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有什麼?最新的改革與思考!

最近這些年國內高校在通識教育領域正掀起一陣又一陣的浪潮,如果說從90年代後期部分學者最先開始介紹通識教育以來,直到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學校先後進行了通識教育改革,至今已經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了。關於國內通識教育發展的現狀來看,基本處在變革的局面之中,有些學校在繼續進行,有些學校隨著負責人的變化而逐漸在這方面褪色,最明顯的就是中山大學,其實作為國內最早進行通識教育的高校之一,設立了博雅學院,但隨著著名學者甘陽到清華進行通識教育,中山似乎在通識教育方面處於消極的態度。從去年來看,國內有三所學校都對通識教育進行了較大影響的變革。浙江大學積極推進通識教育,旨在實現“通”“專”“跨”的聯接,完善“知識—能力—素質—人格”四位一體(KAQ2.0)的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和領導者,成立了通識教育專家委員會和工作組。復旦大學提出了2020一流本科教育行動計劃,計劃形成通識教育的復旦模式,打造“復旦通識”系列在線課程;出版“復旦通識”系列讀本;推行大班授課,小班研討課程。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也湧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通識教育的年輕學者,比如陸一。武漢大學提出通識教育3.0計劃,全面實行大班教學,小班討論制度,以“人文社科經典導論”和“自然科學經典導論”為核心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據悉,今年武漢大學本科錄取新生每人收到了兩本“導論”書籍,作為開學教材。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有什麼?最新的改革與思考!

哈佛學院通識教育計劃

在美國的兩所學校哈佛大學和康奈爾大學也進行了通識教育的部分改革。美國的通識教育有著長久的歷史,如果從1828年的《耶魯報告》算起,通識教育已有將近200年曆史;即便是從1945年的《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算起,通識教育的歷史也有70多年。全球視野中的大學通識教育,既有英國的博雅傳統,也有德國的專精傳統,更有綜合二者的美國傳統。通識教育一般是general education,通識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liberal education(自由教育或者博雅教育)。從哈佛紅皮書來看,通識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回答不論人們所獲得的具體知識,總體而言,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換句話說,就是什麼是自由教育?

哈佛大學在最近的改革中認為,它們的通識教育有四大目標:一是為學生的公民參與做好準備;二是培養學生對他們所說和所做的道德維度的理解;三是使學生能夠以批判性和建設性的方式應對變化;四是教導學生將自己理解為藝術,思想和價值觀傳統的產物和參與者。

在目前,學生需要面臨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比如多樣性、技術的變革、信息的獲取變革、各種思想浪潮的充斥等反面,需要在大學這個學生髮展的關鍵時期改變學生更加適應這個複雜多變的社會,特別是對於哈佛這種一直以培養世界公民和公民領袖為目標的學校來說,通識教育將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2013年,哈佛大學才對通識教育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調整,核心課程被劃分為八大領域:審美與闡釋(Aesthetic and Interpretive Understanding)、文化與信仰(culture and belief)、實證推理(empirical reasoning)、倫理推理(ethical reasoning)、生命系統科學(science of living systems)、物理宇宙科學(science of the physical universe)、人類多元社會(societies of the world)、世界中的美國(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根據通識教育評審委員會(General Education Review Committee Final Report )GERC)最終報告的建議,2016年3月,哈佛大學文理學院(FAS)批准了對哈佛大學學生的一套新的課程要求 ,新的要求於2019年秋季開始。在新的課程設置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四門關於四個領域的通識教育課程(General Education)、三門部門課程(Divisional Courses)以及一門有關量化的課程(Quantitative Facility),也就是4-3-1課程。

四個領域是美學與文化(Aesthetics & Culture); 歷史社會和個人(Histories, Societies, Individuals); 社會科學技術(Science & Technology in Society); 道德與公民(Ethics & Civics)。三個部門課程是學生必須在在文理學院(the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FAS))和保爾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the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SEAS))的選擇三門不同系的課程,三門課程必須來自不同的系,一門課程來自藝術與人文系(Arts and Humanities),一門課程來自社會科學系(Social Sciences),還有一門課程來自自然科學系(Natural Sciences)或科學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最後還要選擇一門有關量化工具類的課程,比如統計、計算數學等。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有什麼?最新的改革與思考!

在新的計劃課程和原有的課程之間,二者在實際開設課程上基本類似,只不過要求選修的課程類別和方向不同,為了將通識教育進行更好,哈佛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也對人員構成、場地、時間等各方面進行了一些規定。總的來看,這次改革幾乎不改變具體的課程,只是改變學生的課程選擇。課程的搭配其實就體現著通識教育的博雅原則,大學對通識教育進行不斷改革的原因就是如何確定一個系統的通識教育課程是符合學生的通識教育目的,不同的課程搭配可能造成不一樣的教學效果,這些都是需要在實踐中進行探索的。

以美國來看,通識教育被認為是承載西方文明和自由社會傳統的手段,具有非常強烈的人文理念,是對大學教育專業化進行的一場反思和改革。20世紀30年芝加哥大學校長,著名教育家哈欽斯在談論美國的高等教育狀況中就認為那個時候美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問題一個是純粹對真理的追求,另一個是為學生的職業作準備,因此倡導通識教育進行理智訓練,培養具有智慧的學生。

在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則更加明顯,在政策的倡導下,幾乎都是以就業為導向,就業為大多數學校的培養導向無可厚非,畢業是對學生的生活負責。也有一些人文主義研究者認為在一些重點大學中應當要培養學生的理想和志向,不能只培養為生存而學習技能的學生,甚至有人還批評認為連清華北大都在進行創業教育,難道清華北大培養學生的目的就是為了就業嗎?的確很讓人深思,也充滿矛盾。大學應當是高深學問的養成之所,一個國家需要有幾所學校來培養具有更高格局的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脊樑。但目前來看,清北和其他重點學校在人才培養上差別不大,雖然集中了全國最好的智力和最多資源,也無法培養世界一流的人才,在這種辦學的理想追求上面才可能看出和世界真正一流大學的差距,這個需要歷史的沉澱和對社會的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