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上市公司投資理財風險不容忽視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短期內選擇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只要不違背相關規定就無可厚非,若疏遠主業過度投資理財,或者把理財作為長期性投資,這種投資行為並不可取,可能會把主業給荒廢了,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並非穩賺不賠。實際上,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最終卻流向了信託計劃,而近年來頻頻出現的信託計劃延期兌付、債券違約等狀況,說明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風險亦不容忽視。

宋清輝:上市公司投資理財風險不容忽視

做實業不如買理財 北京君正連續4年半扣非後淨利為負

證券日報見習記者 向炎濤

8月10日,北京君正發佈2018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營收1.02億元,同比增長33.38%;實現淨利潤1186萬元,同比增長213.68%。

北京君正稱,報告期內,公司不斷加強各應用領域的市場推廣,加強芯片與方案的研發,公司產品在物聯網和智能視頻等領域的銷售收入持續增長,使得公司總體營業收入、淨利潤較去年同期增長幅度較大。

不過,《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北京君正表面光鮮的業績背後,主營業務仍是虧損,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後淨利潤為-662.64萬元,而利潤主要來自購買理財產品收益。

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投資收益達1398萬元,購買理財產品的收益,佔利潤總額比例為100.84%。

而梳理北京君正歷年年報不難發現,自2014年以來公司扣非後淨利潤一直為負值,維持公司不被ST“帶帽”的“訣竅”之一正是來自理財產品收益。2014年至2017年,公司扣非後淨利潤分別為-1437萬元、-2229萬元、-2386萬元、-1844.44萬元。其中,2017年公司投資收益2414萬元,形成原因為購買理財產品收益,佔利潤總額353.01%;2016年投資收益2850萬元,主要為投資分紅、購買理財產品收益,佔利潤總額254.74%。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在常年扣非後淨利潤虧損的情況下,北京君正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來源還是其2011年首發募集資金。半年報顯示,2011年,北京君正募集資金總額8.2億元,目前已累計投入募集資金總額3.9億元。七年過去,募集資金總額使用仍未過半。北京君正稱,截至本報告期末,公司超募資金餘額為3.62億元,其中部分存放於募集資金專戶,部分用於購買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市公司短期內選擇理財產品具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只要不違背相關規定就無可厚非,若疏遠主業過度投資理財,或者把理財作為長期性投資,這種投資行為並不可取,可能會把主業給荒廢了,不利於企業長遠發展。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並非穩賺不賠。實際上,目前大部分上市公司購買的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最終卻流向了信託計劃,而近年來頻頻出現的信託計劃延期兌付、債券違約等狀況,說明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風險亦不容忽視。

另外,記者注意到,北京君正三大參股子公司中,上半年有兩家為虧損。其中北京君正集成電路(香港)集團有限公司虧損11.7萬元;合肥君正科技有限公司上半年虧損384.9萬元。原標題:做實業不如買理財 北京君正連續4年半扣非後淨利為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