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股票爲啥一直跌 限游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限酬令下,天價片酬將會大幅度縮減麼?

近期,關於明星天價片酬的問題又一次衝到了風口浪尖。

6月,中宣部、文化旅遊局等部門下發通知,限制天價片酬現象,要求每部電影、電視劇、網絡視聽節目全部演員、嘉賓的總片酬不得超過製作總成本的40%,主要演員片酬不得超過總片酬的70%。

8月11日,愛奇藝、優酷、騰訊視頻三家視頻網站、正午陽光等六大影視製作公司聯合聲明,即日起將嚴格執行上述規定。此外,平臺採購和製作的所有影視劇,演員的單集片酬(含稅)不得超過100萬元人民幣,總片酬(含稅)不得超過5000萬元人民幣。

8月12日,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發布了一則《團結一致,自律自強,維護影視行業健康發展》的聲明,稱少數人員的“天價片酬”問題令人憤慨,但也同時表明,影視業內的薪酬和製作經費問題是市場行為,應該由市場調節,不宜匆忙動用行政手段。

從2016年起,天價片酬問題就引發了大量關注和爭議,相關部門也曾表態限制,可是收效甚微。這一次,限制明星天價片酬能成功嗎?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市場環境給了明星“天價片酬”

2016年8月,裝電視臺的“演員天價片酬”專題,首次將這個話題推向大眾視野。

專題中提到,《如懿傳》兩位男女主片酬加起來合計1.5億,而圈內一些流量小生的片酬動輒一部戲8000萬到1.2億的片酬,導致製作經費嚴重被佔用,編劇、後期配音等其他工作人員的酬勞極低,致使影視劇故事情節越來越難看,也沒錢實地取景。

片中採訪了《太陽的後裔》製作人,他提到韓國演員的片酬佔比只佔總預算的百分之20到30,好萊塢演員的片酬佔比只有百分之30,而國內演員的片酬達到了百分之50到80,嚴重干擾整部劇的質量。

為什麼投資方不願意在其他方面花錢,而願意把那麼多錢壓在明星身上呢?

因為明星意味著流量。

觀眾願意看明星,播出平臺在選片時也會看有沒有流量明星,而影視劇的投資成本很高,為了保證回本、盈利,投資方和製作方自然願意押注明星,明星的片酬也就水漲船高,時有天價片酬出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目前,中國的影視作品在數量上不斷增長,但每年有一半都不能播出或上映。而明星是最能保證流量的因素,又是市場的稀缺資源,可以看到,過去幾年的熱播劇多數集中於楊冪、靳東、hu歌、liu濤等少數明星的作品。

此外,2015年開始實施的“一劇兩星”政策,還讓明星的價值進一步提升。因此,片方才願意給明星這樣的片酬。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另一方面,中國對影視劇的消費能力也在增加,視頻網站的興盛也給了影視劇新的營收渠道。與此同時,影視產業的爆發也伴隨著更多的資本進場,金主們多了,明星片酬也就有了一路飆漲的基礎。

跟日韓相比,中國的明星片酬更高,但是跟好萊塢相比又遠遠不及,這都是市場環境決定。中國的市場要遠大於日韓,而好萊塢的作品可以覆蓋全球市場。明星能為一部作品帶來多少流量、多少收益,基本是跟他們的薪酬呈正相關的。

因此,明星的片酬高企在過去幾年其實沒什麼問題,引起爭議的關鍵點在於明星片酬佔預算比重過高。

但在過去幾年,其他因素,比如編劇、後期、佈景等能給作品帶來的預期收益遠不如明星。與此同時,國內的觀眾又沒那麼挑剔,只要有明星在,這些方面差點意思,也照樣會看下去。加上影視劇的投資成本很高,在這種情形下,片方自然不願意花太多錢投資在明星以外的因素。

於是,明星片酬在預算佔比過高的局面就形成了。

這一輪對明星“天價片酬”的限制,會有效果嗎?

