·賽義德·希拉茲中將(左)和行動的副指揮莫赫森·禮薩伊將軍

由於他們暫時放棄戰略,伊朗人已經取得了空中優勢:

伊朗傘兵落在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線後面,而伊朗空軍“幻影”F-4轟炸了克爾曼沙阿高速公路上的聖戰者車輛;

之後,陸軍航空直升機發動了使用反坦克導彈的空襲;

此時,在波斯灣戰爭期間,死亡公路的微型版本中大部分敵人的裝甲被摧毀,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的突破突然而徹底地停止了。27日夜,已連續戰鬥56小時的民族解放軍終於停止了無望的戰鬥,逐漸撤出伊朗領土。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死亡公路

28日6時,伊軍從3個方向對阿拉霍-阿克巴爾兵營後的山嶺發動進攻。進攻被挫敗後,伊軍又猛攻城南的一個山頭。雙方爆發血戰,山頭反覆易手,最終還是民族解放軍控制了戰場。雖然在連續3天的激戰中,伊軍損失巨大卻無寸進,但民族解放軍也遭到重創。更糟糕的是,他們在伊斯蘭阿巴德東北面的察爾澤巴隘口正面臨巨大危機。就在攻佔伊斯蘭阿巴德的當天晚上,民族解放軍就派出部隊沿公路向巴赫塔蘭推進。

午夜零點左右,部隊在哈桑阿巴德遭到了伊朗革命衛隊的阻擊。激戰1小時,阻擊者被肅清,民族解放軍很快推進到察爾澤巴隘口前的平原地區。另一邊,伊朗陸軍第27師正通過隘口前往哈桑阿巴德。戰鬥很快在迎面相遇的兩支部隊間爆發。經過短暫交火,伊軍在夜幕的掩護下向隘口撤退。察爾澤巴隘口夾在兩道平行山嶺間,隘口內是一條長約4千米的狹窄小道,其後半部分從一個狹小的山谷中通過。從隘口入口到巴赫塔蘭只有約35千米的路程。伊軍在山谷兩側的高地上部署了革命衛隊的“安薩羅爾-侯賽因”師和陸軍第31師,此外還有大量附屬部隊。進入隘口的民族解放軍很快發現,他們已經身陷險境,他們隨即開始從克雷恩德撤退。遺憾的是伊朗革命衛隊卻被矇在鼓裡,直到29日下午依然沒有重佔該城,這使民族解放軍安全逃離。

伊朗軍隊和革命衛隊隨後從胡齊斯坦向北移動,並於1988年7月29日包圍並鎮壓了凱倫德-加爾卜市的剩餘抵抗。同日,伊朗民族解放軍宣佈無條件撤回伊拉克。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永恆之光”行動的戰果

【後續】

7月31日,伊朗驅逐了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部隊卡斯爾-希林堡和薩爾波勒-扎哈卜,儘管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聲稱已經“自願從城鎮撤出”。

在其他阿拉伯國家的壓力下,薩達姆和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沒有再對伊朗發動進攻。

戰爭最後一次著名的戰鬥行動於8月3日在波斯灣發生,當時伊朗海軍向一艘貨船開火,伊拉克對伊朗平民發動化學襲擊,造成數目不明,造成2300人受傷。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聖戰成員在“永恆之光”行動中,於克爾曼沙阿殺害革命衛隊

雙方最終在未來幾周內撤回國際邊界,第598號決議於8日生效,結束了兩國之間的所有作戰行動。

到20日,恢復了與伊朗的和平。屬於聯伊特派團的聯合國維和人員佔領了該領域,一直留在伊朗-伊拉克邊境,直到1991年。

戰爭結束時,伊拉克在8月和9月初的剩餘時間裡清除了庫爾德人的抵抗。伊拉克使用6萬軍隊以及武裝直升機,化學武器(毒氣)和大規模處決,襲擊了15個村莊,殺害了叛亂分子和平民,並迫使成千上萬的庫爾德人遷移到被迫定居點,許多庫爾德平民移民到伊朗( )。到9月3日為止,反庫爾德人行動結束了,所有抵抗都被粉碎了。400名伊拉克士兵及5萬名庫爾德平民和士兵被殺。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為追求民族建國而殉難的庫爾德人的骨骸。但就國際現實而言,他們只是在作死的道路上不斷前行的蠢貨

至少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入侵,伊朗在全國各地處決了數千名叛國政治犯,主要是在囚的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成員,還有人民黨(共產黨)成員和其他反對派團體、左派組織的成員。死刑執行數量的估計數從不到1400到高達12000(也有30000名一說)不等。

最可能的人數,是異議人士阿亞圖拉侯賽因-阿里·蒙塔澤裡提供的,介於3800-4500之間。他在回憶錄裡認為,這是霍梅尼下令、由伊朗政府多個高級官員執行的反人道罪行。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異議人士阿亞圖拉侯賽因-阿里·蒙塔澤裡

