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來了,養殖戶除了哭還能幹啥?水產養殖保險真的就是擺設?

正在進行中的夏天,最頻繁、殺傷力最大的就颱風、暴雨、高溫這三種最主要的天災了。颱風都是在沿海一帶登陸,其中華南是颱風最經常光顧的,它能短時間造成很大的破壞性,颱風經過的地方,人很容易受傷,池塘配套的設施很容易遭到破壞,同時還伴隨著大暴雨的破壞性,颱風還有次生災害,養殖戶如果處理不及時,颱風過後還有損失的;暴雨的範圍就很大了,東西南北都會有暴雨,夏天下暴雨的幾率最高,短時間的暴雨一般不會有太大危害,持續幾天十幾天的暴雨甚至大雨就很夠受的了,對於養殖業來說,持續暴雨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排水不暢魚塘經常被淹,還有雨天帶來的水質難以控制,溶氧低容易翻塘,暴雨後還會經常發生死藻,導致水質更加惡化;高溫也是不分南北,不分內陸還是沿海,只要是露天養殖的魚蝦蟹參貝鮑等等品種,對高溫都是無可奈何的,短時間的高溫也是問題不大,時間久了就是天災了,而且不同品種耐高溫的程度也是有差別的,比如說最近遼寧一帶的海參慘劇,還沒到35度的高溫,就損失了那麼多,換了魚蝦蟹類品種,損失不會那麼大。

天災來了,養殖戶除了哭還能幹啥?水產養殖保險真的就是擺設?

颱風過後,魚排一片狼藉。

災害是公平的,但災害造成的影響卻各有不同,主要是因為不同的養殖戶對於災害的防範有差別。災害破壞力太大,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災害確實太厲害,屬於多少年不遇的災害,很多人對災害預估不足,沒有做好足夠的防範,等到災害顯現的時候再做準備已經為時已晚;另一方面還是經驗的問題,即便知道又災害要來,卻不知道怎麼去防災,這就好像沿海人的防颱風經驗肯定比內陸人要強,同樣是沿海人,南方人防颱風經驗要比北方人足,這就好像日本人抗震救災的經驗為什麼是世界上最豐富的?因為日本地震災害非常頻繁啊,沒辦法,這樣的防災經驗都是在以前的慘劇上總結出來了。關於防災的經驗知識,如果附近沒有人給你指導,可以去網絡上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做了總比沒做好,多做總比少做好。

面對災害,你提前防範,有時候有用,有時候沒用,因為災害的不確定性太強了,不是每一次都能防得住的,這時候如果想減少損失,保險應該是最有效的辦法了,但是縱觀國內的各種水產養殖保險,為什麼很多人感覺這就是個擺設呢?問題到底出在哪裡?關於水產養殖保險,一共有這幾方面的利益關聯方。養殖戶、保險公司、地方政府,這三者是最主要的,養殖戶投保,保險公司承保,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在不同的地方,水產養殖保險能否發揮出很大的作用,這三個因素各自存在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天災來了,養殖戶除了哭還能幹啥?水產養殖保險真的就是擺設?

保險公司工作人員深入魚排推廣颱風指數

養殖戶方面,主要就是保險意識的差別,保險意識又是不同養殖戶對於災害預估的不同導致的。這主要還是涉及到錢的問題,給自己的養殖品種上保險,養殖戶就要出保費,雖然說有地方財政補貼,但養殖戶不是一分錢不出的,少則幾十塊一畝,多則上百塊一畝,對於養殖戶來說這都是成本,投保划算不划算主要看保費多少、保額多少、理賠難度這幾方面,有點保險意識的養殖戶會算賬看看投保划算不划算,還有很多養殖戶僥倖心理比較重,認為災害發生的概率太低、基本不可能發生,不管多少錢都是浪費,這個在現在的水產養殖中很常見,這也是一直以來各地推廣水產養殖保險難度比較大的原因之一。