2017年9月,廣電總局就曾下發限酬令。這一紙命令不僅沒有讓明星“天價片酬”成為歷史,明星的片酬反而水漲船高。

由於廣電總局的限酬令只是一份“意見”,並不具備強制力。明星的片酬及其片酬在預算中佔比如何,還是要靠市場決定。

中國的娛樂圈不同於NBA這樣的體育聯盟。作為全球最高端的籃球體育聯盟,NBA官方可以對旗下的30支球隊進行統一管理,因此可以對球員薪酬做一個上限,強制執行。但是娛樂圈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環境,你不願意給明星高片酬,有的是人願意給,限酬令淪為擺設也就不足為怪。

因此,如果通過行政手段壓低明星片酬,而不是交給市場自行博弈,可能反而會給陰陽合同的產生創造條件。

那麼,在沒有官方強制規定的前提下,可以讓明星片酬在預算佔比下降的因素,就是明星對影視劇流量、營收的貢獻下降。

可以看到,當下明星“天價片酬”的問題更多地集中電視劇、綜藝方面,電影上則比較少。

其中一個原因是兩者的消費方式不同。看一次電影需要花幾十塊錢,但是電視劇不需要。在電視上看不需要花錢,在視頻平臺上充一個會員,一年也就一二百塊錢。這比電影票成本要低得多。而且打開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看,不必走進電影院,觀看的門檻也要低得多。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因為這個差別,所謂的流量明星,比如一些粉絲眾多演技不行的小鮮肉,可以在電視劇領域呼風喚雨,在大熒幕卻未必能有多大號召力。花錢去電影院,大家還是想看個好片子的。因此,黃渤、徐崢、開心麻花,這些不算小鮮肉、但作品口碑好的實力派,對觀影人群更有吸引力。

而在電視劇、綜藝方面,流量明星的號召力也在下降。

綜藝方面,據騰訊《2017娛樂白皮書》顯示,如《奔跑吧》《二十四小時》《挑戰者聯盟》等流量明星支撐的節目,收視率同比大幅縮水,《奔跑吧》《挑戰者聯盟》跌幅都在30%以上。

相比之下,《見字如面》《朗讀者》《嚮往的生活》,雖然沒有流量明星擔綱,但依靠節目內容和類型取勝,贏得了很好的收視率和口碑。

電視劇方面,流量明星的號召力也危機初現。比如,兩部近期播出的流量明星擔綱的作品,收視、口碑都反響平平。楊冪主演的《扶遙》播出後,雖然網播量驚人,但口碑、收視雙雙慘敗,楊冪作為流量明星的號召力也未能拯救這部作品。鹿晗、關曉彤主演的《甜蜜暴擊》也是如此,收視率首播當日拿下全國第一,之後就一路下滑,降到了0.3%左右,還一度被芒果臺撤檔,換成一部綜藝救場。豆瓣也只給出了3.1的評分。

娛樂數據平臺Vlinkage總結了2015-2017年爛劇率100%的演員,其中就包括迪麗熱巴、張藝興等等多位流量明星。探討作品內容時,流量明星甚至已成為貶義詞,成為質量低下的代名詞。

而另一方面,過去幾年還出現一些沒有流量明星也能大火的作品。這些作品以質量取勝。比如《人民的名義》(當然,如果你把陸毅當作流量明星的話可以忽略這部作品),憑藉幾位主角的精彩演繹,以刑偵反腐的題材成為2017年最火的電視劇之一。還有《白夜追兇》,當時的潘粵明已經過氣,而這部質量優良的網劇讓他重新走紅。還有《琅琊榜》,當時的主演hu歌、liu濤都不算一線演員,這部戲的大火讓他們重回一線,還捧紅了王凱。

此外,一些賣人設的作品也大火起來。比如《延禧攻略》,雖然沒有流量明星,但是女主魏瓔珞的“黑蓮花”人設十分討喜,在眾多“傻白甜”女主中讓人耳目一新。還有去年大火的《鎮魂街》,靠賣腐贏得了某些人群的喜愛,獲得了很高的網播量。

觀眾的口味正在變得多樣化,也更加看重質量,不是花錢請來流量明星就可以打發的。

當流量明星不再那麼帶量時,片方自然願意在觀眾在意的其他方面花錢,明星片酬在預算中的佔比自然也會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關於限制明星片酬的討論中,不只是有政府、媒體和行業觀察人士,視頻網站、六大製作公司也發出了類似的聲音。視頻網站是電視劇、綜藝的重要購買方和投資者;六家制作公司也是某些作品的投資方。這意味著金主們對明星之於流量、營收貢獻力的認可度在下降。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TA說:

在這個背景下,這一次“限酬令”重出江湖,相比於上一次可能會收到更多的實際效果。當然,隨著中國市場的影視消費能力上升,明星的片酬可能還會增加,但是在預算中的佔比會逐漸迴歸到一個更加合理的空間。

騰訊王卡用起來是真的省錢又省心麼?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一週前,在給愛車續保第三者險後,讀者劉彤收到了保險公司的“贈品”——一張未激活的騰訊王卡。而她手上因為各種活動收到的“王卡”,已經有六、七張之多。

為什麼這種卡突然間有點兒“鋪天蓋地”的感覺了?

