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阿瑞

七、以古羅馬之路為主框架的歐洲文化之旅

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也可以說羅馬將道路修建到所知世界的各個角落,是強大古羅馬帝國擴張的基礎條件。據不完全統計,古羅馬的道路長約4萬公里,連接了各座城鎮,並採用規範化的設計,具有良好的排水系統,“里程碑”(Milestone)也是在這時期的建造中產生的。

(一)歐洲城市與文化形成之源

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古羅馬道路圖”(Tabula Peutingeriana),大概繪製於公元五世紀上半葉,是羅馬帝國道路網圖。13世紀在法國科爾馬有教徒在繪製複製地圖過程中發現,地圖在德國奧爾姆斯(Worms)被一名人文主義學者(Conrad Celte)收藏,他在公元1507年轉交給德國政治家、人文主義學者康德拉-波伊廷格(Konrad Peutinger,1465-1547年),希望收藏的地圖能印刷出版。此地圖在公元1714年前一直為波伊廷格Peutinger家族收藏故現在的地圖命名為“波伊廷格古地圖”,公元1714年後被哈布斯堡王室圖書館購買收藏。地圖上已經有555座城市、3500個地名記錄在圖上。古羅馬三大城市羅馬、君士坦丁堡和安提亞(Antioch)在圖上均有標註,安提亞城市後來被毀不存在。從圖上而下分別是Dalmatica海岸、Adriatic海、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島、非洲地中海海岸。地圖分11部分,全長6.75米。這一地圖準確度雖然不高,但它對歐洲的考古學與地理學相結合起到了重要的導引作用,圖上的信息提供有效的幫助。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古羅馬道路圖(Tabula Peutingeriana),繪製於公元四世紀或者五世紀,現藏於奧地利國家圖書館。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左圖為古羅馬留存下來的壁雕展示了當時的交通工具;右圖為古羅馬道路斷面形式和里程碑的標記。

古羅馬的道路以法律確定了道路標準和類型,寬度一般為8英尺,即2.45米,但在建造實踐中變化很大。在公元前450年通過“十二銅表法”(Twelve Tables),其因為共有12條法律而得名,“十二銅表法”將法條刻在銅板豎立於古羅馬廣場,包括道路寬度。製作於公元前7世紀的戰車,由來自波普羅尼亞(Populonia)墓葬出土的銅配件重新組裝而成,高1.4米,寬1.8米,車輪直徑1米,這是軍事閱兵所用,隨著領主死去而成為隨葬品。波普羅尼亞是伊特魯里亞人當時居住的一座城市名字,現在是托斯卡納大區的皮奧恩比諾(Piombino)一個區,該市人口約3萬人。當羅馬帝國衰落後,不少道路由於古羅馬的經濟衰敗維護難以為繼,有的被村莊佔用,有的破損廢棄,但歐洲現在道路系統和城鎮的形成還是與該時期的道路分佈與建造活動密切有關,歐洲許多國家的道路系統有不少是按照歷史上的古羅馬道路系統走向,特別是幾條跨越阿爾卑斯山、比利牛斯山(Pyrenees)與海洋連接的道路,克服地理門檻的天然屏障,尋找更廣闊的海洋,這就是帝國道路拓展的方向。這些大道孕育了當今生機依然蓬勃的城市。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製作於公元前7世紀的戰車,由來自波普羅尼亞(Populonia)墓葬出土的銅配件重新組裝而成。

古羅馬在公元前4世紀開始,開始修建連接各行省的道路,保障羅馬軍隊快速達到各行省,從帝國各地運送各種物品回到羅馬,也從羅馬輸出鹽等貨物至各地的通道,羅馬城的穀物供給是帝國穩定的基礎。古羅馬道路的建設是建立在政治和軍事目的之上的,主要道路系統建造是為軍事運輸和糧食運輸。

