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管理的3大終極命題,卓越的經理人必須要懂!

點擊上方“關注”,每天數篇職場及管理乾貨供您參考,總有一篇適合你!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 AMTGROUP,不代表高管講堂立場。如果您認為標註與事實不符,請告知我們。

導讀:“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學管理、做管理的人經常能聽到這句話,但是在踐行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何做管理,大家眾說紛紜。本文作者為顧家家居的總裁,依據自己的經歷,將從3個方面來分享一下自己作為管理者的心得。

關於管理的3大終極命題,卓越的經理人必須要懂!

今天我主要想從三個方面分享一下我的管理感悟,三者關係不大各自也沒有什麼體系,就權當是管理雜談吧。

經營與管理的關係

1.目的是不一樣的

一般情況下,經營我們說的是效益最大化,管理是效率最大化,雖然只差一個字,其實差別很大。效益,通俗易懂地表達就是多賺錢。效益是一個加減法,收入-成本=利潤;效率是乘除法,投入產出比,有比值關係(人效、店效、坪效)。效益最大化講的是經營,效率最大化講的是管理。

企業管理地好,通常我們的理解是管理很規範,是管理的一種表面現象。管理為效率服務,效率是好的管理的結果。給員工發工資,重大的前提就是管理要有效率。給員工漲工資,有且只有一個理由,即員工的效率要提高。

2.核心不一樣

比如顧家家居上門給用戶清洗沙發這件事情,這不是管理行為,這就是一種經營行為。清洗沙發的目的並不是清洗沙發本身,而是提高用戶口碑,提高未來的用戶轉化率。比如很多客戶是B2B的,容易出現“買的不用,用的不買”。真正用產品的人是用戶,如果用戶不買賬,客戶再喜歡,買去再多也沒有意義。所以產品開發一定是用戶導向,而不是客戶導向。

所以經營思維就是用戶思維,它強調為用戶創造價值,強調外部導向、市場導向、用戶導向,而管理思維則是員工思維,它強調工作績效、KPI考核。兩者還是有很多的區別的。

3.性質不一樣

經營思維就是永遠要思考企業下一步該怎麼發展,必須要眼光向外,要能看到機會,要分析行業趨勢,要主動前瞻性佈局增長點。所以我們很多的創業者、企業家第一定位一定是個經營者,經營是外部導向,是擴張的,當然也是冒風險的。

為什麼管理學的多的人,不太適合創業,因為管理思維是內部導向,是控制性的(但管理不等於控制),強調穩定、規範與秩序的多。比如要建立良好的組織,要有流程、有約束。這些大多數會限制創業階段的企業發展。

經營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人格也完全不同。真正經營的人是大開大合、不拘小節的,而管理型的人格相對都是謹小慎微,心思縝密的。在一個企業裡這兩者很難完美融合在一個人身上。每個人都會有偏向,要自我分析我們是偏向經營性人格還是偏向管理性人格,要發揮自己的長處。

4.經營和管理的突破點不一樣

經營永遠要知道主要矛盾是什麼,舍小求大,打蛇打七寸,四兩撥千斤,在關鍵點上絕對不能輸。比如市場策劃想到一個好的點子,渠道搶到一個好的位置,這都是經營,就是找槓桿。但管理上沒有“抓大放小”一說,管理無小事,就是注重細節,以小促大,一步一個腳印,來不得半點馬虎。比如提升組織能力,想“一招鮮吃遍天”或者“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一定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去做。

一些偉大的人,他們的人格是“分裂”的,很多矛盾的特徵會體現在他們身上,但他們能融合地很好:一會兒要嚴厲,一會兒要仁慈;一會兒要放權,一會兒要把權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裡。

做好經營與管理也對領導者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一會兒要“舍小求大”,一會兒要“以小促大”;一會兒要思考戰略問題,一會兒要注重細節。領導者經常需要處理矛盾的事情,這都來自於經營管理的特質不同,這些不同對領導者的精神挑戰非常大。

