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以陝西榆林為例

【摘 要】文章以榆林為例,用工作中的典型事例,論證了圖書館的地方文獻為古代碑石考證提供了重要資料;而碑石中記述的人物、地名、事蹟又從多方面補充了圖書館的地方文獻,碑石的考證對補史、證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地方文獻 碑石考證 作用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引言

地方文獻是人類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國家文獻和歷史文獻的一個組成部分。鮮明的地域性是地方文獻的特徵,它記錄了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歷史與文化。地方文獻中的地方誌、地方史、譜牒、年鑑、方言、風情、經濟等大多出自地方專家、名人之筆,而且多經過實在調查、採訪,資料翔實,可信度高,具有較強的史料性和實用性。地方文獻還有較強的綜合性,它的內容涉及人口學、民族學、歷史學、考古學、經濟學、語言學、宗教學以及自然、地理、地質、農業、醫學、動植物等科學,幾乎涵蓋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能從宏觀或微觀上反映一個地區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我們認識與研究,開發與利用某一區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碑石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博大精深,能反映出古代歷史、中國文字、書法藝術、宗教祭祀、社會風俗、鐫刻工藝等多方面的內容。有學者把碑石看作是“會說話的文物”,正如宋代金石學家趙明誠所言“蓋史牒出於後人之手,不能無失,而刻詞當時所立,可信無疑。”有些歷史問題,往往會被一件出土的碑石所解決,所以碑石作為第一手資料,對研究地方的軍事史、戰爭史、民族關係史和建築史有重要作用。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圖書館的地方文獻,究竟對古代碑石考證起到多大作用?筆者以榆林為例做如下論述。

1 榆林的歷史

榆林位於陝西省榆林市中部偏北,為榆林市政府所在地。據榆林圖書館藏清李熙齡篡修《榆林府志》曰:“榆林,因其地多榆樹,故名,又以木之茂在榆谷之陽,曰榆陽。以其為延安、綏德之保障屯戍,故鎮曰延綏。”

榆林的歷史,在清譚吉璁撰《延綏鎮志》及榆林政協編《榆林文史資料》中記述,西周至春秋初,境內先後為狁、翟人遊牧古族佔據。周顯王八年(前361)魏築長城置上郡,是本境最早的建置記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本境屬上郡膚施縣。漢元朔二年(前127),武帝北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增設郡縣,屢遷貧民及歸降的匈奴人、西域龜茲人安置在這些地區,其聚居地稱為屬國。義熙三年(407),赫連勃勃建立大夏國,築國都於統萬城(今靖邊紅墩界),本境歸屬大夏。唐光啟二年(886)党項羌族首領拓拔思恭因鎮壓黃巢起義有功,受封定難軍,領三州,本境南部歸銀州,北部歸夏州。五代至宋初,本境一直為党項定難軍割據地。金天會六年(1128)金人南侵,本境東部屬佳州,南部屬米脂縣,北部屬蒙古勢力範圍。元代,本境長城以南屬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綏德州米脂縣。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明代榆林古城,據榆林圖書館藏的地方文獻,清道光二十一年《榆林府志•卷二十一》載:“孝宗弘治初總督都御史王越疏奏,國初洪武二年(1369)定陝西,設綏德衛,屯兵數萬守之,撥綏德衛千戶劉寵屯治榆林。”又“正統二年守將都督王禎始請榆林城堡”。正統七年(1442)始為榆林城。明成化七年(1471)都御史王銳建置榆林衛,成化八年(1472)都御史餘子俊於舊城北增築城垣,置榆林衛指揮使司,成化九年(1473)將延綏鎮治由綏德移駐於此,延綏鎮因此也稱“榆林鎮”,榆林遂成為九邊重鎮之一。

清代設榆林道,辛亥革命後於1913年廢除清置,1936年設立督察專員公署,1949年6月1日榆林城和平解放,1979年為榆林地區行政公署,為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關。2000年地改為市。1986年榆林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2 榆林的文獻

