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總結:轉折點

導讀

二季度央行例會,傳遞重要轉折信號。經濟、市場以及大家關心的人民幣,是否同時迎來轉折點?

每年6月,資本市場裡總是能看到南半球的風景,因為是過冬天嘛。事情一直到上週即將結束,終於迎來了一些轉機。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二季度的例會,傳遞了三個非常重要而明確的信號:

1

貨幣政策的基調,從合理"穩定",變為合理"充裕";

2

有效控制宏觀槓桿率,變為最新的表述"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增加"穩定市場預期"的表述;

3

沒有再提及"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表述。

貨幣政策的基調,雖然一詞之差,只是從穩定變成了充裕,但是背後的意味有了很大的變化。央行在2014年四季度至2016年三季度對於貨幣政策基調的表述,是合理充裕。在當時的那兩年,我們看到的是利率的基石,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從近4.5%一路下降到逼近2.6%的歷史最低水平。利率一降,水位抬升,水上的鴨子紛紛拍起了翅膀,所有資產價格在那些年,都出現了儀仗隊齊步走一般的上漲。

一週總結:轉折點

當然,今年的國際環境有了很大的不同,以美國為首,全球都在緊貨幣,我們不可能逆全球潮流而動。不過,即使不同於2014-2016年,我們不去主動降低利率,僅依靠降低存款準備金率,中國央行依然有較為大的空間。現在大行15%左右的存準率,依然是全球最高的水平。未來,不排除會再次定向降準,以滿足貨幣合理充裕的水平。如果執行到位,所有資產價格,都有望得到維持。

一週總結:轉折點

第二個重要信號在於央行對於去槓桿的說法和態度。增加了穩定市場預期的表述很重要,這就意味著去槓桿,雖然很重要,但是不能以市場大幅波動作為代價,也不能犧牲當期經濟增長。而必須是根據市場和經濟的情況,來動態地調整力度。去槓桿就好比踩剎車,開車時踩剎車的意義是為了安全,而不是為踩而踩。一定是根據上下坡和轉彎的路況,邊看邊踩。這就叫"把握好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

第三個變化也很重要,不再加速推直接融資的進度,也是對市場的呵護。就好比說,一家超市,不斷的上新,舊的還沒賣完,新貨又來了,表面看起來很熱鬧。但是如果新增客戶的引流和增長沒有到位,那麼就會出現失衡,最後結果一定是商店庫存堆積。

一週總結:轉折點

總的來講,央行政策的變化,意味著實體經濟和市場裡,流動性最緊張的階段,已經明確過去了。不過凡事都有兩面,凡有收益必有成本,這叫做收益成本匹配原則。因此,人們普遍擔心,流動性寬裕的代價,是否要由匯率來承擔呢?道理很簡單,錢也是一種商品,任何商品,數量多了就會貶值,數量少了就會升值。充裕的流動性,是否會對匯率構成壓力呢?

這一點在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上看得非常明顯。從5月11號以來,人民幣匯率已經從6.3回調至6.66的位置。這和同期的美元指數連續升值關係很大。其實和美元一樣,大家看美元都知道看美元指數,我們人民幣也有一個對一籃子貨幣的指數,叫做CFETS人民幣匯率指數,籃子裡包含美元、歐元、日元等超過20種以上的全球貨幣。因此,人民幣指數,是我們看待升貶,最直觀又最客觀的途徑。

從去年5月份以來,人民幣匯率指數從92一路強勢升至97,就表明,除了兌美元之外,人民幣一年來其實跑贏了大多數其他貨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