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和發展非通用語種專業

1958年7月柬埔寨與我國建交後,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交往急劇擴大,柬埔寨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也急劇增加。不僅柬埔寨語,其他亞非語種也需求迫切。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五六十年代,正值亞非民族解放運動勃興,15個亞洲國家和19個非洲國家先後與新中國建交。此時,我國開辦亞非外語專業的高校甚少,主要承擔外語人才培養的北京外國語學院也只有8個歐洲語種。這種情況遠遠無法滿足國際形勢及外交事業迅速發展的迫切需要。

1960年3月30日全國政協三屆一次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對參加會議的北京外國語學院劉仲容副院長提出了趕快籌劃增設語種的指示。總理認為北外現有8個語種太少,應“設法逐步增加到30個語種左右,將來應有70~80個語種……師資問題可向外交部提出設法聘請。”

面對國家戰略需求和指示,北外迅速作出反應,決定在3年內全部開齊包括柬埔寨語在內的17個語種,並落實師資、飲食、住宿等相關措施。1961年4月,北外根據教育部和外交部的意見,提出了開設新增語種的初步方案,除阿拉伯語之外,全部在1963年之前開設。師資主要通過外交關係和文化關係聘外國專家與僱員,並請教育部設法從國內抽調。生源分兩類,需求量大的招收新生,需求量較小的則由其他語言學生轉學。

1961年7月,柬埔寨語等5個亞非外語專業正式設立,並聘請第一批師資,招收了第一批學生。截至1965年,北外一共新增了19個語種,其中三分之二是亞非語種,包括:柬埔寨語、老撾語、僧伽羅語、馬來語、緬甸語、印尼語、日語、泰語、越南語、阿拉伯語、斯瓦希里語和豪薩語。由此,北外“亞非語種群”初步確立,同時也為今天“一帶一路”沿線非通用語種群打下了基礎。

北外每一個語種的設立與發展,都與黨和國家的外交事業的戰略需求與迅速發展息息相關,都是北外抓住歷史機遇、服務國家外交戰略的結果。在77年發展歷程當中,北外一共有4個歷史機遇。第一個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北外誕生,並有了俄、英兩個語種。第二個是新中國成立並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北外“歐洲語種群”奠定基礎。第三個是亞非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北外“亞非語種群”奠定基礎。第四個則是新世紀中國全面走向世界,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北外的外語語種數擴大了兩倍,“一帶一路”沿線非通用語種群佈局基本形成。

截至目前,北京外國語大學共開設有98個外語語種,很快將突破100種,覆蓋世界上所有國家和地區的官方語言或主要使用語言。

(作者:姚勝,系北京外國語大學檔案館、校史館館長,歷史學院中國史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