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湖面上的孤魂野鬼,吃喝拉撒都在水上,至今不懂網絡是什麼

在東南亞最大的一條淡水湖中,隱匿著一個水上貧民窟,當地人將他們稱為浮村。這條湖名為洞裡薩湖,又名金邊湖,河流位於柬埔寨中西部,全長500多千米,橫穿整個柬埔寨與湄公河交匯。人類自古依水而居,最早的人類文明都出現在河流的兩岸,對於一個沒有國籍的群體而言,也許依靠水源就是生活下來最基本的保障。豐富的淡水資源讓無根的浮萍得以生存,讓漂泊的靈魂獲得一絲安寧。這些生活在水上的村民,他們沒有被任何一個國家所承認,也就是說在社會關係中是沒有身份的孤魂野鬼。他們可以有名字,但是永遠得不到一個身份證明。無法乘坐飛機、擁有一張銀行卡、無法出國,也無法上岸。


居住在湖面上的孤魂野鬼,吃喝拉撒都在水上,至今不懂網絡是什麼

洞裡薩湖水上村民大部分是來自越南戰爭時期是難民,他們流亡至此,不被柬埔寨接納,後來戰爭結束卻又被越南拋棄成為無家可歸的棄兒。生存下去的信念總是超乎人的無限潛能。既然無法上岸,也無法回頭,他們順勢就利用優質的淡水資源,生活在裡水中。大部分的浮村位於洞裡薩湖中央,他們利用高腳樁固定房子,利用木材或者塑料板簡單的搭起一座遮風避雨的容身之地。狹窄的幾平方米的簡陋屋子,造價甚至都不到10美元,大部分的建築材料都來自自然或者廢物利用。

居住在湖面上的孤魂野鬼,吃喝拉撒都在水上,至今不懂網絡是什麼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髮展,這群沒有歸屬的村民也有了自己不同的水上村落,有了村落的名字,例如空幫魯、空尼……他們在水上飼養家禽、建造教堂、學校、醫院……社會屬性逐漸完善,儘管貧窮,儘管得不到社會的承認,但是他們在這裡打造了一個只屬於他們自己的家園。無法上岸居住,無法在陸地上找到工作,他們一切都依靠洞裡薩湖的淡水資源,豐富的水產可以滿足一部分的食物補給,日常生活的吃喝拉撒都在水上,依靠大自然強大的淨化了,讓他們在這一片雖稱不上樂土的一隅之地有了棲身之所。漸漸地洞裡薩湖人的故事成為傳說,一個居住在水上的村落,沒有國家承認的孤魂野鬼,受到了世界遊客的歡迎,自此浮村除了貧窮與無根之外,更成為了人們的談資。

居住在湖面上的孤魂野鬼,吃喝拉撒都在水上,至今不懂網絡是什麼

浮村依舊是淳樸的樣子,老人小孩都會親切的和岸邊、船上的遊人打招呼。他們畫著小船去隔壁領居家串門、售賣小商品,一家人吃過午飯,媽媽在屋子口洗刷鍋碗,沒有什麼自來水,湖水就是垃圾桶、清洗池,當然也是他們的廁所和泳池。孩子在嬉戲打鬧、平靜的水面和蔚藍的天空似乎也在預示著人們生活的恬靜,似乎有那麼一刻要讓世人以為這是不是另一種境界的世外桃源。但當你想象到狹窄屋子裡的惡臭和擁擠,病菌與汙染,落後的醫療讓這裡的兒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豐水期房屋被淹沒,暴雨天的風浪與電閃雷鳴,讓他們不得不隨時準備將屋子抬起來轉移安全的位置。那些似乎面容安詳卻又充滿幽怨的眼神,那些除了戲水沒有其他娛樂的童年,居住在水上並不是他們的熱愛而是生存。

居住在湖面上的孤魂野鬼,吃喝拉撒都在水上,至今不懂網絡是什麼

旅遊開發商對浮村收取高達30美元的遊船門票,讓世界的遊人去欣賞那些海上貧民窟是多麼的壯觀,偉大的人類是如何可以一生不上岸,吃喝拉撒都靠一條湖來解決。雖然對於我來說看過仙本那的海上巴瑤族,這樣的水上村落並不陌生,但是洞裡薩湖的村民與巴瑤族不同,他們甚至沒有一個可以與社會人平等交流的身份。如果旅遊業真的可以為他們帶去什麼,相信那不應該是一種觀望。那本不該成為風景的存在,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應有的身份,一個安穩的住宅,一種平等的生活狀態,而不是像雜技團一樣被售票觀摩卻依然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居住在湖面上的孤魂野鬼,吃喝拉撒都在水上,至今不懂網絡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