5.從領導角度看,管理是強調落實和權威執行,經營是強調洞察和民主決策

比如董事會和經營層區分地非常清楚。董事會是方向、戰略,外部導向,經營層強調的是管理和執行。如果管理層面天天思考戰略問題,天天質疑領導的決策,天天想著建言獻策,那麼企業執行力就會大打折扣。但在經營上不能一言堂,因為經營的決策設計企業發展甚至生死,要認真琢磨與討論,這時候主要領導的洞察力與領導班子的建言獻策能力非常重要。

關於管理的3大終極命題,卓越的經理人必須要懂!

組織能力建設

1.什麼是組織能力?

組織能力就是把一群平凡的人聚集在一起做成一件非凡的事的能力。我們在企業發展過程當中,都會有這樣的困惑:往往都看不上身邊的人,總覺得缺乏人才,好的人都在企業外面,不斷找人,但事後發現最後能夠長久發展的往往還是身邊的人。

組織能力關注的最重要的不是人本身,儘管人依然重要,關注的焦點在於組織的系統文化機制的打造。任何一個企業的組織能力都必須自己種、自己找,每個企業都不一樣,無法複製,拿來就用。而且組織能力是時間的函數,必須靠時間來積累,不能著急。

如何來判斷一個企業的組織能力強不強?一般有兩個標準:

第一,領導者是不是“可脫身”或“可替換”。

如果領導者不管,企業是不是依舊可以運轉地很好。比如老闆經常不去公司也沒有問題,說明至少具備了初步的組織能力。但這還不夠。

第二,不依賴於特定的能人。

一旦企業依賴於特定的能人就很會麻煩。如果換一個人就不好了,說明是這個人很好,而不是組織能力很好,這就會有風險。組織不能依賴於特定的幾個人,否則肯定做不大。三國皆亡,但蜀先亡,就是因為諸葛亮太能幹了,事必躬親,甚至連一點小罰款都要自己草擬文件,導致缺乏組織能力。吳國最後一個滅亡,因為人才輩出,組織能力比較均衡,企業文化建設地很好,如果比單個人能力,吳國可能沒有一人能比肩諸葛亮,但戰爭比的不是個人能力,而是組織能力。以上這兩點就是檢驗我們是否具備組織能力的兩個根本點。

2.組織能力建設的三個維度:人、事、人與事的關係

人、事、人與事的關係這三個維度都要考慮,才能把組織能力建設好。

人:如何最大程度地激發和培養人的潛能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國安教授就解決“人”的問題提出了“楊三角概念”,“人”講究三個維度。

(1)解決員工的意願問題,即願不願意做的問題,與企業的文化和激勵機制有關。

員工做事,首先要看有沒有意願,如果說員工的幹勁和衝勁都不足,覺得企業增長和我沒有關係,無所謂,這就會有問題。好的組織都是員工自我驅動的組織,不用揚鞭自奮蹄。這就是自驅力,自己想做,不是領導要我做。發自內心要實現增長、要做出成就,這來自於企業文化和激勵機制。企業文化是虛的,激勵機制是實的,一虛一實,兩個結合。

(2)解決員工的能力問題,是能不能做的問題,與企業的培訓系統和選拔系統有關。

能不能做這個問題和企業的培訓體系、選拔系統有關。一是培訓,二是選拔,把真正能幹的人選拔出來,他會越來越能幹,這跟激勵機制的道理是一樣的。僅僅依靠培訓也不行,能力強了之後能夠承擔更大的事,那麼就要給他更高的平臺。

(3)解決員工的賦能問題,是允不允許做的問題,與企業的治理、文化、分權系統有關。

員工賦能和員工能力不同,與員工意願也不同。員工賦能就是允不允許做。在部分企業裡可能存在這樣的問題:你沒有權力,或者領導不給你權力。這涉及到企業的治理結構、文化和分權系統,但大多數企業這方面的問題基本上是解決了。當然,也會存在極少數老闆非常獨裁,要求所有事必須聽他的這種情況。如果從老闆角度看,招一個職業經理人來,他想做事老闆卻不允許,那麼招這個人的意義何在?

