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丨2018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譚斌教授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佈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結果,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譚斌教授獲得資助。獲悉後,校新聞中心記者專訪了譚斌教授。

在全世界範圍內,做有機催化構建軸手性化合物領域的人還比較少,但譚斌教授課題組已在這個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今年年初,國際著名學術期刊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雜誌主編Cynthia J. Burrows教授更特地邀請譚教授撰文綜述他在這方面的成果貢獻(Acc. Chem. Res. 2018, 51, 534.)。這是該期刊全球首篇關於軸手性化學領域的綜述文章。

談起自己獲傑出青年基金的感受,譚教授表示:“(這個基金的獲得)更重要的是對我學術的肯定,我要更加努力,爭取做得更好。”

專訪丨2018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譚斌教授

“南科大的人都有一股拼勁”

2012年從美國斯克普斯研究所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學成歸國後,該年9月,譚斌以準聘(Tenure-Track)副教授身份加入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回望這六年,他感嘆道:“我是與這所年輕學校共奮鬥、同成長。”

“南科大的人都有一股拼勁。”

譚教授笑道:“這股子拼勁,可不是說一說。從學校的管理層、身邊的同事到學生都如此。”

走在南科大的校園裡,實驗室裡是科研人員專注的身影,圖書館的討論間裡是同學們圍繞著課題開展著的激烈的辯論,行政樓的會議室裡是不間斷的各種辦公會。這樣熱火朝天的場景,不論白天黑夜,工作日或週末,都在南科大這寧靜校園內紛呈上演。

“剛加入南科大的時候,看中的正是這種氛圍。那時候,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很有衝勁,大家擰成一股繩幹事,都是為了做一些事情,都希望能為國家的科研和高等教育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我就是被這種氛圍和‘初心’所吸引著的。”譚教授回憶道。

訪談中,譚教授提到了當初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求學,在美國斯克普斯研究所做研究的經歷。這一次次學術人生的飛躍,眼界的不斷開拓讓他覺得,南科大這所新學校有著不一樣的“氣質”。這種“氣質”似曾相識,且不斷地吸引著他,讓他看到了繼續不斷攀登的可能。

“南科大是一個很好的平臺,這裡不僅僅有良好的氛圍,這裡有全新的理念、良好的制度、學術自由,這裡沒有歷史的包袱,這裡有的是做學問所需的各種‘催化劑’。”

談科研:不能“靠”也不能“等”

學成歸來後,不少國內知名高校向他拋出了橄欖枝。現在回頭看,他更堅定了當初的選擇。

當年,他認為自己從國外回來的,要爭取更好的環境做科研比較難。結合過往的學術經歷,他認為好的理念和“平臺”非常重要,做對了選擇,再加上自己的機遇和不懈的努力,在科研上做出些成果是可能的。在南科大的這幾年,按譚教授的原話引述“對我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

2012年,譚教授剛入校還沒有自己的實驗室。這和加入課題組不同,要開展研究方方面面都要靠自己想辦法。

當時他特別堅定軸手性化合物領域的研究方向,當時全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幾個人在做這個方向,他認為那是一個還沒有太多人走的“道路”。

在美國斯克普斯研究所的時候,他參與了一項與軸手性化合物相關的實驗,在這個過程中他意識到了一個有待發展的學術前沿領域。但是,當時國內基本上沒有課題組做這個研究。南科大擁有較為寬鬆的學術氛圍,他當時就決定,“在南科大,我有機會做新的領域,不用再做前人做過的研究。”

要做出些成果,譚教授感嘆道“並不輕鬆”。按他的理解,年輕科研人員最富創造力的黃金階段就十來年,“不抓緊,一旦錯過幾年,想趕也不太能趕得上了。”

“能做出來一些成績,真的是靠各方對我們的大力支持。但真想做出東西,不能‘靠’也不能‘等’。要主動爭取,更要用好資源,把東西做出來。”

“當時我們還沒有自己的實驗室,實驗一般在教學實驗室完成。沒有相關的實驗儀器設備,很難做出東西。沒有多想,我們就覺得路一定在腳下,一定要去爭取。很幸運,大學城的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有這些儀器,我們就去借,哪怕只能用一個小時也要去爭取。”

