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過去十年,中國的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經歷了一場變革,行業透明度正在逐漸增強。作為推動中國慈善行業透明度的首倡者和最重要的行動者之一,中國基金會中心網創業於慈善行業遭遇社會信任危機之時,創新於缺乏成熟行業規範和自律機制的亂象之中,通過一系列的創新,成功提升了基金會行業的透明度和自律能力,並正在進一步影響整個中國公益慈善行業的透明度提升。

這可能是關於基金會中心網最詳盡的一篇報道。全文約7800字,讀完約需16分鐘,建議收藏。

陶澤坐在辦公室座位上,打開機構網站,瀏覽最近的基金會行業數據。屏幕上顯示出:截止到2018年1月16日,全國共有6386家基金會。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圖為基金會中心網發佈的信息數據

在中國,新的基金會正在不斷出現,基金會發布的信息數據每天都在增加。這一切都被中國基金會中心網實時抓取並呈現在其官方網站上。“目前中國基金會行業的信息披露率已經穩定在90%以上,”基金會中心網前總裁陶澤說道,“但在基金會中心網剛剛開始時,一切都很艱難。”

01 緣起:讓慈善行業透明起來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徐永光

2009年12月9日清晨,時任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的徐永光召集了顧曉今(時任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副理事長)、商玉生(時任吳作人國際美術基金會理事長,北京恩玖中心創始理事長)、陶澤(時任NPP公益創投基金副總裁)等6位籌備小組人員,來到南都基金會會議室共同商討籌建基金會中心網。“創辦基金會中心網有三點考慮:一是公益慈善行業信息披露從基金會行業做起;二是基金會行業自律從信息披露做起;三是中心的工作業務從建立信息披露平臺做起。”徐永光條理清楚的戰略思路來自他對慈善行業透明度的多年探索。

一批富有社會責任感和行業發展關懷的中國慈善行業領導者,早在1990年代初期,就開始關注中國慈善行業的自律機制和透明度問題。徐永光就是其中一位。然而,由於政策、社會環境、技術等條件制約,這一探索直到2009年末的這個清晨才出現具有實質意義的突破——行動者們決定採取行動,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行業透明度的提升和行業自律。

事實上,中國社會對慈善行業信息披露的呼聲由來已久。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發生,舉國震動。據民政部資料顯示,僅地震後半年內,全國為5·12汶川地震災區募集款物762.14億元,其中捐款652億元,超過了1996年至2007年全國接收的救災捐贈款物的總和,打破了中國捐贈史上的紀錄。

同年,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針對“汶川地震善款流向”進行了研究,並在當年公佈了報告,內容顯示截止2008年11月,全國高達652.5億元的地震捐款中,有“八成地震捐款可能轉入政府財政賬戶”。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雖然政府承諾建立善款流向公示平臺,但公開信息顯示,該平臺並沒有問世。此外,調查表明,地震一年後僅有不到5%的捐贈者清楚善款流向。

鄧國勝教授的報告引發了中國社會對善款使用的極大關注。而2011年發生的“郭美美醜聞”,則又給中國慈善行業另一記重創。

事情起因於一個名為郭美美的女生在自媒體上炫富,其身份認證為“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

雖然後來調查顯示郭美美與紅十字會並無關係,但這一“烏龍醜聞”卻引發了社會輿論的軒然大波,造成了中國慈善行業信譽的集體滑坡。

2010年夏天,由徐永光牽頭,聯合35家中國知名基金會發起的中國基金會中心網正式成立。徐永光稱之為“順勢而生”: “中國公益行業有一批優秀的基金會,他們是有使命感的,他們覺得基金會應該可以做的更好,這個行業就也能做得更好,那麼我們願意把自己透明,讓民間的捐贈資源流入優秀的機構。”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2010年,基金會中心網啟動

在基金會中心網啟動儀式上,時任《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主任的馬明潔發佈了當年的“捐款透明度公眾調查結果”,其中提到:“公眾對當下的公益基金會和慈善機構的透明度是否滿意?我們的數據顯示,31.9%的人選擇不滿意和非常不滿意。”

作為行業第三方信息披露平臺,基金會中心網主要對外公佈全國基金會註冊數量、機構基本資料、財務信息、項目信息、機構動態等,數據來源主要為各個基金會官方網站和各級主管機構,數據信息主要摘自基金會年報、審計報告、項目報告和機構動態等。事實上,儘管中心網僅僅聚焦於“基金會透明”,但代表了公眾對整個公益行業提升自律的希冀。

