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一位忠直的義士,卻被戲曲演成了一個滑稽老頭

“此時間不可鬧笑話,胡言亂語怎瞞咱;在長安是你誇大話,為什麼事到如今耍奸猾?”

幾句唱詞,充滿了嘲諷和調侃——愛聽京劇或是曲藝的人,對這段《淮河營》一定不陌生,也一定忘不了戲裡那個留著白鬚髯卻抹著小花臉的、誇誇其談的慫老頭欒布。

戲曲表演,講究的是情節衝突和人物張力,即便是表演程式化的京劇,角色形象也不可能一概臉譜化——紅臉和紅臉、白臉和白臉之間,也是有明顯差異。同理,同樣作為正面角色的人物,也不能全都正義凜然,尤其是正面人物比較多的情況下,要是沒點個人特色,觀眾還不一會兒就全搞混了?

他本是一位忠直的義士,卻被戲曲演成了一個滑稽老頭

《十老安劉》中黃德華飾欒布(左)張學津飾蒯徹(中)劉大昌飾李左車(右)

所以必然是要“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氣質,人有其形狀,人有其聲口(金聖嘆語)”,有文秀的老生,有粗豪的大花臉,就一定也會有丑角——即便這個丑角來自正面陣營,但也一定要表現得讓人忍俊不禁。比如魯肅和諸葛亮,這倆人在正史記載中的形象,其實都是忠誠而睿智的天才政治家,然而《群英會》當中,為了區分角色、引起衝突以及製造“笑果”,諸葛就成了妖道,魯子敬則成了迂腐愚蠢的老好人。

這出《淮河營》也是個典型,這出戏本來是大本子中的一折,全本叫《十老安劉》,是馬連良和吳幻蓀兩位老先生整理創作的,演的是劉邦留下的十位開國老臣剷平呂氏、重振漢朝的事情,全劇一共十個正面人物,當然也得各形各色,於是,扮演小丑的職責,就落到了欒布的頭上。

按戲中交代,欒布起先推薦蒯徹去見淮南王借兵,意圖把蒯徹賣出去而自己不用涉險蹚渾水,結果被蒯徹窺破,硬拉著他一起到了淮南,這下欒布害了怕,開始打退堂鼓,被淮南王綁起來時也全無主意,幸得蒯徹陳說大義,才把他放出來,總算完成了任務。

他本是一位忠直的義士,卻被戲曲演成了一個滑稽老頭

戲劇本身,無疑十分精彩。然而,跟諸葛亮、魯肅的遭遇一樣,作為歷史人物的欒布,也是屬於被戲劇給嚴重冤枉了的。史書當中的欒布,從來就沒有這麼膽小奸猾的表現,而且恰恰相反,是個無比忠直摯誠的人。

欒布早年曾經跟彭越交往過,後來分開,欒布早年命運不佳,被人從中原老家劫持到北方燕地去給人做了奴隸,做奴隸期間曾經給他的主人家報了仇——是什麼樣的仇,怎麼報的,司馬遷和班固都沒寫,我們不得而知。

但欒布作為人家的奴僕而非家臣,本來是不必如此的,但他這麼做了,就足見他從早年起就把“任其事而盡其忠”作為自己秉持的原則。而且,據常理推測,這件事情不會太小,應該是足以震動一時的,因為欒布在此之後,就被後來的燕王臧荼給發掘出來,做了燕地的將領。

後來燕王臧荼被劉邦打敗,欒布也被俘了。而這時候他的舊相識彭越已經被封梁王且投向了漢朝,彭越這時候便跟劉邦申請,把欒布贖了回來,還讓他做了梁國的大夫。

他本是一位忠直的義士,卻被戲曲演成了一個滑稽老頭

從這件事情上看來,欒布和彭越在早年間絕不是泛泛之交,而是有著深情厚誼的,否則彭越不會這麼惦記他,都封王了還記得把自己昔年的這位老友提拔起來——物以類聚,彭越本就是個質樸忠直到有些愚拙的人,欒布能跟他成為摯友,又怎麼會是奸猾怯懦之輩呢?