劉彤在交流中告訴懂懂筆記,最近不知什麼原因,不少商家都愛贈送“王卡”,無論是在電器店購買手機,還是在網上購買數碼產品,都會贈送一張“19元月租,免騰訊系APP流量”的手機號碼卡。

“就連下樓買菜,有時都能看到路邊有人擺張桌子在贈卡。”對於劉彤而言,能夠對部分APPmian流量確實很有誘惑力。但鋪天蓋地的贈卡方式,讓她覺得有些反感,甚至擔心激活之後資費上是否存有貓膩。

她的顧慮是有原因的:不久前,各運營商、電信代理均對“無限流量”卡套餐內容進行了說明,補充了使用流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網速就會受限的條款。這一番補充說明,讓不少用戶對於所謂“手機無限流量”的美夢徹底破滅。

既然無法真正實現無限流量上網,那麼,宣稱對所有騰訊系APP應用均mian流量的“王卡”,在瘋狂贈卡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戰略佈局?這種資費模式是否真的划算?

實際月綜合資費並不低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讀者韓瑋是一名程序猿,酷愛手遊的他,每天從南山高新園往返寶安福永的路途中,都是通過玩手游來消磨時間的。因此,流量開銷也讓他感到十分“肉疼”。韓瑋兩個月前在國美電器買了一臺新手機,當時銷售人員表示有免費的流量卡贈送。他進行了簡單登記,領取了一張“王卡”。

“對方介紹,這卡使用騰訊的APP應用可以mian流量。”這對於經常玩“農藥”的韓瑋來說的確是一件好事,激活王卡後,他還特意“規劃”了一下,將手機中除了遊戲外的很多應用,都替換成了騰訊系的,比如高德換成了騰訊地圖,愛奇藝換成了騰訊視頻……

在他看來,相比之前使用移動電話卡需要反覆購買流量補充包,19元月租免騰訊系應用流量的王卡,顯然更划算。

但一個月後的結算資費卻讓韓瑋瞠目結舌了。結算資費時發現,並不像國美銷售和說明裡所說的19元月租,而是50元左右。即便算上新用戶充值100元送100元的優惠,折算下來月資費也跟移動電話卡相當了。

他仔細研究了一番發現:雖然自己將手機中的應用盡可能替換成了騰訊系產品,但上班打卡時的一款APP應用,卻是其他廠商開發的。每次啟用該打卡應用,便會產生20-50K不等的流量,這些流量是屬於非免流範圍的。於是乎,由此就產生了1元/800M的日流量套餐,一個月累計下來正好30元左右。

“算了一算充值費用,我還多支出了不少。”和韓瑋有著類似遭遇的上班族陳婕也反映,自己上下班路上喜歡煲劇,於是在“路邊攤”被安利辦了一張免騰訊視頻流量的王卡,原想著要拿來煲劇用。

然而,無論她如何將手機中的應用優化、替換成為騰訊系的,都阻止不了安卓系統每天那幾十K流量的“偷跑”。在19元月租的基礎上,她每天都要多掏1元(日流量套餐),用於支付這些“偷跑”流量的日租費用。

“這副卡怎麼算都覺得虧,而且還要加上原來主卡的月租開銷。” 陳婕表示,本來以為王卡免騰訊系應用流量,對於愛煲劇的她來說是撿了大便宜,誰知道還是出了問題。

免費辦卡、充值優惠、應用mian流量,大量聽起來十分誘人的宣傳,讓不少用戶欣喜若狂。卻沒想到使用之後,便宜沒佔多少,額外支出的包日流量費用,依舊要繼續支付。

如此一來,即便算上王卡用戶所享受的相關應用會員月費優惠,也完全不划算。如果僅僅如此也就罷了,但對於另外一些王卡用戶而言,1元的日租流量費只是他們“噩夢”的起點。

奈何遇上“豬隊友”