保險公司方面,主要就是保險產品的設計、保費收取以及災害理賠這幾方面。現在保險在很多行業都存在,但在水產養殖這塊還是個新玩意,很多保險公司對於水產養殖這個行業不熟悉,這就無法制定出十分接近行業特點的保險產品。收取保費就是涉及到保險產品推廣的問題了,保費的高低、理賠額度的多少都會影響到養殖戶對保險產品的接受程度,水產養殖主要是在農村進行,大多數從業者的文化水平不高,對保險的理解認識很低,甚至仍然有很多人認為保險就是騙人的,對保險還有一定程度的牴觸心理,在災害多發的地區,如果想好好推廣,需要鄉鎮一級村一級多做工作,需要地方上的協會合作社多做工作。災害發生後,保險公司一定要快速理賠,這樣才能讓已經投保的人成為保險的宣傳者,如果損失認定很不合理、理賠速度太慢,這樣造成的負面宣傳作用就會大很多倍。

地方政府也是水產養殖保險的重要推動者之一。如果單純依靠養殖戶投保,那麼養殖戶的負擔會很重,讓保險公司收取太低的保費,保險公司又沒有推廣的動力,所以地方財政補貼就非常關鍵了。推廣水產養殖保險,對於維護地方穩定也是非常有幫助的,一旦災害發生了,投沒投保差別就非常大了,投保了的養殖戶可能儘快復產,沒投保的養殖戶很可能就此破產了,後者帶來的連帶社會效應就沒辦法說了。從這方面說,水產養殖保險絕對是政府救災的一種有效補充,養殖戶只是基層的一個群體,如果很多養殖戶破產了,相關行業也會受到影響,尤其現在很多養殖戶都是揹著貸款在養殖,飼料漁藥等養殖用品的賒銷又是很常見的,如果養殖戶這一環掉鏈子了,絕對會帶來一系列的反應。水產養殖保險的投保,地方財政補貼從80%到30%不等,這個跟地方財力、跟水產業在這個地區的比重有關係,如果中央有補貼資金,省市縣財政補貼又有三級聯動,這樣在經濟欠發達的地方,也能緩解市級縣級財政的壓力。

保險作為保護水產養殖戶的一個產品,從設計到推廣都需要很大的智慧,難度是可想而知的,但如果都因為困難而對保險望而卻步,保險想在水產養殖這一行很好的推廣就是個空談。目前在沿海地區水產養殖保險是五花八門的,推廣最多的還是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的颱風保險,這個也跟颱風經常光臨有很大關係,這是針對颱風的具體險種,不少地方對災害沒有具體的分類,就慢慢推廣綜合性的災害保險,只要養殖戶受到的損失在保險所列的幾種裡就儘快理賠。

從中國水產養殖網跟蹤觀察的情況來看,恐怕成本才是水產養殖保險推廣的最大攔路虎了。如果以1畝100元保費來計算,100畝就是10000塊,地方財政補貼80%的話,養殖戶只要出2000塊就可以了,如果只補貼30%,養殖戶就要出7000塊,這個差距就是非常大的了,對於養殖名特優附加值比較高的品種,幾千塊萬把塊不算什麼,但很多是常規魚養殖,利潤水平本來就比較低,養殖戶已經在精打計算地摳成本了,對於哪怕是幾十塊錢的保費也更會錙銖必較的。

從大的方向來看,未來的水產養殖業發展會越來越猛,而且更好的模式、更優的品種會得到更好的發展,產值越來越高的模式品種,如果在災害這一方面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對於養殖戶積極性的傷害也是很厲害的,在同樣的災害面前,產值越高的品種,養殖戶受害會越大,希望隨著養殖戶保險意識的不斷提高、更多更好的保險產品出現、財政補貼力度越來越強,在未來的日子裡,水產養殖保險絕對不再是一個擺設,養殖戶提起它也不會只撥浪鼓一樣地搖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