“基金會行業的透明和健康發展除了有助於基金會的進步,也會帶動整個公益行業的透明,更會進一步帶動社會的透明。”徐永光在基金會中心網啟動儀式高峰論壇上如是說。

02 採集數據:僅僅“採集”是不夠的

為了規範基金會的組織和活動,2004年中國政府頒佈了《基金會管理條例》,其中規定基金會需要“於每年3月31日前向登記管理機關報送上一年度工作報告,接受的年度檢查”,其中包括“財務會計報告、註冊會計師審計報告,開展募捐、接受捐贈、提供資助等活動的情況以及人員和機構的變動情況等”。然而,因法律法規中缺少相應的問責制度,許多基金會並不重視信息披露和年報的填寫上交,法律規定跡近形同虛設。

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是從數據採集開始的。事實上,2009年末清晨的籌備會議之後,徐永光開始召集願意參與共同發起基金會中心網的基金會,籌建小組的成員們則積極調研並開始了人員招募和大範圍信息抓取工作,主要通過網絡和紙質媒介搜索基金會信息。到2010年7月8日正式成立當天,中國1800餘家基金會中,披露年度工作報告的基金會數量佔比僅為16%。

為了進一步獲得行業信息,提升行業信息披露佔比,剛剛成立的基金會中心網走過了一段四處奔波、艱苦創業的道路。“我們聯繫不同的基金會、民間組織管理局,給他們打電話、發郵件,甚至寫信,告訴他們我們要做的事情,希望他們支持。”陶澤對當時的工作情景歷歷在目,“幸運的是,我們的努力贏得了一些基金會和政府機關的支持,並拿到了相關數據。”通過不斷的號召和溝通,截止2010年底,基金會中心將全行業的披露佔比從16%提升到了30%。“但是30%之後就上不去了,”陶澤說,“一方面,我們剛剛成立太不知名了,很多基金會不瞭解我們;另一方面,不少基金會也在觀望,希望隨大流。那是很艱難的一段日子。”

為了打破僵局,基金會中心網決定發揮公眾和媒體的力量,藉助傳媒的影響力推動行業內部與社會公眾對透明度的認知,理解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10年底正值《基金會信息公佈辦法》頒佈5週年,基金會中心網發起了“點亮中國,傳遞大愛”活動,該活動獲得了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主流媒體的支持,央視跟蹤拍攝系列新聞紀錄片,並在黃金時段播出。

活動期間,基金會中心網相關網頁呈現了一份“中國基金會分佈地圖”,瀏覽者可以檢索自己所在城市,查看本地基金會的地理位置及其信息披露級別。基金會信息披露情況被劃分為四等,由紅藍綠灰四種顏色分別代表不同等級——信息完整度最高的為紅色,缺乏基本信息及年度報告的基金會則為灰色。這種簡潔直觀的呈現方式,激發了眾多網友參與,也同時引起了基金會的廣泛注意。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央視新聞頻道對於基金會透明度的相關報道

央視新聞頻道則通過活動記錄、實地探訪、專家採訪等方式,形成了3期、共28分鐘的央視黃金時段集中報道,於2010年12月底播出。基於中央電視臺的政治權威和社會影響,此係列報道一經播出,配合基金會中心網站開展的活動,基金會透明度的影響力持續發酵。到次年(2011年)年初,基金會中心網數據採集量大幅提升,行業信息披露佔比從30%成功突破達到50%。而截止到2011年底,該數據持續上升至85%。

“媒體的介入讓我們獲益良多,”陶澤說,“在媒體採訪過程中我們發現,實際上很多基金會並非有法不依,而是根本不知道、不瞭解這些法規。另外,我們也發現很多基金會的信息化本身就存在問題。因此,媒體的介入不僅是在結果上成功地促進了行業信息披露情況的直接改善,也在普及相關法律法規和促進行業意識到透明度需求方面有很大幫助。”

03 創立標準:中基透明指數(FTI)

顯然,單一的行業信息披露佔比並不等於透明度本身。當信息披露佔比逐漸上升之時,基金會中心網開始著手解決信息內容質量問題。“那段時間全國基金會增長速度很快,但是披露的數據質量不高,很多基金會填寫年報時並不仔細。”陶澤回憶說,“此外,各家基金會披露信息渠道很不同,這也不利於我們的數據蒐集和公眾查詢。”