讀者吳穎是一位重度手機用戶,她工作中使用微信、郵箱的頻率最高,娛樂方面則是視頻、小遊戲應用為主。在沒有使用王卡之前,她每個月花在流量充值上的費用大約在80元左右。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因此,在她看來每天這1元的額外流量費用,並不是太大的問題。每個月使用王卡的資費在50~60元之間,作為一張副卡確實分擔了一部分主卡的流量。

“但開卡兩個月之後,就完全開心不起來了。”吳穎無奈表示,免自家應用流量的王卡的確是個很聰明的做法,她身邊有幾位朋友為了免流,就把手機上的一些應用替換為騰訊系的了。

但是她發現用戶體驗差的問題,主要來源於騰訊在王卡的運營商合作上,選擇了一個“豬隊友”。吳穎透露,她使用中國聯通電話卡所遇到的不少問題,在騰訊王卡上依舊存在,最突出的當屬資費常常被莫名剋扣。

“早上剛在網上充進去50元進去,晚上就提醒欠費,第二天短信顯示欠的更多。”這樣的使用經歷,讓吳穎和身邊一些使用王卡的親友,想起了以前使用聯通手機卡時的遭遇。

讓她感到更加無力的是,騰訊王卡採用的客服熱線是聯通的10010,人工服務接通流程繁瑣不說,還常常遇上“坐席忙”。

“更過分的是,部分地區採用了所謂自助服務,根本找不到人工服務,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同樣被無端多扣餘額的王卡用戶何濤也氣憤地表示,自己曾多次撥打客服熱線諮詢扣費的問題,卻總是無法找到電話人工服務的轉接入口。

根據系統提示,何濤到微信上找人工服務,也常常出現排隊,客服忙等情況。即便轉接了,也只是查詢 、跟進,網卡預存的資費依舊被莫名其妙地扣除。

“現在只要看到手機上中國聯通的短信提醒,多半就是王卡又欠費了。”何濤告訴懂懂筆記,他是騰訊產品的忠實用戶,也支持騰訊推出王卡服務。但與聯通合作的流量服務,的確讓他和身邊不少用戶感到有些招架不住,除了月租和包日流量費用,還有不少扣費一直沒有得到合理的說法。

“信號差的問題我就不說了,但話費這個不能這麼算。”何濤表示,儘管騰訊王卡的標稱資費還算合理,但要是總這麼莫名扣費,並且一直使用聯通“特色”客戶服務的話,絕對是棄用王卡沒商量的。

但是,想要棄用一張已經激活的電話卡,也並非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激活容易註銷難

“(手機卡)註銷過程比激活過程可繁瑣多了。”

因為不透明釦費與部分區域信號弱的原因,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何麗晶想要註銷自己這張激活不到兩個月的“王卡”。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她向懂懂筆記反映,在網上查到的流程顯示註銷需要“通過客服電話或聯通線下營業廳”完成,要提供身份資料進行註銷。在打了好幾通10010客服電話,都沒有順利完成註銷之後,她不得不帶著身份證到聯通的線下營業去進行註銷。但是,整個過程讓她覺得十分複雜與繁瑣。

“當初送卡的時候多麼積極,現在註銷一張卡要這麼麻煩。”經歷了激活、使用再到註銷的整個流程之後,何麗晶多少對於王卡以及類似的運營商合作卡有些畏懼。

作為互聯網巨頭推出的流量卡產品,給予用戶的感受似乎是比傳統電信運營商更加直觀,扣費過程更加透明公開。但在這幾位用戶看來,實際使用中除了旗下應用mian流量以及會員打折之外,其他的問題與普通手機卡並沒有任何區別。

“衝著mian流量的宣傳就衝動激活了,但沒想到註銷這麼費勁,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從事汽車銷售的張敏前段時間從同事那裡得知,如今每個人在同一個電信運營商名下注冊的電話卡數量不能超過五張,這才讓他想起自己以前在老家辦理的,如今已經停用很久的那張王卡。

張敏表示,自己看到網上有人說王卡只要沒有註銷,就會一直續訂服務和月租,加上客服關於銷卡流程的回答也有些含糊,他就趕在一個週末返回老家去辦理註銷手續。

他告訴懂懂筆記,當初停用王卡的原因,也是因為感覺扣費混亂,而且APP應用的會員資格激活、綁定流程有些複雜。但是在註銷過程中卻發現,這樣一張小小的Sim卡竟然如此耗時耗力,不僅要到歸屬地營業廳去註銷,還被告知這張卡以前有欠費,必須先補繳後才能註銷。“這個王卡本質上就是一張聯通卡,雖然一直沒有使用了,但是有欠費不還上又擔心被拉黑,保不齊還影響信用呢。”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TA說:

王卡確實在商業上有其成功之處。然而再“互聯網思維”的產品,如果遭遇了傳統的電信運營商,也會被蹩腳的服務擺上一道。這也讓原本在ying銷上下足功夫的王卡,口碑大打折扣。包括虛擬運營商業務在內,很多互聯網企業與電信運營商合作的相關產品都是在夾縫中生存。互聯網行業一旦“觸電”,總會因為各種無法擺脫的原因遭遇掣肘,或是口碑下滑。王卡的教訓或許是一種無奈,但是看到網上如此眾多的“吐槽”和抱怨,互聯網巨頭們是否也要多一些警醒呢?

《怪物獵人》的喧囂讓我們看到了遊戲市場新一輪水逆

“等待一年半,爽了4天。”這是過去幾天國內《怪物獵人》玩家最真實的寫照。

8月13日,騰訊WeGame發佈公告表示,因遊戲部分內容未完全符合政策法規要求,相關政府管理部門接到大量舉報,遊戲相應運營資質文件已被取消,將對上線僅4天的《怪物獵人:世界》進行下架處理,對於已經購買的玩家會給予退款,並且贈送30元的代金券。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儘管很多用戶依然表示會力挺騰訊,堅決不會退款。但是,這樣一則堪稱騰訊史上最痛快的“退款公告”的背後,是整個遊戲行業的水逆。

前有網易“寒冬”,後有騰訊“藥丸”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自從數年前騰訊和網易這兩家巨頭投身遊戲業務之後,盛大、九城、完美這些傳統的遊戲公司就失去了曾經的市場主導地位。特別是手機的興起以及二者的成功轉型,更是佔據整個國內遊戲市場一多半的江山。

但這兩個季度,包括網易和騰訊這兩個遊戲巨頭在內的絕大多數遊戲公司過得似乎都不太舒服。

上週,網易公佈第二季度財報,遊戲業務高增長不再。根據虎嗅網報道,在一季度同比下降18.4%之後,二季度網易遊戲再度環比下降超過10%。在陰陽師見涼、吃雞手遊敗給騰訊之後,丁磊確實壓力山大。

不過,老對手騰訊這邊過得也不舒坦。根據本週騰訊發佈的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二季度,騰訊的客戶端和移動端遊戲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其中,智能手機遊戲收入同比增長19%及環比下降19%至人民幣176億元;PC客戶端收入同比下降5%及環比下降8%至人民幣129億元。受財報影響,8月16日騰訊股價開盤大跌近5%,報320港元,市值蒸發超1500億港元,至3.047萬億港元,創一年來新低。

除了這兩家遊戲巨頭之外,其他遊戲廠商同樣不好過。近日,包括IDG、網龍、巨人等國內戶名遊戲開發公司以及任天堂、卡普空、Nexon、Square Enix、Konami等亞洲知名遊戲開發公司的股價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跌。

上市公司們的股價劇烈波動,而作為非上市公司的VALVe這半年來同樣並不如意。作為非上市公司,沒有了股價的制衡,活躍用戶數量就成了衡量公司經營的重要指標。數據顯示,VALVe旗下最知名的遊戲分發平臺Steam近半年來活躍用戶數量也遭遇了大幅下降。根據Steam Database網站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7月末,Steam的活躍用戶數量為1500萬,而這一數據在今年1月份時還高達1850萬。這也就意味著,近半年的時間Steam的活躍用戶數量下降了350萬人,下降幅度接近20%。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Steam作為遊戲分發平臺,遊戲的興衰也直接決定了其用戶數量的增減。對此,遊戲產業觀察家丁鵬對懂懂筆記表示:“《絕地求生》是造成這半年來用戶數量下滑的主要原因。《絕地求生》有社交屬性,所以當初的爆發很快,但是這也造成了一旦用戶數量下滑整體下滑同樣會很快。另外就是如WeGame這樣平臺發力而出現的分流,比如此次《怪物獵人》的低價,就很好的吸引了大量用戶。”

