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愛笑的俄羅斯人到中國式「面癱臉」,笑文化了解一下?

一說到笑,你立刻想到的也許是這樣: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傻到不行

但其實,也可以是這樣: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皮笑肉不笑

其實笑分為很多種,比如:冷笑,苦笑,嘲笑,取笑,奸笑,而且有時表情具有很強的欺騙性。漢語成語中不就有“笑裡藏刀”一詞,看似一個微笑,其實暗藏殺機。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不同民族對笑這一簡單的面部表情也有著特定的看法。有的民族很愛笑,比如美國人,有的就喜歡一臉嚴肅,比如俄羅斯人。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2006年,莫斯科國立大學跨文化研究領域的一位教授曾經面向來自俄羅斯,美國,德國和英國的130名大學生髮放調查問卷。其中的第一個問題是這樣的:

您在公共場所與陌生人進行目光接觸:在公共汽車站,電梯附近,運輸中。你會:

A)微笑然後把目光移開

B)遠遠望去

C)凝視他的眼睛,然後移開視線。

結果,分別有百分之九十的美國人,德國人和英國人選了A,而俄羅斯人卻只有15%。

其實,微笑不僅是某個人的內部狀態,也是文化歷史的反映。那麼俄羅斯和美國關於“微笑”這一文化到底有何不同不處?中國人在面部表情方面又表現出怎樣的特徵?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俄羅斯人:隨時隨地微笑看起來很蠢

索菲亞(化名)是一位41歲的俄羅斯女性,過去十年一直生活在美國。她發現美國人總是看起來興致勃勃:無論是她的鄰居,還是餐廳的服務員,超市的收銀員,臉上總是掛著一副不知疲倦的微笑表情,而且見面就向人詢問“你好嗎”。在她看來,真是想想就心累。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她說,在俄羅斯文化中,關於禮貌的行為有著不同的標準。

俄羅斯沃羅涅日國立大學認知語言學專家約瑟夫教授用科學術語向我們解釋了在這一交際行為上俄羅斯人與其他民族的主要差別。他的研究稱為“俄羅斯人交際中的微笑”。以下是就是約瑟夫教授總結出的規律:

◎出於禮貌而不苟言笑

◎在一起照看小孩或者寵物時不喜歡微笑

◎只對自己親自指定的人微笑

◎在心情好的時候微笑

◎在處理嚴肅的事情時不習慣微笑

◎每一個微笑都要有緣由

◎對生活滿意嗎?那時候再笑

約瑟夫教授認為,實際上對俄羅斯人來說唯一合適的微笑原因就是就當前物質福利的滿意。經常聽到俄羅斯人說:“有什麼值得笑的?錢還沒付呢,還有一堆事情呢!”俄羅斯人注重的是為何微笑,而不是對誰微笑,他們不認為微笑是一種交際方式。通常認為笑容是生活甜蜜的標誌。如果不是因為生活好,那麼無理由的笑就是傻瓜的標誌。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美國人是天生笑肌肉發達嗎?

Christina Kotchemidova是美國斯普林希爾學院的教授,主要研究性別和跨文化交流。她認為,現代美國人的笑文化是在18世紀的一次巨大情感轉變中崛起的。

在這種轉變之前,美國的情感景觀主要是圍繞著悲傷和憂鬱等負面情緒,因為它被視為是慈悲和高貴的象徵。受到歐洲基督教前期和早期改革的影響,無論是在美國人還是歐洲人看來,俗世的苦難對來世都是崇高而必要的。這個時期的文學,視覺藝術和戲劇也都以悲劇題材為主,在公共場合哭泣在歐洲司空見慣。比如據說,狄德羅和伏爾泰就很愛哭。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伏爾泰雕塑,看起來真的有點像是在哭?

後來,啟蒙時代將文化推向了另一個方向。當思想家和藝術家開始接受理性時,他們也開始相信在我們的塵世和來世中,幸福是被允許的。悲傷的文化開始被快樂所取代,而這反過來又影響了階級結構的變化。新興的中產階級將管理情緒的能力視為其身份的關鍵。事業失敗與情緒控制被人們聯繫到一起,而積極的情緒則可以引領事業的繁榮。最終,積極的情緒就成為了取得就業的先決條件。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笑的退化與面癱中國:中國人的六種表情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富得像個人樣》

《新週刊》雜誌社主編

灕江出版社

在《富得像個人樣》這本書中,一篇文章題為“笑的退化與面癱中國:中國人的六種表情”,主要講中國人六種典型表情背後所隱藏著的焦慮,急躁,和安全感缺失。一起來閱讀一下吧:

/ 笑的退化與面癱中國:中國人的六種表情 /

中國人從來就不是表情豐富的族群,看清末民初的老照片就知道什麼叫表情木訥。有人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平坦的面部不適宜做出豐富的表情,另一方面是含蓄內斂的文化性格使然:也有人認為,中國人表情雖不豐富,但內心卻豐富細膩。更何況,表情多了還長皺紋呢:

京滬穗現在流行“刷臉卡”考勤,更加逼著人每天帶著一個表情去上班。即便年深日久,你表情上的細微變化留下了表情紋,在當代社會也可以被消滅,使用玻尿酸、肉毒桿菌素、電波拉皮、抗老化治療,高價送你一張表情僵硬、無懈可擊的整容臉,慢走不謝。

中國人養成了這六種典型表情,造成了笑容的退化。

第一,職業化表情。標準化的中產生活需要這樣的表情——露出八顆牙齒的微笑,以證明自己得到了標準化的服務。這種表情是批量訓練出來的,配合著反覆重複的“歡迎光臨”和“請隨便挑選”。在南京亞青會禮儀培訓基地,頒獎禮儀小姐不僅要練習站姿、行進、轉身、托盤,還要咬筷子練習標準笑容。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小米董事長雷軍曾對《全球商業經典》執行出品人王湧說:“我也去過海底撈,只有一個小地方打動我,服務員是真的在笑,是真笑不是假笑!這個社會全是假笑,尤其是以空姐為首的假笑。”

一位空姐辯解道,當年人行訓練的時候,人人都會笑,成績最差的才需要咬筷子。可是為什麼做著做著,竟然人人都像咬著筷子一樣假笑呢?

