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古八景 已成爲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道光年間的《濟寧直隸州志》,記載了濟寧八景,與現在流傳的版本有所區別。

現在版本“濟寧古八景”即:“鐵塔清梵”、“太白晚眺”、“墨華泉碧”、“鳳台夕照”、“灌冢晴煙”、“南池荷淨”、“西葦漁歌”、“獲麟晚渡”等八大景觀。

《濟寧直隸州志》,介紹的濟寧八景:

行宮春樹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行宮春樹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行宮春樹

嶧岫晴雲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嶧岫晴雲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嶧岫晴雲

南池荷淨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南池荷淨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南池荷淨

西葦漁歌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西葦漁歌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西葦漁歌

白樓晚眺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白樓晚眺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白樓晚眺

墨華泉碧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墨華泉碧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墨華泉碧

鳳台夕照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鳳台夕照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鳳台夕照

麟渡秋帆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麟渡秋帆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麟渡秋帆

現代版本“濟寧古八景”:

鐵塔清梵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鐵塔寺

指的是濟寧的鐵塔寺,崇覺寺因內有鐵塔巍然聳立,又名鐵塔寺。位於現濟寧市區鐵塔寺街路北。“鐵塔”即濟寧崇覺寺鐵塔,“清梵”指僧尼誦經的聲音。鐵塔始建於北宋崇寧年間。徐永安之妻常氏,為還夫願,獨資在寺內建鐵浮屠塔七級,當時尚未鑄項,因變故停工。明萬曆九年(1581年),在濟寧道龔勉的倡導下,增建塔身二級,頂為銅質金章,四圍垂以風鐸,至此塔成。整個鐵塔,構鑄嚴謹,渾然一體,蔚為壯觀,充分顯示出古代高超的冶煉技術和建築工藝。鐵塔寺,是任城最早的佛教釋迦禪寺,寺內建有鐵塔、聲遠樓及殿宇房舍。這一古剎,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白晚眺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太白晚眺

濟寧太白樓,最早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樓。大詩人李白於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攜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移家至任城,居住在酒樓附近,常在酒摟“日與同志荒宴”。站在太白樓上登樓晚眺,車水馬龍,整個濟寧市容,盡收眼底,於是便有了“太白晚眺”之稱。唐懿宗鹹通二年(861年),吳興人沈光過濟寧時為該樓篆書“太白酒樓”匾額,作《李翰林酒樓記》一文,“太白酒樓”自此傳於後世。宋、金、元代對該樓都進行過重建或修葺。明洪武二十四年(1591年) ,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重建太白樓,以“謫仙”寓意,依原樓樣式,移遷於南門城樓東城牆之上(即今址),並將“酒”字去掉,更名為“太白樓”。因太白樓是城中至高點,城內外美景由此一覽無餘,特別是日暮時分,晚霞與歸鳥齊飛,景色尤為壯觀,故名“太白晚眺”。

墨華泉碧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聖泉

指濟寧浣筆泉及園林景觀。《濟寧直隸州志》記載:“浣筆泉”原名“墨華亭”,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主事胡瓚重修,浚泉池,砌石欄,建方亭,植柳竹,泉上榜書“墨華”,自此方有“墨華亭”或“墨華泉”之稱。同時,還於泉北築堂三楹,以祀李白、賀知章二賢。故而明代文人潘承念在《墨華泉碧》一詩中曰:“何如一勺墨泉水,天寶年來流到今”。明末清初曾多次重修,到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州席恆軒捐資修葺,在堂房旁邊增建配廳、中築門,並開鑿了方、圓二池,皆曰“浣筆”,“墨華亭”遂更名為“浣筆泉”。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墨華