對於由前線法庭武官執行或在監獄中死亡的那些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而言,死亡人數可能更高。

吊軌的是,伊斯蘭人民聖戰組織被伊朗和伊拉克指定為恐怖組織,2008年和2009年分別被英國和歐盟視為恐怖組織,2012年被加拿大和美國視為恐怖組織。

並且,各種學術著作、媒體、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以及美國和法國政府都將其定性為邪教——該組織圍繞其領導人馬蘇德和馬里亞姆·拉賈維,建立了一種個人崇拜。

【關聯性】

伊朗人民聖戰組織稱這次軍事行動為“永恆之光”(Foroughe Javidan),伊朗軍方稱反擊行動為“米沙特”行動(Operation Mersad)。雖然二者發起是對手,但也算是相生相伴,甚至無法將他們割裂開,因此說是具有關聯性毫無障礙。

這種戰術行動在“歷史脈動”發佈的行動計劃中數不勝數,對這類行動感興趣的,回看本頭條號的往期內容,可謂各有千秋。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伊朗空軍徽標

【影響】

此戰,伊朗人民聖戰組織宣稱他們打死、打傷了約4萬名伊朗士兵,自身有1263名(也有1400人一說)官兵陣亡、失蹤和被俘有死亡或失蹤,伊斯蘭共和國(革命衛隊、武裝力量動員隊)方面蒙受55000人傷亡。

伊朗方面最初宣稱民族解放軍投入的兵力為7000餘人,估計有4500名(也有4800人之說)聖戰者被殲,400名伊朗士兵死亡。但後來承認“伊拉克的僱傭兵”(指民族解放軍)戰損1734人,此外還有約2800名伊拉克士兵陣亡。

除了人員損失,民族解放軍還戰損大量裝備。人民聖戰者組織承認在戰鬥中損失了612輛各型車輛(包括72輛坦克和裝甲車),此外還有21門122毫米火炮、51門106毫米無後坐力炮,以及大量輕武器。

8月8日,聯合國秘書長佩雷斯·德奎利亞爾宣佈兩伊將於8月20日開始全面停火。至此,兩伊戰爭宣告結束——本行動並非是兩伊戰爭的最終一戰,但其對終止戰爭還是具有一定的積累作用。

除了阿拉伯河沿岸的水道和沿邊界有爭議的領土之外,邊界都恢復到戰前地位,這兩個地區都在伊拉克控制之下,直到1991年伊拉克放棄有爭議的領土並讓伊朗有權使用水路,以換取不會入侵伊拉克的承諾。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阿拉伯河

【評論】

“永恆之光”行動是伊朗和伊拉克戰爭的最後一場陸戰。伊朗伊拉克戰爭的最後一次重大軍事行動,以伊朗的決定性勝利結束。”永恆之光”行動雖持續時間不長,卻是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方面深入伊朗境內距離最遠的一次攻勢。在4天的行動中,伊拉克方面深入伊朗境內達150千米。

伊朗在“永恆之光”行動中取得的成功部分原因是他們決定建立一個統一的指揮結構,並永久地消除了陸軍與革命衛隊之間的分歧。

而通過“永恆之光”行動可以清楚地看出人民聖戰者組織的罪行,這個伊朗人民的叛徒、波斯種族的逆種,勾結外國敵對勢力的國賊、內鬼,是多麼的令人憤慨。

誠然,霍梅尼政教合一下的政權,不顧人民的死活,進行了8年的、僅僅是為了個人面子的戰爭。但是,這場戰爭事關伊朗國家、民族與敵對勢力的殊死搏鬥,在這種關乎國家尊嚴的時刻,作出如此惡毒之事,絕非善類。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伊拉克的出海口一直是它的心病,因此搶奪這種資源,也是薩達姆的無奈選擇

【相關資料】

同時期各國行動計劃:

“依賴真主”行動:伊拉克1988年7 月12日,共和國衛隊和第四軍團向南線祖拜達特地區的伊朗軍隊發動的行動;

“火炬”計劃:中國1988年8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指導性計劃。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代號說明】

“永恆之光”行動,是人民聖戰組織給行動的代號。這個代號極為富有波斯人對於軍事行動的代號命名典型特徵——大氣、陽光、充滿宗教的輝煌,可這與這個組織的行為實在是難以劃等號。

而伊朗軍方的“米沙特”行動,也被譯為“梅薩德”行動,波斯語意為“伏擊”。這與伊朗革命衛隊的戰術極為貼切,也是軍方對國家叛逆仇恨到極點的生動寫照。


“永恆之光”行動/“米沙特”行動:兩伊戰爭尾聲,波斯兄弟鬩牆

如果感到本文有些意思,請勞動您寶貴的小手指,或關注、或評論、互收藏、或轉發,這將成為堅定“歷史脈動”為您地提供各類行動計劃不竭的強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