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奉化,當年標誌性的建築是否還能記得幾個?

惠政大橋建於宋乾德二年(964年),時稱善勝橋,通剡橋。宋大觀年間重修,改名為惠政大橋,初系木橋,上覆橋屋經商。後一次大修於清同治八年(1969年),橋墩依舊,改為二洞石橋,長五十二米,闊九米。1936年修建為水泥橋面。現仍修為雙層廊式橋,可行人,又可經商。建造原因宋代以前,縣江的流水就在不斷地流啊流。它流經瓦窯畈、黃泥土勘、大竹園(現桑園新村、南山新村),直達大橋鎮。奉化人,自從有了這條經年不息的縣江流水之後,不僅整年能吃到好水,且村婦們的洗滌之類也十分方便了。溪上還有許多捕魚的小舟和載物的舢舨,悠悠地來往於溪上。

建築過程:

據載,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奉化在士紳們的籌劃下,發動全民出錢、出物、出力,建起了一座木質平板大橋,名曰"善勝橋"。由於木質橋樑,易破、易爛,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故在大觀年間(1107年)就進行了重修。當時為了滿足老百姓的趕集,不僅重修了木質的橋身,還新建了橋屋。據說這次建橋十分重視質量,專門請了一位"風水先生",擇吉動工。竣工後,還辦了酒席,邀請著名人士取名為"惠政大橋"。

奉化惠政大橋,源於大堰鎮的大公岙,流經城區,古稱龍溪。惠政大橋為北通寧波,南入臺溫,西達嵊州、紹興之交通要道。大觀年間(1107-1110)縣鳩工重建,架木為梁。初名善勝,又名通剡,為方便民眾避雨、歇息,覆以廈屋。民感其德,改名惠政。2000年城區改造,市人民政府重建了此橋,新橋至2002年9月落成,總耗資1200萬元。 新橋長70.8米,寬44.6米,設計荷載汽-20、掛-100,能抗禦五十年一遇的洪水。廊房分三層,共60間,互有天橋相連。六座金燦燦的歇山式屋頂;紅木門窗,掛屏及青石欄杆,雕像、橋樑、廊房,工程全優。

修建記錄:

1869年即同治八年(離北宋大觀年間有700餘年,想必中間曾有幾番修建。但無史料可證,作者也不便表述。)儘管惠政大橋的橋身尚在,但畢竟年數已久,許多部位搖搖欲墜。當時,有許多有識之士提出要造兩間拱形石橋,並加固橋墩,拓寬橋面,橋上仍要重建橋屋,給鎮上商賈、小販在橋上開設店鋪之用。方案一定,造橋的工程會立即成立,選出了一名有威望的士紳,擔任工程會主任,下面配備了若干名"幫手",擇吉行動,是年得以建成。

1935年1月此橋遭火毀,翌年改建為石砌墩臺鋼筋混凝土橋。由留美建築博士方孝陽先生設計。橋為拱形,不再設橋屋,淨空高度9米,長44.5米,寬8.5米,兩邊有水泥橋欄護呵,護欄正中"惠政大橋"四字乃于右任先生親筆所書,"大橋鎮"也因此而得名。幾十年來,此橋為當地百姓的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000年,在水利部門的大力疏浚、拓寬、整修縣江中,當地黨和政府考慮到縣江沿岸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了防洪、洩洪需要,同時也是為了適應當地的經濟發展和城市景觀的需要,在聽取廣大市民意見的基礎上,耗資千萬,對"惠政大橋"進行了重建。重建後的"惠政大橋"由拱橋改為平橋,仍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全橋長76米,寬44米,增加了橋墩,加強了洩洪、排洪能力。橋上又重建了兩排雙層商樓,還築了兩條走廊。商樓中間並築了六間鳳角凌起的"休閒樓",樓比商業房又高出一層,樣子頗為壯觀,既可眺望縣江流水之美景,又可鳥瞰兩岸市容之景貌。這項工程於2002年完工,無論其從實用價值或者從美學角度來說都深得奉化市民的歡迎和讚頌,是市民休閒、觀光、購物的好去處,成了奉城亮麗的一景。

了不起的奉化,當年標誌性的建築是否還能記得幾個?

了不起的奉化,當年標誌性的建築是否還能記得幾個?

惠政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