由於2011年郭美美醜聞事件重創了中國慈善公益行業的公信力,許多基金會意識到社會輿論的壓力,希求找到合適的解決途徑。“真正感受到行業整體面臨公信力壓力還是近兩三年,這是互聯網帶來的變化。輿論監督、公眾問責,促使很多基金會在尋找通過自我變革、重拾公眾信心的突破口。” 時任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常務副理事長的顧曉今女士說到,“公眾知道的信息越多,對我們的約束就越大,這將促使我們更加慎用資源以更好地負起責任。”

提升行業披露信息質量,需要解決很多問題,如公眾想知道什麼,什麼信息是重要的,如何讓呈現的信息更易被公眾理解,以及更易獲取?為解決這些難題,基金會中心網與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合作研究開發出一個新的行業透明度衡量指數,將國家要求披露的信息、公眾關心的內容、公眾獲知渠道、內容重要程度等方面的指標都囊括在其中。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中基透明指數FTI首次發佈

2012年8月29日,在基金會中心成立2週年之際,基金會中心網成功發佈了中基透明指數FTI。這是一套綜合了指標、權重、信息披露渠道、完整度等參數,以排行榜單為呈現形式的基金會透明度評價系統。

FTI評價體系有效地將行業和公眾的需求囊括其中,不光將國家要求披露哪些信息(Ti)包含在內,還針對信息的質量問題(完整程度Ci)、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指標權重Wi)以及信息是否易獲得(信息披露渠道Si)進行了有機整合。某家基金會的透明度分數FTIn等於單個指標對應的四個參數的乘積的合計,公式如下:FTIn=∑(Ti×Wi×Si×Ci)

中基透明指數FTI通過複雜的機器算法得出的結果簡明扼要。清晰的分數和排名,可查詢的分數完成(缺失)情況,以及通過基金會中心網就可以查閱的開放渠道,使之對於公眾而言非常便捷。中基透明指數FTI的推出,一方面讓基金會通過排名和指標、權重佔比,瞭解自己透明度在全國範圍的排名,並根據自己的情況有方向地提升披露信息內容的質量;另一方面,FTI對公眾完全開放,大家可以通過透明指數作為自己的捐贈參考,進而推動行業透明度的提高和公信力的增強。

“所有考核體系都是公開的,達到要求了,系統自然就會給出相應的分值,公眾可以直接監督。”時任基金會中心網總裁的程剛闡述FTI的作用時說,“FTI不是為了給大家做一個排名,它是為了促進透明,促進基金會做信息公開,如果大家都這麼做,透明度才能達到實效。”“透明指數的發佈是以科學化的手段來管理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盧德之評價道。此外,排行榜按照基金會最新透明分數每月更新一次,排名越靠前,代表基金會透明度越高。“定期更新的特點是基於這樣的考慮:透明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不是一錘定音的結果。”程剛解釋到。

“‘中基透明指數’為中國基金會行業所獨創,是一項重要的社會創新。”徐永光談及FTI時提到,“它能反映每一家基金會的基本組織情況、財務收支情況和項目運行情況,所有基金會無論成立早晚、規模大小,都適用同樣的指數,公平公正,沒有門檻。”

中基透明指數FTI從首次發佈到現在已有5年,為了保證指數的客觀性與科學性,基金會中心網每年都會與清華大學、各個基金會代表展開專題研討,對指數進行必要的修改或調整,並將過程和結果事實公佈給公眾。正因為對該指數科學性的重視,FTI至今已成為政府、各基金會和公眾討論基金會行業發展時常被引用的重要依據。

04 信息透明的績效:從地震救災到善款跟蹤

2013年春天,四川汶川南部的雅安市發生了7.0級地震,引發全國關注。地震發生第一時間,許多基金會迅速籌措物資前往災區救援。與此同時,位於北京的基金會中心網也做出快速反應,僅在地震發生10小時後即上線專門的地震信息平臺,實時披露有關地震救助信息,並與參與救災的基金會保持溝通,儘可能保證救災物資和人力信息的及時披露。

基金會中心網針對雅安地震實時披露救援信息的舉措,是吸取了以往救災過程中頻出的資源浪費和低效的教訓。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極重災區北川震前人口約16萬,震後卻收到棉被超過22萬床。四川省紅十字會更出現了爆倉的情況,大量多餘物資積壓在機場和火車站無法得到處理。

