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斯羅普YF-17 奇蹟般復活的落選者,雄風猶在


美國諾斯羅普公司YF-17參加美國空軍輕型戰鬥機計劃競標,與通用動力設計的YF-16競爭。失敗之後,YF-17成為美國海軍F/A-18戰鬥機的設計原型,是少見的落選者復活的例子。YF-17由於翼前緣延伸面的曲線與大小的關係,使得其獲得“眼鏡蛇”的外號。

第一架YF-17於1974年4月4日出廠,6月9日進行第一次試飛。6月11日,YF-17創下美國第一種平飛時不需要後燃器就可以超音速飛行的戰鬥機紀錄。第二架原型機於8月21日首次試飛。

這兩架飛機一共進行288次的飛行測試,累積345.5飛行小時,其中13小時為超音速飛行時數。測試過程中曾經在50節空速下達到63度攻角,於40度攻角下達到36度測滑角。並且曾經在7小時內飛行7次,平均每兩次飛行之間的整備時間為15分鐘。

經過半年多的試飛與比較之後,1975年1月美國空軍正式宣佈由YF-16獲勝,成為空軍和歐洲四國準備取代F-104的機種。此時YF-17的歷史看起來是到此為止。

自從海軍取消F-111B而改為F-14之後,研發與生產遭遇相當多困難,延誤和成本超支,國會議員要求國防部尋求其他的方案,海軍首先提出簡化版的F-14,但遭到拒絕。

艦載機許多設計與陸上操作的飛機不同,因此海軍要求參加輕型戰鬥機競標的兩家公司必須和有相關經驗的公司合作,諾斯羅普選擇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通用動力則是挑上LTV公司。儘管外型相似,YF-17自這個階段開始逐漸轉變成為後來的F/A-18。

1975年5月海軍決定生產F/A-18,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為海軍版的主承包商,諾斯羅普公司是副承包商。諾斯羅普“眼鏡蛇”最終變成麥道“大黃蜂”與“雄貓”共同擔任冷戰結束前美國海軍最新的艦載機,大幅改進的“超級大黃蜂”進而取代“雄貓”成為2006年以後唯一的海軍戰鬥與攻擊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