榆林圖書館擁有豐富的古籍文獻資源,據2011年李博主編的《陝西古籍總目.榆林分冊》統計,榆林共著錄古籍1198種、9540冊,其中經部289種、2131冊,史部411種、4153種,子部337種、1992冊,集部148種、980冊,叢部13種、287冊。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榆林圖書館所藏的《地理志.方誌》,有清代《河套圖考》一卷,《懷遠縣誌》四卷,《陝西通志》一百卷,《延安府志》八十卷,《榆林府志》五十卷,《榆林府志辯訛》三卷,《榆林縣誌》五十卷,《綏德直隸州志》八卷,《綏德州志》八卷,《吳堡州志》四卷,《重修延綏鎮志》六卷,《陝西靖邊縣誌》四卷,《陝西橫山縣誌》四卷。民國《續陝西通志稿》二百四十卷,《府谷縣志》十卷,《陝綏劃界紀要》八卷。近年榆林圖書館又收藏了由榆林地誌辦及榆陽區、橫山縣政協影印、校注了明代馬希龍《延綏鎮志》、清代劉厚基《圖開勝蹟》,民國年曹穎僧《延綏攬勝》、劉廷鑑《陝西榆林縣誌》(稿本)、王軍餘《榆林地方簡志》(稿本)、左協中《二十二軍軍史》(稿本)等。二十世紀80年代至今,榆林的文史專家修編並出版了本地十二縣(區)志書及《榆林文史》等多種書刊,全部藏於圖書館,歸類在地方文獻資料室。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榆林圖書館的這些地方文獻資料,起到了“辯章學術,考證源流”的作用,為地方史的研究提供了較為完整準確的資料信息,對豐富我國古代文化遺存有重要意義。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3 榆林的碑石

榆林古代碑石分為地下和地上兩大類,地下為墓葬出土,其一為東漢畫像石墓刻石,其二為唐至清代墓誌;地上為寺廟碑刻,其一為記事碑,包括功德碑、地契碑;其二為摩崖題刻,包括題詩、題字。

榆林古代碑石分佈於十二縣(區),共計約700餘通,除佳縣白雲山的道教碑刻94通、榆林紅石峽摩崖題刻120餘幅、神木二郎山浩然亭題刻28幅、綏德縣晉溪洞11幅題刻較為集中外,其餘均散佈於各縣城鎮和鄉村寺廟。其中漢代記年刻石20餘塊,主要出土於綏德、米脂縣的漢畫像石墓中,書體有“鳥蟲篆”、“墨書”,楷、隸、及帶篆味的隸書,它的書法、章法有著獨具的特色。唐、五代、宋墓誌以靖邊縣紅墩界鄉大夏國都統萬城南山樑出土最多,它融匯了綜合藝術,特別是書法、美術、雕刻,對研究這時的民族關係史、民族戰爭史及邊郡地方官職設置等,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宋、金、元題刻,則主要在黃河沿岸的府谷、神木、吳堡和榆林的石窟寺中,多記述宋與西夏,宋與金的戰爭,表現了宋軍將士英勇抗擊外族保家衛國的事蹟。明、清寺廟碑刻,以榆林、佳縣、橫山、綏德、米脂最多,記述了修建廟觀有關情況和地方有識之士、善男信女捐款功德,也有為寺廟購買田地、山林的契約。其中有的碑刻記述了明中期與蒙古韃靼、明晚期與李自成“闖王”軍及清代與回民軍的戰爭,對研究明清的軍事史、民族關係史有著重要作用。

4 地方文獻為碑石考證提供了資料

榆林市星元圖書樓建築面積3157平方米,現有藏書13萬冊,每年接待讀者9萬多人次。榆林的文物考古工作者,經過多年田野考古調查,發現了大量有價值的墓誌、碑刻、題記,通過查閱圖書館收藏的有關地方文獻,研究後得出較為準確的結論,對榆林地方史研究起到較大作用。筆者用以下三個典型事例來論證。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4.1 榆林懸空寺的宋代摩崖題刻