遊戲產業新一輪的凜冬來襲

“對於中小遊戲公司而言,2018年依然處於遊戲行業的三年荒:產品荒、流量荒、用戶荒,這三荒將最終導致錢荒。”這是前不久,盛大副總裁譚雁峰在手遊行業峰會上的話。

現在看來,整個2018年國內遊戲產業的前景確實不太理想。智能手機市場的增速放緩,也意味這手遊的人口紅利結束。沒有了快速增長的市場,資本方面也不再願意像之前那樣瘋狂撒錢。與此同時,相比人口紅利的減少、資本市場的收緊,更為重要的是來自政策方面的限制。

根據彭博社近日的報道顯示,目前相關監管機構已經凍結了網絡遊戲版號的備案和審批。據知情人士透露,凍結髮生在開展機構改革之後,其中一位相關人士表示,監管機構還擔心一些遊戲中的暴力和DB問題。在線遊戲、手遊和單機遊戲都受到影響。

而近日,騰訊方面在財報後的問答環節上也表示,目前相關監管暫時暫停了手機遊戲的許可證,他們還有很多遊戲在等待拿許可的路上,這似乎也驗證了相關消息的準確。《絕地求生》國服此次沒能上線的原因,或許也正是如此。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面對這一輪目前尚不知要持續多久的“斷更”,騰訊、網易這樣的大戶靠著現有的IP可以順利堅持過去,但是那些本身實力並不是很強的中小遊戲工作室接下來的日子恐怕就非常難過了。

平臺化曾被外界視為中小遊戲工作室生存發展的一個重要渠道,登陸Steam這樣的大平臺做宣發可以很好的吸引用戶。前不久Steam和完美世界合作進入中國市場的消息也給了這些中小遊戲工作室很大的刺激。但是面對目前的市場環境,Steam入華的進程恐怕不會那麼順利。

中國版的Steam不是決勝之道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6月12日,完美世界宣佈與美國Valve公司聯合推出“Steam中國版”,如今消息已經過去了兩個月,Steam中國版的身影依然未見,國內遊戲市場環境卻變得異常嚴峻。

對此,丁鵬對懂懂筆記表示:“目前尚未正式登陸中國區的Steam,在國內本就屬於灰色地帶,說完蛋就完蛋。即便完美代理之後,Steam上的所有遊戲依然要接受審核,但現在來看就連騰訊都出問題,更別談實力稍弱的完美和Steam了。”

另外,由完美代理入華之後的Steam同樣要面臨嚴峻的市場監管,目前國際版Steam上的很多遊戲是無法直接引入的,所以很多類似於《絕地求生》這樣的知名遊戲是無法為其在國內背書的,更別提《絕地求生》已經被騰訊收入囊中了。

除了整體市場的環境之外,即便Steam登陸國內市場之後,首先要面對的就是WeGame。雖然現階段,WeGame在遊戲儲備以及遊戲質量上跟Steam還差的很遠,但是騰訊作為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在遊戲方面的投入,他從來都沒有吝嗇過。這次《怪物獵人》不僅比Steam售價便宜,更是提前兩天開售就是騰訊實力的體現。

對此,遊戲日報CEO宋鵬展對懂懂筆記表示:“騰訊是上市公司,在乎的是市值管理。所以,在它眼中,用戶和市場的遠期利益更為重要,所以現階段WeGame還是一個賠本賺吆喝的狀態。而Steam是實打實賺錢的。”

所以,儘管《怪物獵人》被下架了,但是短時間內騰訊絕對不會停止對WeGame的投入。同時,介於騰訊在國內市場的影響力,國外的遊戲公司想進入國內市場,騰訊顯然還是最合適的合作伙伴。

完美的“中國版Steam”上線之後,會讓自家的遊戲矩陣更加牢靠,但是想要憑此突破國內遊戲界“萬年老三”的位置,希望並不大。因為,那些真正的硬核玩家們還是會打開加速器,登錄國際版的Steam。

騰訊股票為啥一直跌 限遊令下 騰訊這一次可能真的敗了

TA說:

限遊令補刀,中國遊戲產業的未來可謂如履薄冰。《怪物獵人世界》入華原本在中國遊戲業內有可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如今看來即使是大如騰訊也依舊要面對有關部門的刁難。兩個版本我都買了,這一次騰訊在wegame的表現上的確比steam強太多,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