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課堂爲什麼對這場中日交鋒幾乎未提?老師說:怕你驕傲!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一共有五次交鋒,目前戰績三勝兩負,本篇baw給大家帶來的是第一場中日糾紛。

大家好,我是Baw,一個專注邊緣文化與恐怖小說創作的寫手。一定要訂閱我,我們一起思考,換個角度看我們知道的世界。

這個世界太紛繁複雜,之所以從邊緣底層文化的角度去了解,是因為邊緣所以真實。baw從來不相信任何結論,我們只看最真實發生的事件,思考之後故事自然明瞭。

之前的內容,《第五人格》每個人物背後的故事,看《西遊記》裡面的未解之謎,還有咱們周邊國家(越南)和咱們的愛恨糾葛

如果大家有喜歡之前的故事,可以關注翻看往期。

中學歷史課堂為什麼對這場中日交鋒幾乎未提?老師說:怕你驕傲!

中日曆史上第一次交鋒“白江口之戰”

把我給大家先敘述下大致經過。隋唐時期的朝鮮半島大概分三個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見下圖。

中學歷史課堂為什麼對這場中日交鋒幾乎未提?老師說:怕你驕傲!

新羅時代,朝鮮半島趁著南北朝中原內亂,幾個國家漸漸獨立而且成了氣候,朝鮮史稱“三國時代”,隋煬帝徵高句麗未果,唐朝走向正軌後,內部剛剛穩定,就接到了新羅的求援。

我們作為宗主國,必須得為屬國提供保護,唐太宗親自領兵,和新羅夾擊百濟,高句麗,戰鬥到是挺順的,但是,遼東的冬天給了唐軍一擊魔法傷害,唐太宗被迫班師回朝。當然,這場戰鬥雙方戰損肯定是天壤之別,強唐的戰爭機器在世界都是霸主,沒吃什麼虧,就是天氣太冷把戰馬凍死了不少。

第二次,本來打算派長孫無忌領兵再次遠征遼東,尷尬的是,唐太宗病死,此時暫且作罷。

中學歷史課堂為什麼對這場中日交鋒幾乎未提?老師說:怕你驕傲!

655年,新羅使臣告狀,說是百濟,高句麗,靺鞨(此時滿州人),又欺負他們新羅了,這次來伐遼的是唐朝名將蘇定方,作為指揮將領,蘇定方並沒有長驅支援,而是選擇了圍魏救趙直接攻打百濟,然後百濟撲街。

郎將劉仁願自願守百濟,但是前任百濟王的死灰復燃,反叛唐軍,把劉仁願圍在百濟城。刺史劉仁軌統帥王文度軍舊部聯合新羅,救劉仁願,百濟撲街。

661年,大將蘇定方再徵高句麗,雖一路大勝,但是苦於遼東嚴寒,唐軍班師,劉仁軌覺得這群棒子其心不死,自願守百濟城。

果不其然,百濟內部矛盾又一次爆發,這一次百濟叛部聯合高句麗和倭國。劉仁軌帶著唐軍和降附的百濟王子軍,水路並進直驅白江口,直搗固周堅城。663年,劉仁軌水軍在白江口與倭國水軍狹路相逢,對峙。

後來忍不住了,雙方動武開了一仗,這一仗簡直就是碾壓,倭國死傷無數,唐軍大勝。

中學歷史課堂為什麼對這場中日交鋒幾乎未提?老師說:怕你驕傲!

事件發生時間表

高句麗內變,臣下勸太宗討伐其弒主之罪,“因喪伐人,朕不取也”。太宗挺厚道,下詔拜高藏為遼東郡王。不久,高句麗、百濟二國聯合,大舉進攻新羅,新羅向唐朝乞援。

648年(貞觀二十二年),太宗本準備集三十萬大軍,以長孫無忌為大總管,一舉擊滅高句麗。不料,因太宗病逝而作罷。

655年(高宗永徽六年),新羅國向唐廷告狀,說高句麗、百濟、靺鞨連兵,攻取新羅三十多城。唐廷下詔勸和,不聽。作為帝國仲裁者,唐廷於660年(顯慶五年),詔派左衛大將軍蘇定方等人率兵攻討。

滅百濟後,唐朝大軍振旅而還,留下郎將劉仁願率數千唐兵留守百濟城,並派左衛郎將王文度為熊津都督。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詔以劉仁軌代之。

唐廷下詔,任劉仁軌檢校帶方刺史,統王文度舊部與新羅軍合勢救援劉仁願。

661年(高宗龍朔元年),唐將蘇定方又攻打高句麗,遇大雪酷寒,唐軍不得不班師。

663年(高宗龍朔三年)八月,劉仁軌水軍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國水軍四百餘艘也綿延駛至。

中學歷史課堂為什麼對這場中日交鋒幾乎未提?老師說:怕你驕傲!

白江口之戰戰鬥結果

唐軍四戰皆捷,水陸連勝。雖然唐軍軍船在數量上佔絕對劣勢,隋唐時期中國的造船技術還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堅,設計精良,日本的兵船與之相較,自然簡陋寒酸。

當時,倭奴還未從中國偷師學藝,技術方面落後得很,兵將甲冑質量又不好,唐軍箭雨之下,倭兵倭將往往被射得透心涼。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劉仁軌自然通曉“火燒赤壁”之事,倭奴當時還不像唐以後那樣精通中華典故、兵書,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樣擠在一起,被唐軍連發火箭,順風投火,一時間“煙焰漲天,海水皆赤”。燒死嗆死外加棄船跳水淹死,一萬多倭奴軍全都沉到白江口水底。

海上大敗,百濟、倭奴陸軍也抗不住唐、新聯軍的進攻,被殺得人仰馬翻。扶余豐脫身而逃,“百濟王”人間蒸發。周留城內拒守的百濟王室扶余忠勝、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勢已去,率城內守軍、士女以及未被殺掉的倭奴兵將,只能跪地投降,當時未有剖腹殉國一說,倭國軍隊跪於泥沼中,聽候唐軍發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