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1930年5月,毛澤東為反對當時中國工農紅軍中的教條主義而寫了一篇關於調查研究的重要著作:《反對本本主義》。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從認識論高度第一次鮮明地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此後,在長期革命和建設實踐中,作為毛澤東思想重要組成部分的調查研究思想,為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創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親自帶領全黨從深入調查研究入手,有的放矢地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確保了革命戰爭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繁重的建設任務,毛澤東仍和戰爭年代一樣,率先垂範,深入基層作調查研究。毛澤東建國後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為全黨做出了光輝的典範。

訪蘇歸來的順道調研

1950年2月27日,毛澤東訪蘇歸來,臨時決定在哈爾濱停留。在短短的18小時中,毛澤東專程到哈爾濱車輛廠進行調研。

到達哈爾濱的住地後,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人,立即認真聽取當地負責人的工作彙報。在重點了解了城市建設和生產發展的情況後,毛澤東說:“我們進城了,要學會建設城市、管理城市,這是擺在我們面前一項新的艱鉅任務。”毛澤東特地指出,當前城市的中心工作,就是恢復和發展生產。接著就打聽哈爾濱有些什麼大型工廠?情況如何?

當毛澤東聽到哈爾濱車輛廠是當地最大的工廠、並且還是蘇聯方面派員管理的時候,立即提出“我要去看看”。後來當地的負責人回憶認為:“毛主席一貫注重調查研究,‘發展生產’是毛主席非常關心的頭等大事。所以他要到生產第一線去看一看,到工人當中去聊一聊。”還有一個原因是,這家最早由俄國人開辦的工廠,在此時實行的是蘇聯社會主義企業管理的方法,有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地方。這充分說明了毛澤東對恢復國民經濟建設的關注和重視。

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1950年2月27日,毛澤東訪蘇回國途經哈爾濱時在站臺上。

下午4點左右,毛澤東一行來到車輛廠。汽車在厂部辦公樓前停了下來。周恩來首先微笑著從車內走出來,緊接著頭戴皮帽身穿大衣的毛澤東下了車。

工廠負責人事先接到的通知是有中央首長來工廠視察,沒有說是誰。當毛澤東突然出現在面前的時候,大家的驚喜之情可想而知。

毛澤東簡單瞭解了一下在此迎候的工廠領導的名字、隸屬關係和大概情況。辦公樓前聚集的人越來越多,廠負責人便請毛澤東一行先到辦公室休息一下,毛澤東笑著說:“不進去了,到車間看看!”

毛澤東先後到了鍛冶分廠、機械分廠和機修分廠。在鍛冶分廠觀察五噸氣錘工作時,工廠負責人彙報說,這個氣錘是東北最大的,但是很陳舊了。毛澤東說:“設備陳舊也很重要,也是我們的寶貝,要好好利用,好好保護它,要管好這個工廠。”接著勉勵工廠負責人,“哈爾濱市是全國解放最早的城市,這個廠又是全市最大的廠子,所以應給全國做出好樣子。”“越是大工廠,越要管理好,發揮好作用。”

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哈爾濱車輛廠舊址。

在機械分廠,毛澤東稱讚這個分廠文明生產搞得好。周恩來聽了,對工廠負責人說:“其他分廠也應該這樣!”到了機修分廠,毛澤東伸出手來同一位60歲的老工人握手,老師傅說:“毛主席您太辛苦了!”毛澤東回答:“咱們都一樣!”在一臺插床前,毛澤東親切地向工人王崇武伸出手,王崇武想找塊布擦擦手,毛澤東已經握住了他滿是油漬和老繭的手。緊接著周恩來也和王崇武親切握手。毛澤東一行離開後,車間的工友們都呼啦一下圍了過來,爭先恐後地握王崇武的手,共同分享這一喜悅。

毛澤東還向工廠的負責人瞭解:工廠還有哪些附屬機構?工廠俱樂部都幹些什麼?你們辦不辦職工夜校?毛澤東說:工人政治是要學的,還應多學點文化技術。毛澤東得知該廠老工人很多時,對工廠負責人說:“老工人多好,我們不懂就靠老工人來管工廠嘛!”毛澤東還提出要注意培養新工人和多種渠道培養技術人才。

