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意來去不打卡,員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是「別人家的公司」

上下班打卡?不存在,員工可以輕輕地來,正如他們輕輕地走,不帶走一片雲彩。

在一個不喜歡的崗位,幹著不喜歡的活?沒關係,在這裡不需要硬著頭皮做自己厭惡的事,你可以喜歡幹啥就幹啥。

這是正經企業?是,只不過是“別人家的公司”,又和你無關(為什麼會說“又”?)感動歸感動,趕緊幹活,然後打卡回家,說你呢。

又一個“烏托邦”?

這是日本大阪一家海鮮工廠,據說5年前該廠效率低下,經營難以為繼,需要裁員求生。但他們並沒有讓任何員工離開,反而痛定思痛,改進管理模式即:允許所有員工隨意來去,可以請假一天,甚至都不用打電話,他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在離開前把工作了多長時間寫在白板上,讓管理層知道即可。另外,他們還允許員工挑選做他們喜歡做的事,不用在一個不喜歡的位子上口吐白沫,死撐。

這麼勇敢的想法,確定老闆當初不是要破罐破摔?這是管理藝術,還是行為藝術?

然而(凡事就怕“然而”),他們竟然成了,號稱不光提高了勞動效率,生產管理成本也下降了30%。他們對員工寄予信心,最終沒讓他們傷心;對員工的厚望,結果也沒讓他們失望。聽上去,他們一起成就了一個“烏托邦”。可能管理專家們會觀察、嘀咕 “看你們紅旗能打多久”,但很多上班族們已被圈粉,希望他們是真實的存在,並能長久的存在,有了這個“樣板示範”,說不定哪天自家的公司,也會變成“別人家的公司”。

隨意來去不打卡,員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是“別人家的公司”

海底撈的“陪嫁”,和胖東來的“放假”

“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對員工好的企業有不少,國內“海底撈”、“胖東來”都是業界傳說。

海底撈有個“陪嫁”的說法:

任期超過一年以上的店長離職,給8萬塊的“陪嫁品”;小區經理(大約管5家分店左右)走,給20萬;大區經理走,送一家火鍋店,大約800萬。

隨意來去不打卡,員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是“別人家的公司”

胖東來有個強制放假休息的規定:

下班6點必須離開企業,誰要是出現,抓住一次罰款5000,在此期間必須關閉手機,接通一次,罰款200。

每週必須跟父母吃一次飯,每月必須帶著家人出去旅遊一次,每年強制休假20天。

隨意來去不打卡,員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是“別人家的公司”

海底撈和胖東來對員工的“好”,與其說是管理制度上的變革,不如說是對員工更多的人性關懷。大阪海鮮廠,似乎更純粹些,單純以管理制度、工作方式的變革,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和自主性,沒有溫情、煽情,挺符合日本人的民族特性。

“職務”逐漸消失,“任務”越來越多

最近一篇文章,頗為認同,文章認為以後企業基本架構會有很大變革,內部繁冗的組織部門、人事崗位會一再精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外腦”和“外包”。以IT行業為例,根據美國市調機構Statista的報告,2013年,全球IT外包市場總額為2880億美元,相當於1.8萬億人民幣。預期每年以5.84%的幅度成長,在2019年將達到4000億美元,這個數字近乎於整個阿里集團的市值。另外,人力成本的不斷提高、工作量不能持續飽和造成的資源浪費和閒置,等等因素,也極有可能讓這一趨勢慢慢成為必然。

隨著“職務”的消失,釋放出來的工作量,會逐步以“任務”的形式匹配給合適的“外腦”。這個外腦,可能是個人,也可能是外部機構,這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些工作,通過任務的形式,快速、高效、低成本的得以完成工作越來越趨於模塊化,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單獨提煉出來,作為獨立的項目,匹配外部資源加以解決。任務的“接受者”的時間和能力,也逐步模塊化,是可以分割、分離的。在時間可以有效統籌的前提下,如果你有多重能力,完全可以接受同一個、甚至不同領域的多個“任務”。並隨著“任務”的完成,實現收入變現。

隨意來去不打卡,員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是“別人家的公司”

和大阪海鮮廠的管理風格是不是有些類似,海鮮廠的管理制度,實際上也是“工作任務”“員工時間”、“員工能力三者模塊化後,匹配重組。只不過海鮮廠還是侷限在“內部員工”層面,沒有涉及到“外腦”、“外包”。這跟海鮮廠需要現場操作、即時配合等流水線性質的自身屬性有關。但這種變革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

另一種“很酷”的聲音

某大公司開發的一款辦公軟件,集上下班打卡、工作彙報,召開會議,位置上傳等功能為一體。一句話,這個軟件可以將員工8小時內(甚至8小時外)的一切行為,以文字、圖片、位置等方式上傳彙報給管理者,讓各級“領導”知道你的一舉一動,並用各種證據(圖片、名片、請假證明、位置共享上傳)確保真實性。拋開所謂的提高效率不說,這不是傳統的“防人之心不可無”的管理思路,軟件化、系統化嗎?廣告做的很時尚,很牛氣。 將天下公司分為兩類,一種是用這個軟件的,叫“酷公司”;不用這個軟件的叫“其他公司”,營造出來的自豪感,優越感爆棚,不知道使用這個軟件的某些公司的員工是不是也同樣這麼認為。

不知道什麼是“酷公司”,但能確定這個聲音是比較主流的聲音,是和大阪海鮮廠恰恰相反的另一種聲音。某種程度上,主流不一定代表正確,要知道中國目前主流的民營企業平均壽命不過3年左右。

隨意來去不打卡,員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是“別人家的公司”

企業可以有一萬種死法,求生必須順應趨勢

公司如何成功,很難有讓大家奉之為圭臬的金科玉律,公司如何死亡,卻流傳很多版本,比如:

愛講排場裝大款的,動不動金碧輝煌的寫字樓、豪華頂配的辦公設備,在碩大的辦公室裡接待一波波的銀行人員,低聲下氣求貸款。

愛搞小資情調的,每天下午3點以後下午茶,員工們喝著咖啡,配著小點心,曬著朋友圈,頗有儀式感,充滿員工關懷的溫暖,哪怕剛把討債的人糊弄走,下午茶也要搞下去。

大規模招人的,弄個計劃書,融了點資,開始大規模招人,豪氣沖天,準備大幹一場。一邊在會議室一輪輪的面試應聘者,一邊在辦公室的白板上畫著複雜的組織架構圖,彷彿美好的未來就在明天。

這些是常常被詬病的“企業死亡症”。企業消亡之路又何止萬條,求生的不二法門卻無外乎“順應趨勢”。什麼代表趨勢,誰順應了趨勢,大阪海鮮廠、海底撈、胖東來、還是使用上面某軟件的企業們?一時難有定論,事實上,也根本不存在哪一種模式可以一勞永逸,包打天下,只是哪個更趨近,哪個沒有背離。這都很正常,

這個大變革的時代才剛剛開始,一切在顛覆,未來很有趣,看官們拭目以待。

隨意來去不打卡,員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又是“別人家的公司”

-----------Book不說原創,感謝關注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