從阿皮亞大道(Via Appian)開始,古羅馬的道路是以建議者的名字命名,而不是以“終點”命名。公元前312年阿皮亞大道(Via Appian)是一條古羅馬帝國最早為戰略功能修建的古羅馬之路,第一條真正具有羅馬式意義的道路,被稱為羅馬古道之皇后。從羅馬出發,先通達羅馬人征服的加普亞,當羅馬帝國再向前推進,大道修建到達南部港口城市布林迪西(Brindisi)。布林迪西因為良好的海港條件,城市保持與中東、希臘的商業貿易,在意大利半島具有區域戰略意義。古道第一段建立於公元前314年,用於軍事運輸補給,為阿皮亞-克勞狄(Appius Claudius Caecus)作為古羅馬帝國財務官時下令修建的,故以他的名字命名。在終點建立了到達終點最南端的紀念柱。紀念柱原來是一對羅馬柱子,其中一根被萊切(Leece)偷走,現在豎立於該市的聖-奧輪佐廣場(Piazza Sant’Oronzo)。布林迪西現在是普利亞(Apulia )大區布林迪西省的首府,城市城徽的寓意物採用的就是雙希臘柱式,象徵著古羅馬阿皮亞(Appian)之路的終點紀念柱(terminal columns)。在城徽下半部分表現了港口地形呈“鹿角”的形狀,城市的名字也是含有 “鹿角“之意。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布林迪西(Brindisi)的城市紋章圖和布林迪西市城區羅馬之路終點紀念柱。

古羅馬於公元前118年建造的古羅馬道路——阿奎特蒂尼亞大道(Via Aquitania)通往大西洋,起點是法國現在的城市納博吶(Narbonne),這裡是古羅馬帝國在高盧地區的第一條古羅馬道路,被稱為多米蒂亞大道(Via Domitia,以公元前122年的執政官名字命名,從東面跨越阿爾卑斯山。公元前118年建立了納博吶當時的居住地,阿奎特蒂尼亞大道則建立於公元前118年道路建設時期,長約400公里,從高盧地區西南部(Aquitania)行省經過法國原隆格多克(Languedoc)省,沿途形成的法國城市波爾多(Bordeaux)和圖盧茲(Toulouse),現在仍然繁榮。現在圖盧茲大都市區是法國排名第四的大都市區,是上加龍省(Haute-Garonne)最大的城市。圖盧茲在古羅馬時期屬於諾里庫姆省斯洛文尼亞城市採列(Celje),在公元45年由羅馬皇帝克勞狄授予城市權利(Municipal right),因阿奎蒂尼亞大道(Via Aquitania)通往抵達大西洋。從意大利古羅馬帝國超過十萬居民的大城市阿奎萊亞(Aquileia)至Pannonia行省的聯結點,現在城市人口保持將近4萬的人口,而阿奎萊亞人口不足四千人。意大利薩萊諾城市(Salerno)建立於公元前197年,地處於意大利第勒尼安海(Tyrrhenian Sea)的薩萊諾灣,是古羅馬道路從軍事功能轉變為貿易功能的節點城市。公元3世紀後期,成為羅馬帝國“Lucania and Brutti”行省的省會,公元9世紀成為薩萊諾公國,薩萊諾主座教堂建立於公元1086年並保存至今,公元10世紀城市出現了世界醫學歷史上的第一座醫學院,城市的重要的作用在公元12世紀開始下降,於15-16世紀為奧斯曼帝國征服。

除了古羅馬帝國邊境的軍事設施是城市發展的起源外,另一個城市發展的動力是古羅馬的道路網絡流通動力。在古羅馬建造的道路上,建立了休息驛站,圍繞驛站人口聚集而城鎮開始發展起來,如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萊茵察貝恩(Rheinzabern)、法國的薩韋爾恩(Saverne)等。

德國萊茵察貝恩(Rheinzabern)市,歷史上是原來古羅馬道路旁的客棧(tavern),並逐步演變成為小鎮。城市紋章圖形源自公元1755年領主的紋章,在1955年市政廳獲准使用的。法國阿爾薩斯-香檳-阿登-洛林大區的下萊茵省(Bas-Rhin)薩韋爾恩市(Saverne),處於德國和法國邊界地區,也是古羅馬道路上翻越佛日山脈(Vosges)的要道。

西班牙連接意大利的古羅馬奧古斯都大道(Via Augusta )也是一條跨越地理門檻的重要通道,當時的走向現在基本存在,它是以加的斯(Cadiz)為起點,通向比利牛斯山(Pyrenees)重要走廊,長1500公里。古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為征服伊比利亞半島(古羅馬名字Hispania,Iberia Peninsula),包括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國南部),由軍隊在公元前8年至公元前2年修建了羅馬古道,現在西班牙的N 30公路、A-7高速公路使用了原有的道路走向。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左圖為伊比利亞半島古羅馬時期的歷史分區;右圖為古羅馬時期伊比利亞半島道路網絡圖(Hispania roads)。