在救災的第一週,基金會中心網每日凌晨4點向參與救災的基金會發布前一日救災信息日報,通報救援時間、已知參與救援基金會數量及名稱統計、總共籌措善款額度、物資類型與數量等,實時更新救災進展。“你們的工作十分有必要,通過你們的信息我們瞭解很多人將純淨水送往災區,但是嬰幼兒奶粉和婦女衛生用品並沒有涉及,這有助於我們及時調整調度和資源投入。”救災期間,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副會長王行最這樣說到。

4月23日,也即雅安地震72小時後,基金會中心網與多家基金會共同發起成立“中國基金會4.20救災行動自律聯盟”。參加自律聯盟的基金會承諾將全程公佈接受、撥付和使用捐款的情況,接受捐款人和社會監督,接受政府監管,承擔一切相關的法律責任。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雅安地震72小時捐贈信息披露

地震後第七日,基金會中心網提供了一項更系統清晰的總結報告,內容細緻呈現了各大基金會捐贈的物資明細。從中可發現,第七日的物資要比最初三天的日報中呈現的物資種類和數量增加許多。之前少有提到的的嬰兒奶粉、兒童營養品、女性衛生用品得到多家基金會超過千萬元人民幣的物資支持。這次行動彰顯了信息透明度在突發事件救援中的重要性。

2013年雅安地震救援告一段落後,對救援資金的社會關注度逐漸減弱。但基金會中心網卻從這時“低調”開始持續三年的善款流向追蹤。“社會公眾對救災的關注會在一定時間段後消退,但是我們希望更進一步,持續關注善款的流向,通過此來增強行業自律的責任感。”陶澤這樣談及這個項目。根據他的說法,做善款跟蹤同樣是汲取了2008年地震救災的另一個教訓。

五年之前的汶川地震曾獲得鉅額社會捐贈。隨後鄧國勝教授公開質疑汶川地震鉅額善款的流向。而《南都觀察報》當時也曾這樣報道過:“在四川慈善總會的公示中,使用方向多為‘成都市災民生活安置’、‘應急階段賑災物資購置’,而如何安置災民,採買了什麼物資,花了多少錢,均沒有公開。”

從2014年到2016年,連續三年,基金會中心網與鄧國勝教授合作,追蹤雅安地震善款流向並每年發佈一份追蹤報告,披露善款走向。

在雅安地震3週年當天,第三份追蹤報告發布:

其中顯示全國共有357家基金會參與雅安地震緊急救援和災後重建工作,累計募集款物19.06億元人民幣。三年來累計支出款物15.89億元,佔總募集額的83%。其中,已經披露詳細用途的款物為14.31億元,佔支出總量的90%,剩餘1.58億元尚未披露詳細用途。有86%的基金會披露了善款使用流向的信息,64%的基金會披露了使用過程信息,僅有9%的基金會披露有關項目的效果信息。

鄧國勝表示:“數據顯示,從汶川到雅安,基金會行業的自律和信息披露水平均有明顯提高。基金會行業第三方信息披露平臺基金會中心網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中國青年報》記者王亦君認為:“這三年的善款追蹤也起到了一定的公共教育作用。通過連續性的數據和信息分析,告訴公眾,善款並非馬上都被用來購買物資,而是有規劃、步驟的一系列行為。”

05 透明度的影響力

經過基金會中心網數年的努力,中國基金會行業的透明度得到顯著提升,正在形成積極的社會影響力。

這種影響力首先表現於對基金會行業本身的規範作用。

2013年雅安地震期間,基金會中心網和多家基金會合作,進行實時救災信息披露和資源整合,不僅大大提高了資源使用效率和救援效率,充分保障了捐款方的知情權,而且為整個公益慈善行業做出了自我規範的表率作用。

雅安地震發生後的第三天,“中國基金會4.20救災行動自律聯盟”宣告成立。按照時任基金會中心網理事長、中國扶貧基金會執行會長何道峰的說法,雖然聯盟形式還比較初級,但卻標誌著基金會行業自律的新階段。他說:“行業自律問題是中國公益建設的首要問題。以基金會中心網為代表的第三方的行業探索,例如信息披露、中基透明指數等,能幫助大家提升自我的能力,已成為行業自律不可或缺的部分。”