鳳台夕照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鳳凰臺

鳳凰臺位於任城區南張鎮鳳凰臺村。據傳,系北宋初年開挖趙王河時積土而成。初稱“風花臺”。臺上遍植樹木,歷年經久,茂密繁盛。南宋時,有一道士在此建寺居住,常見羽毛絢麗的珍禽棲止樹上,疑似鳳凰。“鳳凰臺”之名由此衍生。明代,臺上增建觀音堂;堂上塑觀音像,並精雕檀木鳳凰一隻,置於殿內。清代,高臺外形設計成鳳體。每當夕陽西下,萬道霞光射入林中,色彩斑斕,煞是美麗,故曰“鳳台夕照”。後因年久失修,只留下鳳凰臺遺址。進入新世紀,在鳳凰臺遺址上恢復建築,“鳳台夕照”美景得以再現。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鳳凰臺

灌冢晴煙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灌冢晴煙

“灌冢”指漢代大將軍灌嬰之墓,位於濟寧市城東西灌村北。目前,灌嬰墓地雖夷為平地,享殿毀於早年,碑石遭到破壞,樹木被砍伐一光,但地表以下墓地尚完好無缺,乃有十分重要的保護價值。所以,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灌冢晴煙”是說在陽春三月,天氣晴朗,微風拂過,灌嬰墓地上空常會有白色煙霧繚繞,形成一道奇異景觀。實為地氣上升的一種自然現象。

南池荷淨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南池荷淨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古南池

“南池”即指濟寧“王母閣”,原名“古南池”。始建於唐代開元、天寶年(713—756年),面積400餘畝。據《濟寧直隸州志》記載:“王母閣在南關外,周圍皆水,一阜屹然中立……,取西望瑤池,東降王母之意,遂以名閣。”《濟寧縣誌》記載:“古南池在城南三里許小南門外,小南門即故城也。地週二三里許,內有王母閣,閣西南水中有晚涼亭,夏日荷花盛開時,清香襲人,而白蓮尤勝,每有遊人宴宴於是。”“南池荷淨”即來源於此。歷代詩人、名流多會於此,吟詩題賦。唐代大詩人杜甫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同任城許主簿遊南池留有著名詩篇。清康熙、乾隆南巡,駐蹕濟寧,也曾到南池遊覽。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西葦漁歌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西葦漁歌

指舊時濟寧城西馬場湖的自然景觀。《濟寧直隸州續志》記載:馬場湖在州西10裡,周約44裡,水域540頃。當時,人們在這廣闊水鄉,植葦栽蒲,養魚餵鴨。微風吹來,湖水蕩起陣陣漣漪,蘆葦搖擺起柔軟的身軀,好像在輕歌曼舞;夕陽西下時,煙波浩渺,漁歌陣陣,構成人間美景,故有濟寧“西湖”之美稱。明代崇禎年間,安居出了個徐標,做了兵部尚書,回家祭祖,暢遊馬場湖,興致大發,寫下了《安居西湖記》,充分描述了馬場湖“西葦漁歌”的風光景緻。

1959年開挖京杭運河(濟寧至梁山段),原來的馬場湖已退水還耕,現在變成了千畝良田,呈現出麥田千頃黃金浪,沃野百里稻花香。不過,在這湖心地帶,一些有心人又挖建了一個個養魚池,蓋起一棟棟魚館,成為濟寧市郊區一個別致的餐飲小區。乘車濟寧西外環路,有水泥小道,直通那裡的魚館,魚味鮮美,你去一餐,別有風味。

獲麟晚渡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獲麟晚渡

位於任城區長溝鎮。相傳,孔子任中都(現汶上縣)宰時,到今長溝附近狩獵,捕獲麒麟一對。因此,該地得名“獲麟街”(現名“回林街”,取其諧音)。元、明、清時,此地為古運河重要渡口。到了傍晚,南來北往的船隻在此相匯,河面桅杆林立,槳聲燈影,相映成趣;岸上商賈雲集,生意興隆,一派繁華景象。時稱“獲麟晚渡”。

濟寧古八景 已成為文字記憶,現在的景象與當時相差甚遠

遺址

時光荏苒,“獲麟晚渡”雖然不存在了,但其當年的盛景和美麗的傳說,仍一代代流傳至今。相信在老濟寧的記憶裡這段難忘的篇章依然會讓人回味無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