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吃了這個美食就有了精力,好像回到了十八歲


砂罐子是梅山地區一種常見性小型器皿,它瘦小的身材長期畏縮在碗櫥的角落裡或者灶膛的火堆邊,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每日都要用到它。根據它的使用功能不同,人們把砂罐子分為燒水的、煨飯的、煎藥的、飩湯的、烘烤紅薯花生的、溫酒的等。

砂罐子的表面和內壁都很粗糙,像細小的沙礫粘在上面,新買的砂罐子一般為銀灰白色,閃著金屬的光澤,經過柴火和木炭的烘烤與煅燒,沙礫慢慢變成漆黑色,有一種黑不拉幾的感覺,讓城市人覺得髒,其實非常環保。新買的砂罐子,在洗乾淨之後,第一次必須用來熬粥,把粥煮成糊糊。砂罐子壁在窯裡燒製時,也許有些細小的漏洞,經過熬粥的過程,熬爛的米粒或米湯糊糊把這些細小的空隙填充、堵塞起來,砂罐子就不再滲水或漏水了。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砂罐子使用得最多的時候是煎藥、燉湯、熱酒等,煎藥的砂罐子叫藥罐子,所以某人長期吃中藥,鄉人就會在背地裡稱呼其為藥罐子。農村最先用來溫酒的器具是錫壺,從明清時期就流傳下來,現在在農村已經消失,很少有家庭還在使用。砂罐子價格便宜,購買方便,長期有人挑著來鄉下轉悠。


砂罐子摔爛一個還可以再買一個,在文革後,砂罐子幾乎替代了錫壺的功用。燉湯只有比較講究的家庭才做,或者家中有老人的家庭,年輕人喜歡吃乾飯,七老八十的人牙齒掉了,喜歡吃稀飯或者乾飯咬不動,為了不影響家裡幹體力活的人的飲食,給老人用一隻砂罐子熬粥,在老人身體狀況出現問題的情況下,家人就會用砂罐子給他燉點肉吃,叫做炆,用來補充營養。

在大梅山的新化,曾經有個傳統的習俗,男女新婚的第二天早上,女人為了體現自己的溫柔和持家的本領,會給新婚的男人做一道菜,那就是砂罐子炆豬懷心,即豬心,即表達了女人從此以後把自己的心身交給了新婚的男人,一切都聽從男人的安排和差遣,也要男人以後把自己放在心頭上,切莫辜負她。新化山歌有《小小畫眉小小鶯》:“小小畫眉小小鶯,小小姣蓮愛陶情,哪個十七、十八咯少年哥哥看得起,今夜冒閂鄉房門。

爐鍋煮起白米飯,罐子炆起個豬房心,瓦罐子煎起個蜂糖酒,廚房裡辦起十樣葷。銅鍋裝起洗腳水,坐起個屋裡等郎來。”罐子炆豬心是梅山的一道傳統愛情菜,為多少情場男女歌頌愛情彰顯食慾。


砂罐子炆肉對原材料選擇非常嚴格,不是隨便什麼肉都可以用來炆的,在梅山地區,走親戚或者探望老人,最好的禮物不是你買燕窩、海參,還是豬身上的一種肉,叫背末精肉,即特級裡脊肉,每條豬僅有兩個細條,四個指頭寬,尺把長,也就兩三斤,一般的探望病人或者父母,就買一對背末精肉即可,把精肉切小片,小炒之後用泉水煮湯,即背末精肉熗湯,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製作方法,病人只吃湯,很少吃精肉。

另外一種是家人孝敬父母,或者老人牙齒已經脫落,嚼、咬能力較差,就得想辦法把肉燉爛,只好採用炆的方式,最好的器皿是砂罐子,它不是任何金屬,只是一種瓷土,經過煅燒之後,形成表面粗糙,背末精肉切成一釐米厚的薄片,四指寬的背末精肉先分成兩條再來切片。

砂罐子炆的肉,入口即化,肉湯沒有酸味,變得沁甜鮮美,肉也不再是一根根的絲,而是在湯裡融化,背末精肉上的些許肥肉,早已化作油水,飄蕩在湯水之上,喝口這樣原汁原味的湯,老人就有了精力,好像回到了十八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