由於當年南科大還處於初創階段,硬件軟件都亟待加強。但正是在那樣艱苦的日子裡,有這樣一群勤奮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憑藉著努力,藉助這個學校在理念上、制度上的創新,在科研上做出了許多項突破。譚教授說道:“感謝陳校長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為我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在這次傑青的答辯會上,他還特意感謝了深圳市政府和學校尤其是陳校長對年輕老師發展的支持。

譚教授目前最突出的研究成果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即利用合成化學制造手性催化劑。催化劑可以用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生物醫藥、材料息息相關。特別是手性催化劑的應用可提高現有的製藥工藝水平,為探尋綠色藥物的合成製備工藝提供堅實的基礎。

手性化學目前分為兩塊,一塊是中心手性,另一塊就是軸手性。全世界大約有1000個課題組在做的是中心手性化學的研究,但軸手性化學做的人還非常少。

“正是由於我們的努力,目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進入這個方向,開展了更多的研究。這讓我和整個課題組的成員感到非常驕傲。”

談到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創新點,他說:“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我們在軸手性化學領域是世界範圍內做的最系統的了。”

“我們現在把‘冷板凳’坐熱了,現在要努力把這個方向做深做透。”

在本次傑青的評選中,評委們也給予了譚教授在不對稱催化軸手性化學方面工作的認可。

薪火相傳:培養優秀學子

除了繁重的科研任務,譚教授還是一名盡心盡責的教師。他的課很受學生歡迎。課堂上,他不僅對化學原理做了深入淺出的講解,他還善於結合自己的經歷與學生討論,分享一些做學問、做人、做事的道理。

他對學生要求嚴格,這完全是按照當年他導師的治學方式。雖然嚴格,他也願意與學生討論,願意鼓勵他的學生,“只要他有第一次成功的體驗,信心就來了,眼界的不斷提高會讓他有不斷向前的動力。”

他謙虛地說道:“我當年並不優秀,但得益於導師們在學術上對我的嚴格要求,我的眼界才得以不斷的拓寬。堅持了很久,直到有一次,我做出了些成果,這才有了第一次成功的體驗,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信心就是這麼來的。這種自信讓我在學術的道路上跑的更快、更堅定。”

今年,他帶的三名本科生畢業後分別申請到了香港大學、美國布朗大學和德克薩斯A&M大學的博士學位攻讀機會。

除了帶自己的博士生、課題組的研究生和助理,完成好本科生的教學工作,每年譚教授作為生活導師,還要收一批 “得意門生”。

這是因為南科大實行的是“雙導師制”,每名新生都可以選擇一位教授做自己的生活導師。作為生活導師,譚教授覺得學生經過大學四年,變化真的很大。他的一位學生,今年大三了,參加了清華大學的夏令營,因為表現優異,當時就獲得了該校直接攻讀博士的機會。但是這位同學表示,他還要再想想,要考慮這個學校、這個課題組方向是否符合自己未來發展的規劃。

當時,這名大三的學生還特意給譚教授報喜,電話裡他這麼說道:“老師我覺得這個機會很好,但是我要再看看更多的機會。最近,我和高中時期的同學聊天,他們還都為某一門科目的分數高低苦惱著。但是我不這麼想,我需要尋找更適合我的平臺做我想做的課題。”

譚教授說,當他收到這通電話的時候欣慰地笑了。

人物簡介

譚斌,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系副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千人計劃青年專家。2012年中組部第四批“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2013年深圳市海外高層次人才“孔雀計劃”入選人員。科研方向為軸手性化學、核心骨架導向的不對稱催化等領域。加入南科大五年多以來,在軸手性化學等領域取得了多項有特色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以通訊作者發表30多篇高水平期刊論文,其中影響因子大於10的論文20篇,包括1篇Science,1篇Nat. Chem.,4篇J. Am. Chem. Soc.,8篇Angew. Chem. Int. Ed.,3篇Nat. Commun.,1篇Acc. Chem. Res.。這些獨立發表的論文他引1100餘次,其中單篇最高他引370次。論文多次被Synfacts、ChemistryViews、 Organic Chemistry Portal 和《有機化學》等作為亮點評述和重點介紹。

--- 南方科技大學 ---

新媒體中心

文字 | 夏瑩瑩

圖片 | 王凱強

設計 | 丘妍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