西班牙埃斯特雷馬杜拉(Extremadurea)自治區內有多處古羅馬、伊斯蘭的建築遺址,古羅馬道路的聯通產生物流和人流的聚集而形成城市,除了上面討論過的梅里亞考古群外,另一座城市卡塞雷斯(Caceres)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世界遺產》名錄的評語寫道:“卡塞雷斯城歷史上摩爾人和基督徒的爭鬥也反映在了該城的建築中,羅馬式、伊斯蘭式、北哥特式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式的建築風格在這裡和諧地融為一體。”沿古羅馬之路如果歷史上從貿易、文化交流乃至工業革命,如果能夠獲得新動能,就能保持長久不衰。

(二)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Via Claudius Augustus)

跨越阿爾卑斯山是古羅馬通向西北歐的重要戰略之舉,公元前15年,古羅馬帝國為了控制阿爾卑斯山北邊地區,開始開闢了另一條穿越阿爾卑斯山的道路——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Via Claudius Augustus)。在公元41-54年羅馬皇帝克勞狄時期建成,總共花了60年的時間。道路的開通是以實現軍事目的為主,加強對古羅馬的拉埃提亞省(Raetia),現在的德國、瑞典和奧地利部分地區和諾里庫姆省(Noricum),現在的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部分地區的控制,也為貿易提供走廊通道,使亞得里亞海通過多瑙河連接波河,人流和物流的流動,聯通歐洲南北。

建於古羅馬的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促進沿線城鎮的產生和繁榮,但也有不少城鎮在歷史潮流中衰敗變為廢墟,像諾里庫姆省首府Virunum完全成為廢墟。公元前15年古羅馬帝國不同時期分屬於諾里庫姆行省和Pannonia superior行省的多瑙河軍事前沿要塞城市的維也納(古羅馬稱為Vindobona)成為奧地利首都,而行省的首府斯繆姆(Sirmium),靠近現在塞爾維亞的城市斯雷姆斯卡米本特羅維察,(Sremaka Mitrovica),現人口4萬人,有十位古羅馬皇帝出生於此,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曾經是古羅馬時期與特里爾、米蘭和伊茲密特同等地位的大城市,現在僅讓後人留下憑弔的歷史文化遺產的斷牆殘壁。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沿線建立起來的城市的城市紋章儘管是中世紀才出現,但從城市的城徽還是可以瞭解到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地理環境特點和古羅馬文化延續。這片地區在中世紀後長時間為神聖羅馬帝國統治,儘管形似“羅馬帝國”,但神不似“神聖”。

“歐洲文化軸線” 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也成為“歐洲自行車之旅”(Bicycle Route & Tours)的重要線路。“歐洲自行車之旅”(Bicycle Route & Tours)覆蓋歐洲官方認可的26.4萬公里的路徑的結合運動、文化體驗和貼近自然的自行車旅行網絡。途中提供GPS導航、自行車者住宿、導遊和自行車修理等豐富的服務內容。

這條700公里長的古羅馬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利用現存的古羅馬道路,現在成為“歐洲自行車之旅”(Bicycle Route & Tours)中最具文化意義的路線,被稱為“歐洲文化軸線”。從斯圖加特附近的多瑙沃特(Donauworth)市一直延伸到威尼斯大區小鎮夸爾托蒂諾(Quarto d’Altino),跨越三個國家,讓旅遊者體驗文化的交融和從古羅馬走過來的歷史變遷。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採用的路標為古羅馬的拱的建築形象,與道路專用詞VIA 結合在一起。採用具有可識別的統一的路標(signpost)作為特定路線的指引是這一計劃的共同特點。對於廣泛的鄉村地區,則通過古代遺蹟的恢復利用,促進旅遊觀光業的發展。大約從公元前500年開始,古羅馬人修築了大量的以羅馬城為中心的放射狀道路,通向歐洲各地,為軍事、商貿和日常運輸服務。這些古羅馬時期的古道在今天的歐洲大陸還有許多遺存。各國間利用這些古道,協調建設橫跨歐洲大陸的R1、R2、R3等自行車與徒步路線,串連眾多古村落旅遊點。這些穿越風景優美地區的羅馬古道成為歐洲很受歡迎的自行車和步行路徑。如一條始建於公元前15年的羅馬古道克勞狄-奧古斯特(Via Claudia Augusta),穿越阿爾卑斯山,連接意大利、奧地利、德國三個國家,既是一處重要的考古文化遺址,還因沿途的風景和古城,吸引了大量長途徒步愛好者和騎行者,促進了各國間文化的交往融合,成為歐洲一條標誌性的旅遊線路。這些線路豐富了鄉村旅遊的文化內涵,使人們在接觸自然、鍛鍊身體的同時,體驗文化,從而吸引人們源源不斷地走向鄉村,促進鄉村地區的發展。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歐洲克勞狄-奧古斯特古道示意圖。