假笑非但不輕鬆,還對健康有害;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的一項針對4000名售貨員和空乘人員的研究表明,偽裝對他人親切友好會導致沮喪的情緒.壓力倍增,使免疫系統受損。如果壓力長期得不到釋放,會大大提高患高血壓或心血管病的概率。

第二,符號化表情。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已達5.9l億。在生活中面癱的人們,在網絡上卻活潑潑各種表情。生活中嚴肅的人,也會在網絡中“親親”“抱抱”“挖鼻屎”。“中老年QQ表情大賞”勾勒出了老一輩的網絡表情,他們偏愛大宇、gif動態效果和陳年金句,撒嬌賣萌一點就通。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對網絡表情的需求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國內最受歡迎的原創表情兔斯基已經被美國時代華納收購,新出的微信5.0也在試水錶情包收費。App中有可以自制表情的軟件Sticker Me,風靡日本的免費通話軟件Line的自帶表情每套約12元人民幣,2013年第一季度,Line賣表情的收益是1700萬美元。

第三,程式化表情。每逢拍照就說茄子、Cheese,是為營造出齊齊笑開懷的輕鬆氣氛,這樣的笑容,眼輪匝肌不會動,看起來不自然。但是總好過表情凝重,要有大事發生似的。

拍美人照的正確方式是:45度角、柔光濾鏡、大美瞳、嘟嘟嘴,手比成剪刀或拳頭放在腮邊。人人都這樣,不這樣的就不美。俯拍的看膩了,還有仰拍大長腿加朱唇微啟眯眯眼的。成功男士一律雙手抱臂,一臉一切盡在掌握中的神氣勁兒,彷彿征服了世界,其實每天都為飯碗發愁。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網絡圖片

這樣的表情的意思是,我很美很成功。宣稱是波霸,就可征服世界。一旦受邀做出很美很成功的表情,你基本上就可以自認很美很成功了。

第四,品牌化表情。1982年9月19日,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Scott E. Fahlman在BBS上首次使用了笑臉符號:-),從此:-)成子最受歡迎的表情符號。如今31年過去,:-)仍然流行。與它類似的還有50歲高齡的黃色快樂笑臉,成為全世界表達善意的通行語言。

商業品牌也將表情符號融人品牌logo,久而久之,麥當勞和肯德基被認為是最具幸福感的地方,這是商業傳播的力量。而在娛樂工業逗人發笑的支脈巾.小品、相聲都有自己的明星和標誌性表情,趙本山鞋拔子臉上的狡黠,郭德綱大胖臉上的憨笑,光是想起來就令人發笑。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第五,功能化表情。有一種笑不是因為開心,而是為了強身健體。廣州有“笑助會”,天津有“大笑俱樂部”,這類組織全國都有,算是全民健身的心理分舵。參加的人唱《大笑歌》,跳“大笑操”,越是心情沮喪笑得越大聲,“笑助會”發起人笑星晴天說:“一日笑40次,每次笑5秒以上,延長兩天壽命。”

1998年,印度醫生卡特利亞發起“世界愛笑日”,就在母親節前一個星期。他的倡議在全球都有響應者,據說全世界目前已有5000多家“笑一笑俱樂部”。只是在心情特別沮喪的時候還要強顏歡笑,那場面想想就特悲傷。

第六,娛樂化表情:從電視裡看中國,這是一個何等歌舞昇平的時代,二十四個佳麗和顏悅色咯咯嬌笑,四位導師被天籟驚豔得滿臉抽搐,回頭的浪子懺悔落淚,受助的少女感激涕零:

在娛樂的世界裡,你所看見的都是節目效果:哭是為了引你哭,笑呈為了逗你笑,說吧,你想看什麼:小s曾說:“以我對哈林的認識,很難想象他在《中國好聲音》能這麼激情。”各種娛樂節目拼命營銷“最強表情”感染觀眾,電視劇也撒嬌賣萌,推出角色中的“表情帝”“表情後”,只有電影是個例外,重要角色必須特別面癱,不然顯不出內涵和演技。

關於左右情緒和表情的訣竅,黑色幽默作家馮內古特在《沒有國家的人》中寫道:“我編了謊話,他們都很高興,於是,我把這個悲慘的世界就變成了一座樂園。”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人臉上有43塊表情肌,可以產生7000種不同的表情變化,在我們身邊,那幾張臉卻多了起來:慾望臉、焦慮臉、諂媚臉、錐子臉,還有一種無奈的表情叫“面癱”。

其實,在中國人職業化、符號化、程式化、品牌化、功能化、娛樂化的表情背後,是社會不良情緒:焦慮、急躁、缺乏安全感。這是大環境的壓力使然,也是每個人的小心靈不得自由的結果。

但隨著社會不斷髮展,中國人臉上的苦瓜臉總會消散,當心裡真正開心起來的時候,笑容自然也會更加真實快樂,不是嗎?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 / END / —

近期好文閱讀

从不爱笑的俄罗斯人到中国式“面瘫脸”,笑文化了解一下?

■ 鳳 凰 網 文 化 ■

時 代 文 化 觀 察 者

主編:徐鵬遠(QQ:14878055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