當時工廠的廠長是蘇聯方面派駐的,中方負責人剛調來不久,還不大懂業務。毛澤東鼓勵他:“不懂就學習。我們都得學習。”周恩來補充說:“要管好工廠,培養人才,出產品,出經驗,出幹部,為全國機車車輛工廠樹立榜樣。”

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宣傳畫《毛主席視察哈爾濱車輛廠》。

哈爾濱車輛廠的幹部和職工們始終牢記毛澤東的教誨,在隨後的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毛澤東視察哈爾濱車輛廠,既是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第一次到外地調研,也是第一次到大工廠調研。這對全廠幹部職工來說,既是他們心中的光榮與輝煌,更是激勵他們不斷開拓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1968年2月27日,該廠的工人和幹部,在當年毛澤東到達工廠站立著和廠負責人交談的地方,敬立了一座鋁合金材質的毛澤東塑像。這座塑像一改當時流行的“毛主席揮手我前進”的模式,採用毛澤東手拿建國大業的藍圖,目視前方的造型。塑像身高2.27米,意為毛澤東1950年2月27日到廠視察。塑像落成那天,萬人齊聚,全場沸騰。那天毛澤東從工廠回到住地,已是傍晚6時。周恩來告訴當地負責人:“主席不準備休息,要聽你們的彙報。”就這樣,省市負責人和東北鐵路總局的負責人一起來到一樓會議室座談。在座談會最後,毛澤東諄諄告誡大家,現在大家都進了城,住上了這樣的樓房,還坐上了小車,但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革命的優良傳統,要努力貫徹執行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精神,進城之後還要繼續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保持自我批評的作風。“我們共產黨人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必須吃苦在前,只有把人民的事情辦好了,我們共產黨人才可以考慮辦一辦自己個人的事。如果我們的黨員隊伍中出現了先為自己辦事的人,那就要毫不客氣地把他開除出革命隊伍!”

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哈爾濱車輛廠原址作為文物保存的毛主席塑像。

2月28日晚上到達瀋陽後,毛澤東、周恩來即聽取中共中央東北局、遼寧省、瀋陽市負責人的彙報。3月1日,同中共中央東北局、遼寧省、瀋陽市負責人談話,重點講七屆二中全會精神。毛澤東說:我們的基層組織是貫徹中央精神的,總的形勢是好的,但是還存在問題,包括我們各級領導幹部在內。這次我和恩來同志路過東北,主要想了解一下東北的工作情況,瞭解東北地方工業生產情況。發現浪費太大。我在哈爾濱提過不要大吃大喝,到瀋陽一看比哈爾濱還厲害。我和恩來不是為了吃喝,搞那麼豐盛幹什麼?你們要做劉宗敏,我可不想當李自成啊!中央三令五申,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要艱苦奮鬥,你們應做表率。

3月2日下午,毛澤東視察瀋陽橡膠廠。3月8日的《東北日報》有這樣的報道:毛主席和操縱硫化機的工人李延年握了手,李延年的名字便傳遍了鐵西工廠區。附近幾個廠的工友,剛下班就來找李延年。問他,羨慕他,搶著握他那雙被毛主席握過的手。李延年樂得直蹦:“我太高興啦!毛主席真是咱工人階級的領袖。我當時看看自己的手那麼埋汰,正猶豫著呢,誰曾想毛主席就把手伸過來了。”毛主席走後,各車間都開了座談會,人人都把這看成大事情。關佩華說:“負全國大責的毛主席來到機器旁邊,和我們工人們親切地握手,這是幾千年中國歷史上沒有的事啊!”很多工人說:“今天的社會可真是工人當家了。”

1950年3月3日,在瀋陽召開的東北高級幹部會議上,毛澤東說,現在我們在全國範圍內開始了經濟建設。我們還有很大困難。東北條件比全國好,早把敵人趕走了,土地改革也完結了,已經轉入到經濟建設,東北是全國的工業基地,希望你們搞好這個工業基地,給全國出機器,給全國出專家。我們現在從關內送一批知識分子來,以便將來給全國訓練專家。

