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班頂風超綱卻是剛需!教育部整治培訓機構在打誰的臉?

處於強勢地位的公立教育重點校,越來越對優質生源形成壟斷,在教育精英化道路上越走越遠。精英選拔的標準必然“超綱”,教育部對此似乎無能為力,但礙於教育大眾化的公平原則,只得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刀,結果卻適得其反……

1

暑期班頂風超綱卻是剛需!教育部整治培訓機構在打誰的臉?

《澎湃新聞》2018年8月19日報道(引自《經濟日報》)暑期班的“盛況”,感覺教育部有關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似乎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

超綱內容被明令禁止,卻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普遍“歡迎”,培訓機構“頂風作案”似乎也是解決供需矛盾、滿足市場需求。

《澎湃新聞》還引用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發佈的《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2017)——基礎教育》中的數據:

我國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培訓(參加學科補習或興趣擴展類培訓)總體參與率為48.3%,全國校外培訓行業總體規模達到4900多億元。

換句話說,參加校外培訓班、接受超綱內容訓練,已經成為中小學生的剛需。

這個看似“市場化”的供應鏈(或者說價值鏈)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2

暑期班頂風超綱卻是剛需!教育部整治培訓機構在打誰的臉?

中國以公立教育為主導,體制建立的初衷強調教育公平,目標是最大限度的普及,滿足大多數人的需求,也就是常說的大眾化。

中國教育改革雖然向私立(民營)教育和國際教育有所傾斜,但鑑於後兩者的貴族化、精英化特質,教育主管部門始終有所顧忌,於是始終將其置於輔助地位。

然而,即便如此,看似壁壘森嚴的公立教育,其內部的分化並不以教育部的意志為轉移。

無論是早期教育的幼兒園,基礎教育的中小學、高中,還是高等教育的大學,資源配置越來越向少數“重點”教育機構流動。

這些處於強勢地位的公立教育重點機構,越來越對優質生源形成壟斷,也就是掌握了生源選拔、升學機制的話語權。

3

暑期班頂風超綱卻是剛需!教育部整治培訓機構在打誰的臉?

值得玩味的是,升學率、優秀率是考核公立教育“重點校”的硬指標,這個追求“卓越”的激勵機制在實踐中不斷拉大教育機構之間的差距,造成更為嚴重的兩極分化。

顯然,這種分化有悖於教育大眾化的公平原則。

而當前教育部能做的只有從表面上限制重點高校的自主招生、以“電腦排位”沖淡重點中學的“點招”、用“就近入學”壓制重點小學的招生野心。

為了彌合分化造成的差距,教育主管部門甚至不惜“拉郎配”,強制要求“重點校”吞併弱校,試圖達到聯合重組、資源平衡的目的。

4

暑期班頂風超綱卻是剛需!教育部整治培訓機構在打誰的臉?

時至今日,教育部的“去重點化”還未能改變業已形成的教育精英化流動規則。

精英選拔的標準必然“超綱”,而校外培訓機構迎合超前教學的市場要求也是供求關係的必然結果。

更令人唏噓的是,學科競賽等選拔精英的非應試手段,也被培訓機構納入可培訓範圍。他們以賽事協辦方的身份,既出題、又培訓,兩頭掙錢。

5

暑期班頂風超綱卻是剛需!教育部整治培訓機構在打誰的臉?

​教育部對公立教育內部的兩極分化有些無能為力,但礙於“大眾化”的承諾,又必須作出教育公平的姿態,於是把矛頭指向校外培訓機構。

而公立教育內部精英化的教育供應鏈已經形成,培訓機構已經成為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打擊部分暑期班、輔導班,反而造成一定時期內供應鏈渠道減少、資源稀缺,以致於增加學生、家長的成本和負擔,彷彿在為培訓機構做“飢餓營銷”。

暑期班頂風超綱卻是剛需!教育部整治培訓機構在打誰的臉?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一點號“2017年度耕耘獎”、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