最寶貴的是在這一路徑在1552年意大利博爾扎諾自治區(South Tyrol)和貝盧諾(Belluno)的考古發現了兩件里程碑,刻寫著路的名字、完成時間、誰下令修建、以及方向,原件現藏於瑞士的伯申市(Bozen)市政博物館。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統一的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路標和里程碑。

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終點為意大利威尼斯大區小鎮夸爾托蒂諾(Quarto d’Altino),古羅馬這一小鎮靠近的較大城市的名字稱為Altinum, 小鎮夸爾托蒂諾名字的意思就是離Altinum城市四分之一里距離( a quarter of a mile)。

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奧格根堡市是這一古羅馬之路的重要城市,曾經是羅馬行省拉埃提亞省(Raetia)的首府,城市的城徽,充分體現了古羅馬傳統視覺文化的延續。城徽的寓意物為松果(pine-cone)和柱頭(capital of a pillar), 這一象徵符號出現在公元13世紀。松果做為符號象徵形象是與希臘神話中的聖物和羅馬軍團軍杖的象徵有關聯,奧格根堡的城徽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它的原型來自古羅馬的雕刻上。[1]其後在公元1521年增添了柱頭,公元1785年對城徽進行修訂後沿用至1985年。續修訂,在1985年,奧格根堡市政廳組織藝術家再一次運用現代的平面設計手法對傳統樣式進行修改,但保持圖案中松果和柱頭的精髓。1985年修改後的城徽是更為富於裝飾性,但松果的核心圖像沒有更換。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德國奧格根堡市公元1785年的舊城徽和1985年的新城市紋章、奧格根堡足球俱樂部標誌。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奧格根堡市政廳。

德國巴伐利亞州的福森(Fussen)是羅馬時期已經建立的居住點,是當時羅馬建立的Raetia行省的省會城市,後來是奧根斯堡主教的夏宮。從巴伐利亞進入奧地利,羅伊特(Reutte)是奧地利較大的貿易城市,於公元1489年獲得城市權利,在馬克西米利安統治眾獲得更多的權利。奧地利蘭德克(Landeck),處於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上,公元前15年是從意大利出征必經之地,在11世紀的蒂羅爾伯國(Tyrol County)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一部分的蒂羅爾諾德里奧(Nauders)時期中是戰略要地,處於意大利、奧地利和瑞士交叉口。雖處蒂羅爾伯國(Tyrol)的領地,但哈布斯王朝、瑞士聯邦和意大利王國多方在公元15世紀、16世紀在此武力爭奪。古羅馬帝國開闢的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穿越阿爾卑斯山下奧地利蒂羅爾州、克恩賴州等城鎮。

意大利沿古羅馬大道在阿爾卑斯山形成的城鎮主要在特倫蒂諾-上阿迪傑大區,意大利與奧地利邊境靠近的較大的城市是博爾扎諾(Bolzano),也是博爾扎諾省的省會。城市曾經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也是在意大利統一之前蒂羅爾伯國的領地,是典型的阿爾卑斯山的山地城市。

