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金融:前路可期任重道遠

隨著藝術品消費的崛起,藝術品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將是歷史的必然,藝術品金融服務將成為文化產業創新增長的關鍵力量,這也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全新思維模式的推動。未來中國藝術品金融如何發展?筆者歸納為以下幾點。

中國藝術品金融:前路可期任重道遠

藝術品市場總規模保持穩定快速增長

近年來,藝術品市場飛速發展,交易數字驚人,2016年全球藏品價值約為1.6萬億美元。一方面創富增長整體上對藝術品及收藏品市場帶來正面影響,中國高淨值人士偏好投資,其財富總值中約19%用於藝術品投資,投資額複合年增長率超過25%;文化藝術品消費慾望的提高,給文化藝術品市場帶來極大的發展契機和投資空間。另一方面,資本市場迅速發展,大量的資金需求尋找新的投資方向,也促進了藝術品市場的迅速增長。

此外,伴隨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國內的消費結構也進入了快速轉型期,精神消費逐漸取代物質消費變成剛需,成為文化藝術品市場的新支撐。

隨著全球藝術品市場規模保持穩定快速的增長,市場還會進一步開拓,尤其是在亞洲,因此,市場對藝術品金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全球化加劇 各板塊融合連接

過去幾年間,藝術品基金、藝術品信託投資、藝術品抵押、藝術品產權交易等金融工具,與價格價值、財富管理、增值保值、投資活力等金融業務融合。儘管這個行業在我國目前發展還不成熟,但對藝術品金融化、證券化的前景趨向應抱有充分的信心。

藝術品金融包含三大板塊:一是金融板塊,如私人銀行家、財富管理、家族辦公室,以及藝術投資人等,是對藝術品本身的投資,也可以是對相關金融技術企業的投資;二是文化板塊,如私人博物館、公共博物館,同時還有文藝人士;三是商業板塊,包括拍賣行、畫廊、藝術交易博覽會等。三個板塊相輔相成,連接性越來越強。

中國藝術品金融:前路可期任重道遠

從地理角度看,藝術品金融展現出融合的趨勢,跨國、跨文化合作越來越頻繁,藝術品市場向全球化發展。隨著近幾年中國的迅速崛起,當前的藝術品市場主流已不再只是歐美,國人對藝術和文化更加感興趣。據業內人士預測,2026年,亞洲金融市場的規模將會達到2.7萬億美元,屆時將與美國等量齊觀,甚至會超過美國,對私人銀行家和家族企業以及金融機構來講,是進入藝術品金融市場的良機。此外,社會變化、藝術與技術的革新也會促進藝術品金融的發展。

  中國的藝術品金融產業尚不成熟

完備的行業標準是促成藝術品金融產業鏈規範化、規模化、整體化的重要前提,而藝術品金融在中國是一個新興行業,其發展仍需要克服一些問題。

中國藝術品金融:前路可期任重道遠

首先,國內的支撐服務體系發展緩慢,中國藝術品市場在發展過程中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持、法律法規的支撐,更需要完善的服務體系。比如,確權、估價、鑑證備案等流程的標準化尚不完善。其次,產業鏈的完整性方面,目前國內缺乏完善的藝術品保險、物流服務,造成藝術品金融的發展受限,藝術家、畫廊、美術館和其他藝術從業者的發展也受到限制。

此外,在運營平臺方面,傳統的金融業態是證券、銀行、保險、信託,從2014年到2018年,傳統金融業態對中國藝術品金融發展的介入度不高。儘管目前也有金融機構在試水金融服務的創新改革,採取多種金融工具和開發多種金融產品去盤活藝術品存量,以滿足巨大的市場收藏和交易需求,但由於藝術品金融行業的專業性,其經營往往是作為品牌營銷或維護客戶關係的手段,是金融機構主營業務的助推器,成熟的藝術品金融還需要由專營機構來運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