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高的環保要求下,水產養殖戶該何去何從?

過去,有部分消費者,希望消費品質更高,價格更高的魚,但苦於市場沒有多少讓老百姓信賴的品牌,始終不敢放心消費;另一方面,有些養殖條件、水源、投入品管控都很好的養殖場,養出了高品質的魚,受消費群體限制,銷量雖然有,但量始終不大,高質卻很難高價。雖然廣大消費者對健康的要求在不斷提高,但受制於經濟的發展速度,消費者對品質的提高,也是在逐步提升的過程中。在環保治理中,網箱遭到取締,水庫受到限制,許多自己掏錢開挖魚塘的老闆,心裡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怎麼一下子從政府補貼建塘到限制養魚,180度大轉彎讓許多人還不能適應。從長遠來看,提高水產品品質是必然的方向,其過程應是逐步推進的。假如一刀切,立馬就是工廠化、集約化養殖,還沒有掌握技術的養殖戶去冒然投入,這樣只會加大失敗的風險。基於這種實際情況,養魚人應在如何提高投入品管控,提高環保意識,讀懂什麼是環保。

比如現在養殖塘水質抽檢,就有一個水質採樣環節,同樣一口魚塘,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水位深度,所檢測出來的指標是有差異的。那應選取一天中的具體什麼時間,魚塘的什麼位置,離水面多少釐米的水位作為採樣點,都應有具體詳細的操作細則,否則就有誤差。比如越是表層水,光照越充分,那水質就越好。下午採的水樣較上午會更好。假如把底層水作為水樣,那各項指標自然會高出很多,此時的各項數據指標未必代表了魚塘的真實情況。

這麼高的環保要求下,水產養殖戶該何去何從?

以現在的環保抽查為例,像總氮、總磷、COD、BOD,其實也是養殖上經常關注的指標,這與養魚先養水,其實是同樣的道理。這就要求養殖管理人員,更加註重水質調節。這裡我舉一個山村水庫的例子,過去肥水養殖,投入了大量的化肥,畜禽糞便,把水質汙染了,一旦遇到天氣突變就出現浮頭,年年死魚,每年起捕的魚也不多。後來為了響應政府要求,把投肥改為了補充大量的微生物製劑,用了成都魚康的芽孢桿菌原粉、酵素,剛開始投僅僅是為了調節水質,達到政府要求的最低劣四類水質的指標要求,使用了一兩個月後發現,花白鰱的長勢比往年還好,所以就持續不斷的補充,到目前為止,魚產量較往年還增加了不少,同時魚病也減少了,平時連浮頭都很少發生。說明水質的改善不僅是環保的要求,把水質改善好了,於養殖也是有利的。

在全國各地有許許多多的養殖魚塘,有多少人賴以為生,是他們通過勞動發家致富的資源。為了這些資源的持續健康發展,自覺不用違禁藥,像孔雀石綠、硝酸亞汞、呋喃唑酮那就是一道紅線,一定不能用;同時不濫用抗生素,嚴格執行休藥期,並多用微生物調節水質,少用對環境有影響的殺蟲劑等,保護好養殖水資源。這些都是環保要求下,養魚人一定要轉變的養殖觀念和思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