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學京劇的方法

小議學京劇的方法

隨手拿起枕邊的一本小冊子,名曰《梨園走馬》,作者是徐城北先生。讀第一篇就看到一段文字,教誨普通觀眾如何掌握學習京劇的方法,原文是這樣的:

“…第一步,選看京劇最簡單也最基礎的小戲,既弄懂意思,也學習一下京劇的基本格式。第二步是熟識演員及流派,梅蘭芳為代表的一代是關注的中心點,因為這一代既遠也近,然後上溯到楊小樓、譚鑫培,下至李少春。第三步,對比研究海派與京派的區別,對比一下週信芳與馬連良的《四進士》,再對比一下楊小樓與蓋叫天的霸王臉譜的不同。第四步,把視線“拉起並升高”,去看京劇周圍的事物,並從中國傳統文化上做一個整體的把握。…”

若真的能夠這樣循序漸進的走進梨園的世界當然好,可細想起來大多數戲迷或愛好者卻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方法我認為更適合文化人去了解京劇, 從京劇的文化內涵中作有益的整理和總結。據我所知,像我這樣並不是梨園世家,也沒有幾個戲曲作為職業的戲迷,接觸京劇的真正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偶然聽到或看到一段演唱和表演,覺得很有意思,就去聽那出戏;第二步,對這段唱的表演者隨即也有了興趣,於是開始關注他的流派;第三步,喜愛此流派的代表劇目,並對常與其派演員搭檔的人也有所瞭解;第四步,看些京劇史及理論書,與同好者廣泛交流,全面的瞭解京劇。總之,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度。

從一人一派開始迷上京劇,我認為是普遍的。若開始就選看京劇最簡單也最基礎的小戲,哪些戲該看哪些可以不看呢?誰來選呢?若沒有興趣又怎能看得下去呢?至於熟識演員及流派,也是很難一開始就全面展開的,再去著意對比什麼,只能等到對京劇有所積累後才能辦得到。很多老戲迷哼唱了一輩子戲也不關心京劇的理論,還停留在取樂消遣的層面上,他們對京劇的行式與掌故,大多是對某派或某人的崇尚中得來的,並不系統。

京劇是門綜合藝術,裡面有無盡的營養。徐城北先生的看法反倒給了我們一個警示,不要總在所喜一派的小圈圈裡轉,從新的角度新的高度重新全面的審視京劇藝術,也許會有更深的認知。

另一方面,那些搞京劇搞文化的人,應像徐城北先生那樣由淺至深的多寫一些書,既有益於京劇的普及與研究,也有益於京劇的繼承與發展。

目前,市面上戲曲的理論書少,普及讀物更少,這也是戲迷們只聽戲、看戲卻無法系統學戲的客觀原因。

國慶節期間的全國票友大賽充分體現了京劇的群眾基礎,就像著名演員李維康說的,小學和初中的音樂課就應該有京劇的基礎理論和鑑賞課,但如今的狀況下,誰又敢保證有了這樣的課而不流於形式呢?她的師資問題又怎樣解決呢?要是胡教亂講怕也是事得其反的。

京劇藝術靠口傳心授的日子早該結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