在榆林城南60公里的懸空寺,有一方宋代崇寧二年(1103)的摩崖題刻,內容記述了宋朝為防禦西夏侵擾,在囉兀城一帶的軍事部署情況。題刻內容為“孫廣熙業準帥檄提將兵巡封堠,同米脂都監張大節持正,開光監押張克從敏叔,寨子山把截高世宣仁思,巡防馬定子安,出裡把截趙子儀唐臣,囉兀巡防周備思道,葫蘆堡把截李楨中德,載減山把截陳準源道,囉兀把截陳宗寅子誠,減嶺曹京正臣幹,谷西堡把截莫隱亨甫。崇寧癸未四月二十八日,過此以紀歲月。子儀奉命題,房宣刊字。”

查榆林圖書館所藏的地方文獻民國十八年(1929)裴世廉修《榆林縣誌·山川》(稿本)記載“嗣武城山在榆林縣城南百三十里,魚河堡南五十里。由石蹬而上,四面石巖高百丈,就為囉兀城”。囉兀城下石窟即為懸空寺。圖書館所藏清吳廣成撰《西夏書事》、張春冶著《西夏紀事本末》,記述了宋與西夏發生在囉兀城的戰爭。1068年,西夏惠宗李秉延鈐轄種諤,率河東兵二萬出無定河,攻取囉兀城,直趨銀州(今橫山黨岔)。梁乙埋親率大軍在鐵冶溝邀擊,宋軍敗退,西夏都樞密使多臘留守囉兀城,宋將種諤再來襲擊,多臘引兵三千屯紮囉兀城北的馬戶川,種諤命令前部高永能率六千騎兵迎戰。多臘五戰不利,率領殘部退守囉兀城,墜望不出。種諤派使者往送婦人衣,暗派呂真率千人隨後往襲,正值大風飛沙塵起,多臘望見大驚,眾兵潰散,棄城逃走。種諤重修築此城,賜名嗣武城砦。1072年2月間,西夏遣使向遼國請援,遼國答應以兵相助。在三月間梁乙埋親率重兵來奪囉兀城,宋將種諤在綏德節制諸軍。聞訊茫然失措,宋軍不戰撤退,將士死者千餘人。西夏奪回囉兀城。1072年7月,宋夏和談議定,以綏德城外二十里為界,各立封侯。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通過查閲榆林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後證實,這幅摩崖題刻對研究宋朝與西夏戰爭史提供了佐證,有著較高的史學研究價值。

4.2 佳縣五女川的明代題刻

在佳縣朱官寨鄉有五女川石窟,開鑿於明代中晚期,龕間浮雕石像五尊,正中為老母像,左右四女,站立於老母兩旁,龕外站立一女。龕額題“五女清風祠”。左、右壁有明代正德庚午年(1510)、嘉靖辛丑年(1541)陰刻題詩四首。據榆林圖書館所藏清嘉慶十四年(1809)《葭州志》載:“清風祠在西北五女川,祀元孝女五人,明嘉靖二十年(1542)知州郭廷珪諡曰‘清風’”。窟壁題詩後文字“五女墓在川西五里許山頂,世代姓氏不詳。父老傳,父死亂兵,母遺,誓不嫁,養母。內一異言,故死葬獨擯(殯)一列。景仰著刻祠川東崖半肖冢。菊野過而吊之,以詩謚以。清風子故顏其額,復倚歌而和之,命工勒石以識雲。峕大明嘉靖辛丑夏四月壬午牛山人柴希高書”

“五女祠”,據榆林圖書館地方文獻《佳縣誌•民間傳說》,在元朝末年,佳縣朱官寨一對夫妻沒有生男兒,只生了五個女兒,個個長的眉清目秀,如花似玉,方圓百里小夥爭相提親。然而,有一年五女的父親死於亂兵,五女看到孤苦伶仃的母親,悲痛欲絕。於是,她們真心表示終生不嫁,侍俸老母,養老送終,死後葬於孃家故土。五女堅貞不渝,一生都沒有嫁人。後來五女相繼去世,鄉親們依照她們生前誓言,葬於朱官寨村的五里峁上。為表達對五女忠孝貞潔的崇敬,後人將墳前的小河命名為五女河,河川命名為五女川,並在五女河畔的石崖上鑿窟修祠,以昭後世。