彭越的事情後來我們都知道了,在漢高祖十一年(前196)被劉邦設計定了個謀反罪名流放,又被呂后進言滅了三族並梟首示眾。欒布這時候在齊國出使剛回來,

聽說彭越的腦袋被掛在洛陽城門口,就不顧劉邦的禁令,跑到城樓下面去哭祭。不光哭祭,還對著彭越的首級,一板一眼地彙報自己出使齊國的情況——其實彭越一死,梁國也就廢除了,然而欒布不理這些,仍在為主君盡忠,做著自己未完成的本職工作,當即就被抓到了劉邦處。

劉邦這時候,估計正心煩,剛剛把韓信和彭越收拾掉,又逼反了一個英布,而欒布居然還在針尖對麥芒地反抗他的禁令,流氓脾氣一上來,就要把欒布扔湯鍋。

關鍵時刻,欒布大喊一聲:“讓我說一句話,說完一句話我就死。”

他本是一位忠直的義士,卻被戲曲演成了一個滑稽老頭

劉邦:“還有什麼要說的呀?”讓人把欒布放下了。

欒布緩了口氣——說完第一句,就一定會有第二句,於是,他長篇大論地說了“一句”話:

方上之困於彭城,敗滎陽、成皋間,項王所以不能西,徒以彭王居梁地,與漢合從苦楚也。當是之時,彭王一顧,與楚則漢破,與漢而楚破。且垓下之會,微彭王,項氏不亡。天下已定,彭王剖符受封,亦欲傳之萬世。今陛下一徵兵於梁,彭王病不行,而陛下疑以為反,反形未見,以苛小案誅滅之,臣恐功臣人人自危也。今彭王已死,臣生不如死,請就亨。

因為用白話翻譯過來太囉嗦,筆者這裡就偷個懶引原文了,大概意思就是彭王立下那麼大的功勞,你殺他殺得不對,但現在已經殺了,我很痛苦,你趕緊把我煮了吧。

劉邦雖然無賴,但好歹還是分得清的,即便心裡不認同自己殺彭越殺錯了,也明白眼前這個人是個有節操、有膽識的義士,不能殺,於是就把欒布放了,任他為都尉。

他本是一位忠直的義士,卻被戲曲演成了一個滑稽老頭

從此欒布就重新做了漢朝的官員,一路穩定升官,文帝時回到自己曾當過奴僕的燕國去做了國相,也有點衣錦還鄉的味道;

漢景帝時又被竇嬰推薦出來,協助平定了七國之亂,因戰功而封侯。一直活到了漢武帝中元五年(前145)才安然去世。

按年歲算,應該活到了八十多。漢初時候戰亂方定,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很一般,人們平均壽命也就三四十歲,欒布一生命途坎坷,竟然這麼能活,也算是好人長命了。

還有一件有趣的事情,欒布死後,“燕,齊間皆為立社”。

何謂“立社”呢?古有“社稷”一詞代指國家,社本意是土地神,稷則指五穀神——土地和糧食,無疑是國家的基礎。也就是說,燕齊一帶把欒布奉為了當地的土地神。

古人確實有將忠義之士封土地神的習慣,比如南宋刺秦的施全,後來就被封眾安橋土地,韓愈也曾因為其剛直敢言,被供奉為一些官府衙門周圍的土地神,蓋因為土地爺是跟老百姓最接近的神祇,保佑風調雨順、一方平安,老百姓拜得最多的也就是土地公,土地神若有一副忠義秉性,也可以感召大家都去效仿。這也算是欒布一生的坦蕩忠直,在他身後得到了見證。

欒布曾經有句名言:“窮困不能辱身下志,非人也;富貴不能快意,非賢也。”意思就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不得志的時候就老實點別浪,而在得意的時候呢,也要學會享受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

他本是一位忠直的義士,卻被戲曲演成了一個滑稽老頭

按史書上寫,欒布在漢朝為官期間,便十分的“快意”,有恩者重報,有怨者必罰。綜合欒布一生的言行來看,他不畏權貴、任事盡忠、敢說敢幹、睚眥必報,真不像是個久經起伏的官員、將領,倒更像是個任性而為、快意恩仇、士為知己者死的俠客——司馬遷和班固也是這麼覺得的,於是他們都沒有讓欒布跟其他的文臣武將合傳,卻把他跟一諾千金的季布寫在了一起,足見在這兩位史家眼中,能讓欒布名垂後世的,並非他的功業,而是他的品性——忠肝義膽、剛骨俠腸。

寫到這裡,筆者不由得想到,要是欒布泉下有知,看到自己在戲臺上被演成了個塗著白鼻子的駝背老頭,他究竟是會怒形於色,還是一笑了之呢?

歷史是歷史,藝術歸藝術,兩者各有其價值,肯定一個而去貶低另一個,沒意義,也太狹隘。筆者此文,也不過是想要跟大夥兒聊聊這折戲和這個人而已,並無褒貶。其實,就讓欒布這兩種截然相反的形象並存在大家的心目當中,供我們去、品鑑,或是瞻仰、學習,豈不是一件更有趣的事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