人的維度就是這三點:有心、有力、有體制。好的平臺、強內驅力的人、高素質的人,組織能力就解決了三分之一。人是核心,把人放在第一,第二才是事。

事:就是標準加流程,沒有標準和流程就不能複製

(1)什麼是標準?

標準就是不需要去論證,只需要去執行的東西。比如上門保養沙發,可能涉及到是否要穿鞋套,穿什麼樣式的鞋套,進門見到用戶的話術是什麼,如何介紹自己等等,這些都是標準。所以為什麼做零售特別難,因為它就是不斷與細節較真。所有好的零售企業都有很完善的標準。

(2)什麼是流程?

簡單說即做事的先後順序。這個先後順序是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來自群策群力。如果沒有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不斷地在事上磨,越來越精湛,精益求精,不可能變成專業的高手。

(3)沒有標準和流程,就不能複製

為什麼很多經銷商門店越開越多,但管理效率卻越來越低呢?因為完全依靠人,依靠人並沒有錯,但真正做大的企業,一定不是人拉著事,而是事推著人走,使人變得簡單、易選。比如肯德基、麥當勞,任何人去學習一個月,一定會非常優秀。因為他們已經有成熟的標準和流程,甚至有的已經用設備固化了,溫度設定為25度,想改為26度都調節不了。事情的先後順序也非常清晰,只要按照流程去做即可。

人與事的關係是如何去考核(KPI、OKR等)。

人與事的關係可以相互促進。厲害的人招進來可以把事做漂亮,事做大之後可以繼續招進厲害的人。人和事是相互促進的,好的人可以促進事做的更好,事做的好又可以招來更多更好的人,這是一個良性循環。良性循環要找到切入點。可以從人去切入,找一個厲害的人過來;或者從事去切入,先把事做大,這兩點必須都要做。所以人與事的關係就是讓人與事更好地結合。

如何評價一個人是否合格?如何考核事情做得好不好?這就是人和事之間的關係。考評實際上是兩個詞:考是考核,一般指的是事。這個事主要以固定不變的為主,或者以理性思考為主。評是評價,一般指的是人。人都會有主觀成分,會夾雜一些其他維度。比如這個人領導能力怎樣,發展潛力怎樣,要綜合去評價。

評價會影響人的晉升,影響人的發展潛力,但是不影響當期的收入,所以這兩個詞不能混用。收入與事掛鉤,答應的就要兌現,不能失信於人。但評價是另一回事,評價面向未來,考核面向過去。

關於管理的3大終極命題,卓越的經理人必須要懂!

企業大了,必須要授權。以前美的集團整理過一個關於分權的十六字方針:“集權有道,分權有序,用權有度,授權有章”。哪怕你理解了這十六個字,但實際工作中可能還是不知道怎麼授權。所以授權在管理領域最體現領導者的藝術。既要讓下屬拼命做,有活力,還不亂,不失控,這個度的拿捏非常難。

什麼是責?這裡的責就是企業代理經營之責。譬如說董事會選舉總裁負責企業的經營發展,總裁就是要承擔代理經營責任,這個責任不管你採取什麼樣的經營和管理的方式,哪怕你把權力都授予出去,讓別人行使。但是你的責任,必須還要你來接承擔是不可推卸的。下面各級經理也是如此,道理都是一樣的。

2.目標不可授予,但可商討

沒有企業會把目標授權,目標是不可以授權的。目標一旦授權,企業就會亂套,大家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但是目標在確定之前可以商討。