意大利的博爾扎諾(Bolzno)現在是約10萬人口的城鎮,2014年被評為意大利生活質量最好的城市。公元前15年古羅馬軍隊在此建立軍事基地,靠近阿爾卑斯山,巴伐利亞人遷入,公元4世紀開始建立了基督教堂,從公元7世紀開始就是主教為統治者,公元7世紀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成為日耳曼人的領地。公元12世紀由於是奧根斯堡與威尼斯貿易線路的中轉站,經濟繁榮,於公元1381年就建立了市議會,管理官員由日耳曼人和意大利人共同擔任。後來由於貿易發展起來,但很快就被主教重新控制。這裡曾經是奧地利,在近代又劃回給意大利,大部分居民講德語。哈布斯王朝統治此地,當神聖羅馬帝國解散後,併入統一的意大利領土。不規則的稜堡防禦體系用於封閉的城市,沿河流發展的城市同樣也採用這一形式,波爾查諾是意大利北部中心城市之一。

沿著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意大利境內較大的城市還有威尼託大區貝爾諾省費爾德雷(Feltre),2萬多人的小城,公元前48年就獲得城市權利,是最早建立的城市。

在阿爾卑斯山上的古羅馬道路,有若干是驛站進一步擴大而形成城鎮。古代號角是古代歐洲郵驛的象徵符號,也是打獵使用的工具之一,後來一直沿續至今為郵政的可識別的圖形用於有關郵政的物件上。阿爾卑斯山幾個以郵政站為基本功能城市的城徽選擇這一寓意物,證明在古代高山地區郵政的重要性。

沿線的意大利城鎮馬格爾(Margreid)、布龍佐洛(Bronzolo)、科爾塔恰(Kurtatsch)均採用這一傳統的寓意物象徵城市郵政的功能。馬格爾城市紋章是公元1511年居住於此的一家族就使用這一特殊紋章,於1967年重新通過授權使用。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意大利的城鎮馬格爾(Margreid )、科爾塔恰(Kurtatsch)和布龍佐洛(Bronzolo)的城市紋章。

這條線路從古羅馬發展至今,經過2000多年從多瑙河到亞得里亞海不同文化交融,跨越阿爾卑斯山進入威尼斯海港連接三個國家,從歐洲衝突到歐洲統一,克勞狄-奧古斯特之路起到重要的紐帶和橋樑作用,並稱為“歐洲文化軸線”(European axis of culture)。

(三)歐洲文化線路的“腓基尼之旅 ”(The Phonenician’s Route)

公元前12世紀開闢地中海貿易路線,地中海周邊數千年過去了,有的成為考古的遺址,有的繼續繁榮壯大,但地中海文明是歐洲發展歷史中央的文化遺產。歐盟將“腓尼基之旅 ”(The Phonenician’s Route)列入歐洲文化之旅的線路之一,歐洲國家包括現在的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阿爾及利亞、埃及、敘利亞、土耳其、突尼斯等非歐洲國家也在其中,跨越三大州80座城鎮,線路的城市包括西西里島最西邊的馬爾薩拉市周邊一小島Motya是最早希臘化的城鎮,大約建立於公元前8世紀;西西里島聖夫拉維亞(Santa Flavia)的Soluntum遺址、卡斯泰爾韋特拉諾市的塞利農特(Selinunte)遺址,早於公元前600年建造的城鎮;意大利在撒丁島保留了卡利亞里(Cagliari)附近的Nora遺址、卡布拉斯附近的Tharros遺址;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卡港口城市加的斯、馬拉加; 希臘的羅德島、克里特島(Crete)、伊維斯島(Ibiza)等;葡萄牙的塔維拉(Tavira)是公元前8世紀西伊比利亞半島建立的聚居地;法國的佩皮里昂;馬爾他姆迪納(Mdina)、塞浦路斯扎利、馬格里布歷史地區(Maghreb)等。除了在各國家建立腓尼基之旅外,在法國形成漢尼撥之路(Hannibal Pathway),漢尼拔(公元前247-公元前181年)是迦太基著名的軍事家,出生於現在突尼斯,是迦太基統治者巴卡家族成員,在一生的軍事生涯充滿許多傳奇故事,在地中海沿岸以及阿爾卑斯山、高盧和比牛斯山都留下其足跡,在歐洲的鄉村和城市與古羅馬帝國進行若干場戰爭均獲得勝利。“腓基尼之旅”在意大利形成伊特魯里亞之旅、在葡萄牙形成大西洋之旅等豐富文化遺產的多元化旅遊線路。“腓基尼之旅”強化地中海不同國家的城市間的聯繫,通過交流活動促進旅遊,繁榮經濟,瞭解腓尼基的文化遺產而更好地理解未來。

