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廉政網評論」化風成俗要堅持破立結合

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荀子云“習俗移志”,蘇軾言“國之長短在風俗”,朱元璋說“致治在於善俗”。風俗被賦予政治含義,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帝王恪守的治國理政信條,近代以來社會鼎革之際風俗移易更是實現革命理想的重要方式。時至今日,辨風正俗仍然是為政之要。

風俗是一種集體意識、人文心理、生活範式。風是風氣,流行的、趨勢的,有時效性、週期性的特點。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壘層”(顧頡剛語)的方式,傳承下來,積澱成俗,這時候固化了,穩定了,有了慣性。於是,百里不同俗,比如運輸工具的“南船北馬”,飲食上“南甜北鹹東辣西酸”,居落方面北地是高牆庭院、南方有天井照壁。 俗者,習也,習慣成自然,風一旦演變成俗,再去改變,週期更長、成本更大,所以先期化風成俗尤為重要。

當然,良風美俗不斷綿延,群眾安居樂業,社會和諧向善,這是我們希望的。實際上,“禮儀之邦”的禮,就是俗的程式化形態,是俗的理性概括,源於俗。任何事物總是有利有弊,其中還有好多惡俗、流俗、陋俗,還有的因時代更迭、社會變遷,早已與時代脫節,加之風俗還有變異性,時下一些商家推波助瀾,人為炒作,更加變了味、走了樣,甚至迷信化、功利化,一點點蔓延,擴散開去,融入生活,滲透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繼而,會反射到黨風、政風。

顧炎武說,天下無不可變之風俗。在轉型期,在新時代,舊有的惡風也好,陋俗也罷,必須通通剎住,不讓反彈,不讓回潮,唯如此,才能為公序良知的建立、良好生活規範、社會風尚的形成騰出空間,破立結合,以破促立。

上行謂之風,下習謂之俗。據《晏子春秋集釋》,齊靈公喜歡女子穿男人服裝,一時間社會上男女不分、笑話百出。風吹草偃,“從行不從言”,上行之,下效之,而且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有不好,下必效焉”,“雖賢者不能自拔於風尚之外”,難怪乎“吳王好劍客,百姓多瘡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只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領導幹部在廣大人民群眾中具有表率作用,不少群眾都將領導幹部的婚喪嫁娶、生兒育女、養老送終等規格作為自己的風向標,比照而行,這也正是常言說的“問題在下面,根子在上面”。黨風連政風、帶民風,所以中央“八項規定”首先從中央政治局做起。剎“四風”,必須首先聚焦“關鍵少數”,抓領導班子,破除老習慣、舊思維,糾正“油膩”風,這才是抓住了“七寸”。

《晁錯論》中警示:“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 表面上風平浪靜,實際上卻深藏隱患,這是最危險的。婚喪嫁娶看上去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儀式,逢年過節好像只是歲月長河中的一個小節點,但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晉文公從穿衣吃飯這些小節抓起,改變了舉國上下講排場、擺闊氣的壞習氣。今年以來,慶陽、金昌兩市舉行大型集體婚禮,向高價彩禮說不,舉辦“自助餐”式婚宴,產生了積極的社會反響。當前正值高考錄取時期,“升學宴”“謝師宴”容易抬頭,也是需要盯緊的。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推進,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突破,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無“微”不至,日積月累,久久為功,就能入腦入心,養成習慣,化風成俗。

凡事有破也要有立。目前,反“四風”制度性的規範已經健全,籬笆也紮緊了。“四風”問題在目前階段得到很好遏制,但一些地方老問題出現新表現,躲進“青紗帳”,穿起“隱身衣”。風俗的背後,是價值觀在支撐,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把好三觀這個“總開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文化調適幹部群眾的心靈和精神,還原本色,超凡脫俗,過清流生活,把“四風”反到骨子裡,“廣教化、美風俗”。(馬奮強)

「甘肅廉政網評論」化風成俗要堅持破立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