其次,透明度促進基金會行業提升組織能力。

正如何道峰所言:“行業自律絕對不是唯一的目的,更主要的是通過行業自律來推動行業內組織能力的提升,這才是本質。”2017年底,基金會中心網牽頭成立了“中國環境資助者網絡(CEGA)”,創始成員包括十家最具影響力的中國環境類項目資助基金會,其宗旨是引領環境領域資助方向,打造一個有影響力的環境資助者交流平臺,促進環境領域資助者之間的合作,實現環境領域慈善資金使用的社會效益最大化。未來,這個新平臺將通過各種形式,如發表環境領域慈善公益白皮書、建立環境領域慈善項目分類標準和影響力評價指標體系等,引領環境領域的資助方向和資源合作。

第三,透明度對整個公益慈善行業產生健康影響。

2013年雅安地震發生四個月之後,基金會中心網披露了雅安地震公募基金會的籌款情況。

數據顯示,地震期間,在89家公募基金會中,有17家公募基金會的中基透明指數FTI滿分,也正是這17家基金會籌款最多,達到 10.02 億元,佔公募基金會籌款總額的76%。

對此,很多學者、專家和業界人士不斷在不同場合發聲:“捐款之前應該瀏覽中基透明指數FTI,在中基透明指數中看基金會的透明情況,然後再捐款。”中基透明指數已經開始影響社會捐贈的走向。

第四,行業透明度的提升也有益於政策倡導和改良。

通過行業數據的收集和分析,基金會中心網可以在特殊時刻精準定位能夠提供幫扶的基金會,並整合多方資源,產生槓桿效應,撬動更大的政策支持。

例如2011年,相關研究表明全國仍有2000萬兒童缺乏營養,從而影響孩子們的成長和學習。基金會中心網通過對後臺數據分析,第一時間挑選出6家做兒童幫扶和營養關注的基金會,籌集了2000萬資金。後續通過與媒體合作,擴大事件的影響力。至該年底,國務院批准了每年投入160億人民幣的膳食補助計劃,有效解決了貧困地區兒童的上學吃飯問題。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頒佈。這部法案的起草過程長達10年,是中國公益慈善行業法制化建設的里程碑。其中對於慈善公益機構信息公開做出明確的規定,要求信息公開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並要求對募款後的項目實施情況也應定期公開。這都與基金會中心網一直以來的努力方向不謀而合。

2017年9月,國家民政部與基金會中心網簽署了《慈善中國信息平臺運營協議》,標誌著政府機構對基金會中心網多年來努力及其成果的認可,基金會中心網也開始正式成為政府的信息服務供應商。

06 未來的挑戰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陶澤

過去幾年,基金會中心網主要還是“行業信息披露,公眾被動接受”的工作模式,在陶澤看來,這和當下“互聯互動”的網絡社會有些脫節。“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信息發佈形式還停留在‘黃頁’階段。”聽起開這似乎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但對於高速發展的中國公益慈善行業來說,卻並非只是如此。

正如在接受《中國慈善家》採訪時,何道峰所說,慈善公益行業現狀是“大多數社會組織跟社會公益對象之間的互動依然是居高臨下之垂直性的、而非基於平等博愛的社會平行互動,因此現有組織社會平行激發的效率不高,公益宗旨不強,資源動員不足”。

“我們需要不斷打破和改善這種不對等的局面,”陶澤認為,“從基金會中心網的角度來看,下一步就是在繼續推透明度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和更好的產品設計把更多公眾囊括進來,增進互動和交流。”

在談及互聯網給公益行業帶來的影響時,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林認為:互聯網打破了媒體的壟斷,捐款人和受助人都是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而且公眾的公益參與感在不斷增強,因此對信息反饋的要求也在提高。

“我們希望未來不僅通過技術和產品設計把公益透明的公眾參與度提升起來;更希望通過深度的數據挖掘和運用,推動公眾信息自生產,來配合多方共同執行公益行業監督工作,豐富中國公益生態,助力社會轉型和發展。”陶澤的表情很堅定,“這不會一蹴而就,但大勢所趨。”

慈善透明推動者: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本文刊於《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02;

作者:梅雙慶子,基金會中心網高級項目官員,《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刊學術主編關凱老師亦對本文做出了貢獻;

原標題:《漸漸透明:中國基金會中心網的創業與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