3.責權利能四項匹配是機制的核心,不能錯位

這也是授權的前提,非常重要。什麼是好的機制?好的機制就是責、權、利、能的匹配,就是承擔責任的人必須賦予權力給他,做好做不好要有利益匹配,最後還要看他是否有能力承擔這個責任。很多企業做不好,就是由於責、權、利、能是分裂的。有權利的人沒責任;有責任的人沒權利;有責有權的人,做好沒利,做不好可能還有處罰;有權有責但是沒能力,又不給他培訓,那也做不好。所以權責是永遠不能脫身的,這兩個是“親兄弟”,是手心手背,有權一定要背責,有責一定要賦權,這是根本的前提和出發點。而利是結果,把事做好,享受利益,能力則是責權利匹配的前提。

4.激發善用每個人的權利,少用自己的權力

責權利在這裡涉及到兩個詞,這個責權利指的利是“權利”,而不是“權力”,這兩個詞不一樣。 “權力”是指讓別人去做他不想做的事,比如你是部門負責人,有權力讓下屬做他們不願意做的工作;而“權利”是指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憲法所講的每個人都有生命權、自由權、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都是權利。我們講人權指的是“權利”,而“權力”是強制性的。

所以好的領導要把每個人的權利激發出來,少用“權力”。“權力”用多了之後,領導力會大打折扣。正確的做法是,要告訴下屬做這件事很有意義,會獲得很大成就感,同時也很適合做這件事,做完之後還有好處。他聽完後會發自內心地願意做,那麼他的“權利”就被激發出來了。

授權要有階段性,比如:你是一個小門店的老闆,就沒有太多必要授權,而應該踏踏實實從基層管理一點一滴做起。所以授權要考慮組織規模、文化複雜程度、決策重要性、企業文化等N個因素。授權不是管理的必修課,不是建立組織一定要有授權。如果你覺得有持續而充沛的精力能管理好現有的體系,那麼不授權也沒問題。關鍵是要能夠對管理的結果負責任。但往往企業做大了之後就不行,因為一個人的精力、能力是有限的。

很多老闆會說:“我現在還不能授權,因為下屬的能力不行,我擔心授權給他會失控。”這句話肯定有道理,能力不行授權給他肯定會失控。但如果再去問員工,員工也會說:“我能力很強,但是領導不信任我。”這是大多數企業所面臨的問題,從邏輯上看它是一個死循環。下屬沒有權力,也就沒有機會培養能力,沒有能力老闆就不會授權給員工;老闆不授權給員工,那麼員工更沒有做事的意願,更無法提升能力。

那麼這個邏輯死循環一旦形成之後如何打開?應從主控一方打開(在員工面前,老闆或者領導代表著權力的主控一方,即權限比員工要大)。作為主控一方,這個邏輯死循環要主動先解。即使員工能力不行,也要放權。員工能力不行,可以再找員工能力強的或通過培訓提升能力,但是“放”這個動作一定要先做。

7.組織中的信任是基於兩點:一是契約,二是業績

組織當中的信任是理性的,一是契約,二是業績。你只有不斷打勝仗,不斷創造業績,才能得到信任。所以在用人的時候,不能上來就稱兄道弟,不談規則,沒有業績要求,肯定會出現問題。

組織的信任區別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信任。社會信任是一種中國文化,它基於圈層文化和血緣文化。不能把社會信任帶到組織中來,會出現問題,這也是許多家族企業做不大的原因所在,因為它沒有建立契約,沒有建立基於業績考核的標準,或者即使建立了也是空的。如果你放權給跟了你10年的人,那不是放權,是默契。我們不能把狹隘的社會信任帶到組織裡,應該大膽任用陌生人,把契約內容和業績要求說清楚,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小編提示:花十幾萬元參加EMBA課程,不如報名我們的高管成長課。我們已經為您準備了高管百元成長課程,內容包括企業管理、資本運營、戰略運營、人才管理、財務管理、併購重組、風險控制、上市指導.......幫你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個人和企業價值。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面的"瞭解更多" 鏈接即可,開啟您企業發展進階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