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登上風口的網際網路醫療,暗藏著哪些風險?

互聯網醫療,正在努力將一種全新的醫療方式融入大眾生活:一方面在探索醫療的互聯網呈現方式,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醫療網絡;另一方面要克服重重挑戰,保證醫療質量和公信力。那麼,互聯網醫療運行中遇到了哪些風險?

重新登上風口的互聯網醫療,暗藏著哪些風險?

逐利性與公益性的碰撞

在推進互聯網醫療的過程中,政府鼓勵資本進入醫療領域。大量資本的進入為醫療領域帶來了新的生機也帶來了更大的風險。

國家對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定的總目標是,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為了保障最大部分人的利益,醫改的目標不但要求便捷高效,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價廉。

但是價廉必然導致盈利能力的降低。在推進互聯網醫療的過程中,政府鼓勵資本進入醫療領域。資本的天性是逐利,資本是一定要盈利的。

價廉是醫院公益性的保障。公益性則是醫院必備的屬性,資本與公益性天生就是對立的。資本的進入是否會衝擊醫療服務的公益性?這是一個值得警惕的問題。

配套政策的限制

為了切實推進互聯網醫療,國家發佈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現行政策在互聯網醫療方面依然有很多的問題。

例如,2017年4月,國家衛計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佈《關於加快醫療機構、醫師、護士電子化註冊管理改革的指導意見》,政策是有了,但是尚未落到實處。

作為一個普通的老百姓,是沒有可靠的渠道查明網上的某個醫生是否有行醫資質的。醫生在互聯網上的資質認證問題得不到解決,人們對互聯網醫生就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

在藥品、器械方面,配套政策也沒有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比如可穿戴設備,現在大對數產品都是打擦邊球,沒有幾個真正屬於醫療設備。國家對於醫療設備有嚴格的監管政策,報批、審核等流程複雜。

大多數的可穿戴設備真正意義上是屬於運動設備,那這些設備測出來的數據能否作為醫療數據,給醫生的診斷做參考?

不管是醫生,還是藥品、器械等等方面,互聯網醫療政策看似遍地開花,但是真正落到實處,能解決互聯網發展問題的依然是少數。

倒逼改革不樂觀

在推進互聯網醫療的時候,我們希望互聯網醫療能倒逼醫療體制改革。比如用人體制改革,促進多點執業。

但是現實情況是多點執業落實困難,甚至出現過三甲醫院院長限制醫生多點執業的新聞。

重新登上風口的互聯網醫療,暗藏著哪些風險?

用互聯網醫療推動醫療服務模式的改革也是一個重要目標。將傳統模式中疾病治療為主轉變為以疾病預防為主。也就是我們現在經常提及的慢病管理。但是慢病管理卻任重道遠。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做過一個關於慢病管理的臨床試驗。實驗假定患者可以注意疾病的變化的先兆並及時採取處置措施。2016年發佈結果,實驗組與對照組無差異。

也就是說,就算可以進行慢病管理,知道按時服藥,改善生活方式可以減輕疾病,人們也並不實際執行。慢病不致死導致患者依從性極差。

同時健康監測也不易持續。根據騰訊用戶研究中心《2014年智能可穿戴市場白皮書》的數據看,智能可穿戴設備認知率54.6%,使用率為2.9%,認知到購買的轉化率為5.3%。智能手環3個月內流失比例高達86.9%。

重新登上風口的互聯網醫療,暗藏著哪些風險?

使用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人只是小部分,流失率極高。同時這些智能可穿戴設備屬於非醫療器械,所得論據淪為“診斷噪音”,幾乎沒有醫生據此診斷治療。

用人體制改革受制於我國現有的聘用制度,醫療服務模式受制於患者本身。不管是用人體制改革還是醫療服務模式的改革,互聯網醫療的倒逼作用可能都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巨大。

經濟學悖論

便利的醫療條件也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經濟學悖論。

過於便利的就醫條件可能會刺激非理性消費。

美國也曾經研究過這個課題。在看病不方便且貴的時候,人們可能小病不看醫生,忍一忍就過去了大病才看醫生。醫療條件方便且低廉的時候,大病小病都去看醫生,有病沒病都去醫院看看。

反正看病價格低,又方便快捷,那我有事沒事都去看看,圖個安心。這可能會成為很多人內心的想法。

這種心態會導致醫療服務量大幅度增加。原本創建方便快捷且低廉的就醫條件是想控制醫療服務費用,但是醫療服務量的大幅度增加必然會導致醫療服務費用的大幅度增加,這與我們一開始控費的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解決看病難是個偽命題

互聯網並不能增加稀缺的醫療資源。看病是醫生看,不管互聯網怎麼發展,都不會帶來醫生數量的增加。互聯網並未改變生產關係,因為互聯網不是醫療服務的主體。

互聯網最終還是需要醫生提供服務。想靠互聯網醫療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問題是不現實的。

或許有人提出質疑,互聯網醫療的目的是更好的利用醫生的碎片化時間。但是現在很多人的心理是,看病一定要找名醫,名醫有幾個有碎片化時間?醫生要搞臨床、學術、教學,還要評職稱,也有自己的生活。醫生利用休息時間坐診的意願有限。

互聯網可能成為“門檻”

與大眾關於我國網絡普及率非常高的想象不同,我國在國際電信聯盟評比的ICT發展指數排名中排名80位,甚至不如烏克蘭等一些國家。提高我國的網絡覆蓋率和有效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重新登上風口的互聯網醫療,暗藏著哪些風險?

《Measuring the Imformation Society Report 2017》,2017.11

據統計,我國現在互聯網普及率是55.8%,也就是說還有44%的人不上網,那麼這一部分不上網的人的利益如何保障?會上網的都是年輕人,特別需要醫療資源的六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根本不會上網。

重新登上風口的互聯網醫療,暗藏著哪些風險?

數據來源: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18.01

同時網民年齡與患者年齡重疊度不高,可以發現,發展的比較好的互聯網醫療,都是婦產科和兒科一類。針對老年人的互聯網醫療都發展緩慢。

重新登上風口的互聯網醫療,暗藏著哪些風險?

數據來源:Analysys(易觀智庫)《中國移動醫療市場年度研究報告2016》,2016.05

互聯網在此時反而成為了一道“門檻”,把不會上網的人排除在外,所以在推動互聯網醫療的時候,怎麼保障這一部分人的利益值得思考。

互聯網醫療的未來

互聯網醫療具有非獨立性。互聯網醫療是傳統醫療的有效補充,也是未來醫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互聯網醫療與現有醫療相互補充,解決醫療及時性和便利性的問題,但是線下醫療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互聯網醫療不是神話,它帶來了很多的便利性,但是同時互聯網醫療也有天然的侷限性。當前的互聯網醫療應用大多屬於周邊服務,主要改善患者的就醫體驗,很少涉及到醫療核心業務。

所以與傳統廠商結合,彌補行業積累的不足,不失為一條互聯網醫療可持續發展之路。互聯網廠商,相對於傳統廠商,對於醫療業務的理解依然存在差異。騰訊公司入股東華,螞蟻金服入股衛寧,與創業軟件合作,都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與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