迦南人(Canaan)是指在公元前兩千年中葉控制敘利亞-巴基斯坦地區的族群,最具有歷史貢獻的事件是創造了第一個字母表,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後來他們的管制力衰落,控制範圍集中在腓尼基的狹長海岸地帶,但他們富有航海和貿易經驗,船隻穿行地中海,對希臘人和羅馬人產生重大影響,如希臘的字母表就是對迦南人字母表改進後的成果,後來的迦南人被希臘人和羅馬人稱為腓尼基人。腓尼基的城市西頓(Sidon)和推羅(Tyre)是重要的港口城市,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也都貿易關係集中於地中海。儘管有的古希臘發展起來的地中海城市充滿活力繼續成為地區重要港口城市,有的成為廢墟,但在歷史遺址附近又有城鎮產生。歐洲“腓尼基之旅”關聯城市在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仍然得到充分地發展,不少地中海和大希臘地區城市的城市紋章的古希臘、古羅馬人創造的文明象徵,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上符號的傳承,城徽是視覺形象留存的重要傳遞媒介,而藉助城徽這一特殊形式,今天的地中海和希臘城市依然閃耀著古代歐洲的文明之光。

馬其頓是在古希臘時期強大的王國,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雕像在公元1872年的考古中被發現,表現了古羅馬神話的太陽神駕馬的形象,在太陽神頭上有16條陽光射線象徵太陽。公元前6至公元前2世紀太陽射線的象徵圖形(Vergina sun),也稱為“馬其頓之星”,流行於銀幣、瓶畫和裝飾品等日常用具上。製作於公元前4世紀馬其頓國王菲利普二世(PhilipII of Macedon,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36年)墓室的金盒(Golden Larnax),盒蓋刻制了金太陽圖案,這是馬其頓王朝的標誌。現代設計使用了這一傳統圖形表現太陽,近代希臘馬其頓大區的旗幟和紋章用這一傳統古希臘的符號,近代的馬其頓大區包括古代馬其頓帝國在希臘境內的大部分地區,也是現在的西馬其頓大區、中馬其頓大區以及色雷斯和東馬其頓大區的三個地區所組成。1987年區劃調整,現在的中馬其頓大區和西馬其頓大區保留使用這一傳統旗幟,人口200萬人,現在中馬其頓大區首府為塞薩落尼基(Thessaloniki),西馬其頓大區首府為科扎尼(Kozani)。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左圖為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雕像,雅典神廟的浮雕,製作於公元前4世紀,藏於德國柏林the Pergamon-Museum博物館;右圖為金盒(Golden Larnax),馬其頓菲利普二世(PhilipII of Macedon,公元前382年-公元前336年)盒蓋上的金太陽圖案,製作於公元前4世紀,成為希臘傳統馬其頓大區的印章,馬其頓大區和西馬其頓大區的旗幟使用了金太陽的圖形。

如中馬奇頓大區(Central Macedonia)首府塞薩洛尼基市(Thessaloniki)的標記和旗幟,標記為古希臘時期馬其頓王國硬幣上的亞歷山大大帝的頭像。塞薩洛尼基市是希臘古希臘時期馬其頓王國(Macedon)的首府,現為第二大城市,城區人口為36萬,大都會區為105萬人。

尼什(Nis)是塞爾維亞第三大城市,在歐洲巴爾幹半島最古老大城市之一,公元前75年古羅馬帝國征服了城市,這裡成為從東方進入西方門戶,城市在歷史上演續發展,現在是尼什區的首府。意大利倫巴第大區曼託瓦(Mantua)市這座城市都建立於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曼託瓦是古羅馬時期伊特魯里亞人的主要村莊,文藝復興時期的重要城鎮。