休假中的調研

1952年10月25日至11月3日,毛澤東利用中共中央批准他休假的時間,乘專列離開北京,前往山東、河南等地調研。

毛澤東這次外出調研,主要目的之一是想實地考察黃河,與各方人士一道,探索如何治理千百年來的黃河水患。

10月26日下午6時,毛澤東到達山東濟南,在住地同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負責人許世友(山東省軍區司令員)、高克亭等談話,聽取山東工農業生產和發展地方工業等情況的彙報。

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1952年,毛澤東在濟南。

10月27日下午,毛澤東在濟南市區遊覽大明湖景觀之後,決定去黃河濼口大壩進行實地調研。濼口是濟南歷史上決口頻繁、災害嚴重之處。毛澤東站在濼口大壩上,邊觀察邊向當地的陪同人員詳細詢問有關情況。隨後,毛澤東邊走邊談,反覆叮嚀當地負責人,一定要把大壩修牢,萬萬不要出事。他還提出,雨季大水時,要發動群眾上堤防守,必要時軍隊要上去堅決死守,不能出事。陪同的許世友立即答道:服從命令,堅決完成任務。毛澤東還建議改造堤外的十多萬畝鹽鹼地,設法改種水稻,讓常吃地瓜的老百姓能夠吃上大米。後來,經過各方的共同努力,濼口這一帶成為生產大米的地區。

10月28日下午,毛澤東到達徐州。徐州市的負責人在迎接時對毛澤東說:事先不知道,沒有準備。毛澤東立即說:我就愛聽沒準備的彙報。當天晚上在聽取彙報中,毛澤東不斷提問,大家感到很親切,都暢所欲言。毛澤東說:這樣好,瞭解問題比較真實透徹。他還說:這次出來是休息,隨便看看、聽聽,搞點調查研究,看看過去的黃河故道,它是經過徐州入海的,不想多打擾你們。

第二天上午,毛澤東登徐州南郊雲龍山,遊覽興化市、俯瞰古戰場、察看黃河故道。在看到徐州周圍山上樹很少,有人說這可能與古戰場有關,清朝乾隆皇帝還講這個地方是“窮山惡水,潑婦刁民”時,毛澤東說:那是對勞動人民的汙衊,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嘛。發動群眾,依靠群眾,窮山可以變富山,惡水可以變成好水。要發動群眾上山栽樹,一定要改變徐州荒山的面貌!毛澤東在山上循著黃河故道自北向南眺望徐州城,說:黃河故道穿城而過。威脅人民的安全,市委、市政府應及時採取措施,變災為利。

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1952年,毛澤東在徐州視察。

下午3時,毛澤東一行離開徐州,晚7時到達河南蘭封(1947年和考城合併為蘭考縣),住宿在專列上。

關注普通百姓,特別是走訪農戶,親眼看看他們的實際生活狀況,是“毛澤東式”調研的一大特色。車停蘭封期間,毛澤東進行微服私訪。秘書葉子龍曾回憶過一些細節:

第二天清晨,我照例早早起來,發現毛主席已經在路基上活動身體。看到我,主席說:“走,我們到那邊看看!”說著,大步向遠處的一個村子走去。主席邊走邊說:“這裡自古以來就是窮地方,陝北也苦,可是有地種,有窯洞住,這裡不行,地裡不打糧食,黃河如果決口,就什麼都沒了,苦不堪言啊!解放幾年了,不知老百姓的生活怎麼樣呢?”

我們看到路邊一老一少兩個農民正在掀蓋在玉米堆上的席片。我上前問這是什麼地方?那位老農民說這個村子叫許貢莊。主席從糧堆上拿起一穗玉米,問:“老鄉,今年的收成怎麼樣啊?”老年農民回答:“不咋樣,哪年不是這樣,咱這鹽鹼地不打糧食!”主席接著問:“打的糧食夠吃嗎?日子過得好不好?”老農答道:“比解放前強多了,託共產黨的福啊!”