經查榆林圖書館藏地方文獻樊光春著《西北道教史》和苗發源主編的《佳縣誌》後分析,五女川石窟建於明代,它是不完全屬於宗教的石窟,對我們瞭解明代封建制度和禮儀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4.3 榆林東山老爺廟的清代碑刻

在榆林城內東山有老爺廟(關帝廟),始建於明代弘治三年(1490)。正殿為關公殿,南為過廳,後為三清殿。關公殿為前捲棚後歇山單簷磚木結構,頂覆琉璃瓦獸,兩墀頭上身存有明代琉璃雕刻。

在過廳的牆上嵌有五方清代碑刻,其中一方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蓋維”碑,記述了榆林籍官兵在“道光己亥(十九年)派往阿克蘇兵丁等疏募檀施,約得二百餘金奉撤帶回,維時恭懸琱,敬獻梨園,用苔神庥。”

查榆林圖書館的地方文獻,在清光緒元年(1875)劉厚基《圖開勝蹟》中,有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修東山老關帝廟”、清同治十二年(1873)“再修東山老關帝廟”的碑記錄文,這些地方文獻為關帝廟的建築史提供了資料,也使關帝廟的碑刻考證有了史料依據。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5 碑石考證糾正和補充了地方文獻

榆林圖書館所藏的地方文獻,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大量資料,但歷年發現和出土的碑刻、題記、墓誌又糾正了史料中的一些謬誤,也補充了圖書館的地方文獻。筆者再用如下三個典型事例來論證。

5.1 橫山銀州城出土的唐代墓誌

銀州城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南北朝時期,據唐李吉甫撰《元和郡縣誌.卷四》記載:“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分置銀州,因谷文名,舊有人牧驄馬於此谷,虜語驄馬為乞銀”。唐朝在此設“銀州監”,牧養軍馬。宋初党項族首領李繼遷居銀州,叛復無常,銀州城為雙方爭奪的對象。清吳廣成撰《西夏書事》說它“據明堂川,無定河之會”。匯入無定河的支流有很多,搞不清楚明堂川是那條水,所以銀州城址,也難確定。又榆林圖書館收藏的地方文獻,民國三十四(1945)曹穎僧著《延綏攬勝•寨城》也對銀州城的位置不能確定:“……蓋銀州故城,確在今無定河沿岸,已失其所在矣。”因此,銀州城的具體位置史料記載不明,又無考古資料佐證,使得國內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

所幸的是1966年在橫山縣黨岔公社黨岔中學基建中,出土了一方唐代墓誌,據志文墓主李公政,隴西人,其“曾祖諱光,祖諱朝,從官銀州,因置大業”,遂世居銀州,公政死,於“鹹通九年(868)十二月七日遷厝於州南岹山之左”。1993年又在橫山縣黨岔北莊乾柴溝劉世福住宅處,出土了一方唐代墓誌,墓主王友賢,字令暉,先祖太原人,時籍為陝西渭南。祖父華陰司馬,父元光吏部常選。墓主授黃石府列將,轉授銀方府折衝,仕途順利,但途經銀州郡突然病逝,“以至德二載八月遘疾,終於銀州郡客舍。以其月六日權殯於郡西北平原,禮也。待後時移將歸故里。”在李公政墓北200米處有一小河,河北有座地形險要的土築古城,它充分利用地勢,城牆沿河傍溝而行,從平地逶迤爬上山峰,氣勢雄偉,它與榆林圖書館藏的宋代文獻記述銀州城形制相同。

這兩方出土的墓誌,對確定唐代銀州城的地理位置,解決史學界的難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為榆林圖書館地方文獻補充了新的資料。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5.2 佳縣佛堂寺的宋代窟內題刻