古羅馬之路線路中的西班牙安達盧西亞港口城市加的斯(Cadiz)在古羅馬時代其居民數僅少於羅馬城,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羅馬帝國滅亡後,其貿易活動急劇減少而城市衰落。在地理大發現時代是哥倫布兩次遠征出發地,也是西班牙寶藏艦隊(Spanish treasure fleet,1566-1790年)母港而重新繁榮。公元16世紀末擁有50 艘西班牙大帆船,從西班牙本土分兩條線路,加勒比海和亞洲。公元1790年西班牙關閉止了殖民地管理機構,寶藏艦隊也在這一年做最後的一次航行。西班牙順著奧根斯都之路沿路發展起來的安達盧西亞歷史地區的城市在歷史潮流中依然受到基督教、伊斯蘭教多種文化影響,但不少城市紋章還是使用了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圖形或者神話的題材。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Andalusia)加的斯省的加的斯(Cadiz)是重要的海港城市,加的斯狂歡節(Carnival)是聞名於世,哥倫布第二次跨越大西洋的航海就是在此港口出發。自治區的紋章源自1918年開始使用的安達盧西斯亞民族獨立運動的紋章。在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二世統治時期,安達魯西亞於1883年開始了建立了推動獨立組織和政黨,1918年形成宣言、旗幟和紋章,作為民族象徵的紋章從意識形態意義上告別傳統的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王國的紋章圖形,由於地區與古希臘化有歷史關聯性,選擇表達對古希臘文明尊重的象徵圖像,並藉此體現力量和海峽地理特徵,希臘神話中宙斯和阿爾克里涅的兒子英雄的海格力斯(Heracles)成為主角,1982年獲得自治區地位後授權使用歷史的紋章,紋章盾面上古希臘神話海格力斯站立在海格力斯之柱(Pillars of Heroules)中間,身邊是降服的兩隻獅子,現在加的斯城市的城市紋章圖形與自治區的紋章基本相似。西西里島的錫拉庫薩市城市紋章是頭頂皇冠的鷹,胸前護著一座城堡,底部的綬帶寫著S.P.Q.S“元老院以及羅馬市民”,這是典型的古羅馬銘言。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西班牙安達盧西亞自治區的紋章和港口城市加的斯(Cadiz)的城市紋章圖為錫拉庫薩市城市紋章。

八、羅馬的市政廳

羅馬市政廳處於羅馬七座山丘之一卡比託利歐山,也是元老宮(Palazzzo Senatorio),是在原古羅馬時期的國家檔案館的遺址上建立起來,曾經是男爵家族的城堡,於公元12世紀成為市政廳。文藝復興時期(公元1538年)米開朗基羅受教皇之託設計了市政廣場也稱卡比託利歐廣場,現狀是極為零亂的空間,方尖碑、藝術宮聖馬利亞古教堂毫不相干地散洛在山坡上。藝術家巧妙地通過橢園形態的廣場硬地鋪地成功地將互不關聯的幾棟建築聯繫起來成為有機一體的建築群。

米開朗基羅成功地將元老宮這棟平庸的建築,利用透視原理將視線集中到市政廳,並向元老院建議教皇下令將馬爾庫斯-奧雷柳斯(Marcus Aurelius121-180年)的雕像從拉泰羅諾(Laterano)遷移到市政廳門口。[2]米開朗基羅保護了基地的歷史建築,巧妙地調整了軸線關係,通過樓梯的對稱設計並抬高正門入口的位置,入口之上加上裝飾性的紋章,一經改造這棟建築成為具有莊嚴公共形象的廣場主建築,它成為歐洲許多城市市政廳建造的模範。鐘樓是公元16世紀加上的。展現羅馬的新景觀。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左圖為羅馬市政廳和米開朗基羅設計的廣場;右圖為米開朗基羅設計改造的樓梯。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羅馬卡比託利歐廣場。

米開朗基羅依其聲望完全可以拆掉舊建築重新建造,但他的設計證明,“謙恭和權力在同一個人的手中可以並存,可以創造一個偉大的工程而不毀壞已經存在的史蹟。”[3]羅馬市政廳和市政廣場的空間形式成為日後歐洲許多城市模仿的範例。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1568年法國建築師、畫家Etienne Duperac(1525-1604年)繪製的米開朗基羅設計概念的鳥瞰圖圖改造前的廣場。

條條大路通羅馬(下篇)

圖為卡比託利歐廣場上豎立的城雕“狼”

註釋:

[1]Arthur Charles Fox-Davies The Art of Heraldry T.C. & E.C. Jack 1904 445p

[2][美]埃德蒙.N.培根 著 黃富廂等譯,《城市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年,117頁

[3][美]埃德蒙.N.培根 著 黃富廂等譯,《城市設計》。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年,116頁

(注:文中大部分照片為阿翔提供,部分為為本人所拍,紋章為作者所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