告別兩位農民,毛澤東和後來趕過來的陪同人員一起走進村子,進到一個農家院,這裡有三間草房。堂屋不大,五六個人進去就站滿了。屋裡黑洞洞的,房頂還漏著。一位老婦人正在灶前幹活。毛澤東又和老太太聊了起來。

毛澤東回到車上後,專列開始向黃河大堤出發。在專列上,聽取從鄭州趕過來的河南省委負責人的工作彙報,隨即談治理黃河問題。隨河南省委負責人一起過來的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王化雲,談到制定三門峽水庫的規劃。毛澤東說:這個大水庫修起來,能防洪,能發電,還能灌溉大量農田,你們的規劃是可以研究的。到黃河大堤後,在東壩頭、楊莊險工地段察看大堤和石壩。午飯後,繼續瞭解黃河的有關情況。王化雲說:他為了解從長江上源引水入黃是否有可能性,查勘了金沙江上游通天河。毛澤東說: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點來是可以的。在得知東壩頭還不能看出黃河是一條“懸河”後,決定到開封去看“懸河”。

下午察看“懸河”,毛澤東站在大堤上,極目四望,說了句:“真是‘懸河’!”王化雲告訴說,黃河底比開封城內高出6~7米,洪水時更高。毛澤東對此十分掛心。當晚在同河南省委負責人交換意見時,強調“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一直到午夜毛澤東還在查閱古籍,瞭解黃河的泛濫史。第二天離開開封時,他再次向當地各方面負責人強調:“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到達鄭州後,對陪同的河南省委、鄭州市委負責人說:黃河既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搖籃,又是舊中國連年征戰,濫砍濫伐上游樹木造成的一條危害人民的害河。我們一定要治服它。你們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不然,我是睡不好覺的。

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1952年,毛澤東在鄭州視察黃河。

離開鄭州,毛澤東乘專列前往黃河北岸新鄉境內的大型引黃灌溉水利工程——人民勝利渠。在渠首,聽取有關人員彙報人民勝利渠建設和引黃灌溉的情況,瞭解乾渠、支渠情況以及灌溉後的防鹼、治鹼等問題。毛澤東針對有了渠灌忽視井灌的情況說:有了渠也不能忽視井,要合理安排渠灌和井灌。井灌是游擊戰,渠灌是陣地戰。午飯後,一行人乘車前往新鄉市郊人民勝利渠進入衛河處。

由於車不能開到近處,大家便步行來到引黃濟衛入口處。衛河水在這裡立即變成黃色。毛澤東向一位在河邊放羊的老人打聽關於引黃濟衛後的情況。老人告訴說,黃河水補進衛河,使衛河的水運開始興旺起來。毛澤東又問:黃河泥沙淤不淤河?老人說:現在還看不出來。毛澤東告別老人,對大家說:從黃河到衛河,這條人民開發的新渠看完了,它把黃河下游過去只決口造災不受益的情況改變了,起到造福人民的好作用,你們建渠有功。在人民手裡,害河可以變益河。

毛澤東一直牽掛治黃工作的進展。1953年2月16日,毛澤東在途經河南時,在專列上聽取了王化雲關於治黃工作進展的彙報。1954年冬,毛澤東在專列上聽取黃委會副主任趙明甫關於治黃工程中水土保持工作的彙報。1955年6月,毛澤東在河南省委聽取王化雲的彙報。王化雲向毛澤東彙報了經過蘇聯專家和各部委制定的“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綜合治理規劃”的意見。毛澤東聽後很滿意。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根治黃河的決議,將治黃事業推向新的里程。

沿途兩次憑弔革命先烈

毛澤東晚年的時候,曾對他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建立新中國死了多少人?有誰認真想過?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

毛澤東確實經常想到那些為建立新中國而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在這次黃河故道調研之行中,充分展現了毛澤東的這種情懷。

毛澤東於1952年10月26日到達濟南後,27日上午即前往濟南市南郊四里山的黃祖炎烈士墓憑弔。

黃祖炎早年曾擔任過毛澤東的秘書, 1951年3月13日晚被害時,任山東軍區政治部主任。毛澤東、黨中央對黃祖炎被刺殺事件感到十分震驚。事件發生後,毛澤東先後兩次代中央起草有關文件。文件指出:這是我黨高級幹部被黨內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所刺殺,而為過去所少見的,應當引起全黨警惕。此事顯系反革命分子在我黨及人民政府堅決鎮壓反革命之際的報復行動。中央嚴重地喚起你們注意,務須重視此事,切勿等閒視之。

黃祖炎被刺事件在濟南,在山東,在全國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51年4月1日上午,黃祖炎追悼大會在濟南市舉行,各界代表13000餘人參加。全國各地領導機關、部隊、人民團體、民主黨派等二百多單位發來唁電悼詞。會後,進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遊行隊伍中不斷響起激昂的口號:“為黃祖炎同志報仇!”“堅決鎮壓反革命活動!”12點半,遊行隊伍到達四里山,為黃祖炎舉行隆重的安葬儀式。

建國後毛澤東最早的兩次外地調研

◆1952年,毛澤東主席在許世友陪同下,親臨黃祖炎的墓前祭奠。

毛澤東在許世友等人陪同下登上四里山。毛澤東在憑弔時流下了眼淚,在談到黃祖炎時說:祖炎是個好同志,對黨忠誠,辦事認真,能文能武。他跑完了艱苦的長征路,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槍林彈雨沒有倒下,卻遭反革命分子的槍殺。我們必須嚴防反革命分子的報復,切不可疏忽大意,認為天下太平無事。對暗藏的反革命分子決不能姑息養奸。要堅決鎮壓。當許世友說到山上還埋葬著濟南戰役的部分烈士,並準備把其他地方的烈士墓也遷移過來建立一個烈士陵園時,毛澤東說:好啊,真是青山處處埋忠骨,有這麼多英烈長眠在這裡,四里山就成了英雄山了。

後來,四里山改名為英雄山,並在此建成烈士陵園,成為人們緬懷革命英烈的重要場所。

在英雄山烈士陵園中,還有後來陸續遷葬過來的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和鄧恩銘的墓。10月27日下午,毛澤東在遊覽大明湖的時候,談起了這兩位革命先烈,對陪同的人員說:他們都是你們山東黨的創始人,參加了黨的一大。王盡美原來不叫這個名字,叫王瑞俊,參加革命後改名為王盡美,意思是實現盡善盡美的共產主義嘛!

毛澤東在一大期間,與王盡美和鄧恩銘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特別是王盡美,由於王盡美辦有《濼源新刊》,毛澤東辦有《湘江評論》,他們相互之間的話題更多一些。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召開之際。毛澤東與各地代表親切交談。毛澤東曾無限感慨地對山東的代表馬保三等人說:“革命勝利了,可不能忘記老同志啊!你們山東要把王盡美烈士的歷史搞好,要收集他的遺物。”

馬保三等人回去後,派人找到王盡美的母親。王盡美母親曾在家中的土牆裡藏了一張王盡美的照片。見到來人,她哽咽著說:“盡美,出來吧,跟娘回家,是毛主席派人接你來的!”王盡美英俊的照片就這樣重見天日。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立即組織翻拍,從中選出一張最清楚的,連同文字材料送到北京,交給毛澤東。

毛澤東一直惦念著王盡美的老母親。1957年7月,毛澤東在青島期間,向山東省幾位負責同志說:“你們山東有個王盡美,是黨的一大代表,是個好同志。聽說他母親還活著,要好好養起來。”接著又風趣地說,“你們如果有困難,就把老人給中央送去。”在毛澤東的關心下,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度過了一個幸福的晚年。

1952年11月1日,毛澤東返京途中在邯鄲停留。他下車專程前往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憑弔。在左權將軍墓前,毛澤東脫帽致哀,默立良久。然後望著陵園的青松翠柏,深情地說:“他們應該有一塊安息之地呀!”毛澤東為烈士陵園題詞:“英勇犧牲的烈士們千古 無上光榮”。

11月3日凌晨,毛澤東回到北京,結束了這次休假中的調研。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採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