在佳縣城北40公里處朱家坬鄉有佛堂寺,窟內現存明成化十四年(1478)《重建佛堂寺碑記》一通,碑文記述佛堂寺始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487)。榆林圖書館所藏的地方文獻清代《佳州志》、2008年《佳縣誌》中,也根據此碑記將佛堂寺的始建年代定為元大德年間。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該寺在維修主窟中,發現北壁過洞上方的門額上有一方陰刻題記(地契),內容記述了寧武人武得先,因軍旅緊急將祖業田產賣於佛堂寺,落款為北宋仁宗天聖四年(1026)。“立出賣地土系寧河都仨人,武得光因為軍糧緊急,今將自己分到祖業塋河窪東面地一段...情願出賣於佛堂寺禪僧淨雲門徒,道在以口常住焚修,養膳伽藍永遠為業。...如地有諍議者,武得光一面承當,恐口無憑,故立死契為照用。天聖四年(1026)正月十八日立契為記”。

此碑記(地契)的發現,證實佛堂寺不是始建於元大德年間(1297~1487),而是宋代天聖四年(1026)之前,糾正了窟內明成化十四年(1478)《重建佛堂寺碑記》中有關始建寺廟的歷史,也糾正了榆林圖書館所藏地方文獻清代《佳州志》、2008年《佳縣誌》中的錯誤,將佛堂寺的建寺史提前了290多年。

5.3 榆林紅石峽窟壁的明代題刻

榆林城北6裡有紅石峽,在宋、元時期稱紅山寺,在明代成化年間復修後改稱“雄山寺”。紅石峽原有明成化年以來大小摩崖題刻164塊,現存120餘塊,似天然碑林,被譽為“塞上書法藝術寶庫”。

在紅石峽“地祗”石窟門北壁有一塊“明嘉靖丙申(1536)”摩崖題記,內容記述明嘉靖丙申年(1536),張珩被任命為都御史巡撫延綏,丁酉年(1537),蒙古貴族吉囊、俺答率精騎三萬,分路入寇,擄掠延綏邊鎮,張珩指揮三十四營堡官兵,英勇抗敵,共斬敵首130餘級,獲戰馬1000餘匹,諸將凱旋而歸,大會於榆林紅石峽。題記後附詩一首,“鼓角川原振,旌旗日月明。屯兵紅石峽,斬虜黑山城。血染芹河赤,氛收榆塞清。單于應破膽,飛檄報神京。”落款:南川張珩。現在看到的許多榆林文史專家的書籍或文章,把這首詩的作者寫為唐龍,還把詩中“斬虜黑山城”改為“斬將黑山城”;“單于應破膽”,改為“陰山應有淚”。

查榆林圖書館所藏的地方文獻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馬希龍《延綏鎮志•卷八》,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陝西大飢,唐龍被任命為兵部尚書,總制三邊軍務兼理賑濟,有一首“出塞詩”,詩的內容與此不同;而張珩在明嘉靖丁酉年(1537),寫有“秋日出塞”詩,與“明嘉靖丙申”摩崖題記相同,題記與榆林圖書館的地方文獻相印證,糾證了許多榆林文史專家的錯誤,還原了一首名詩的本來面目。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6 結語

榆林的地方文獻,多收藏於圖書館,是地方文史工作者用心血和汗水鑄就的史料豐碑,它們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構建社會文明、建設西部強市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特別是在文物考證、史學研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榆林的碑石,都是文物工作者在田野發掘和調查中取得的第一手資料,它記載了當時的歷史史實,是證史、考史、補史難得的孤本資料,也是研究漢與少數民族關係的珍貴資料。榆林碑石中人物大多無史籍也無傳記,但其中記述的人物、地名、事蹟,從多方面補充了圖書館的地方文獻,也糾正了圖書館地方文獻中的一些謬誤。圖書館的地方文獻與榆林的古代碑石,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對研究榆林地區乃至我國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民族、文化、教育、宗教及地方風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康蘭英.榆林碑石.陝西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10

2 陳政和.上郡膚施初考.陝西西安.人民出版社,2010.10

3 李博.陝西古籍總目.榆林分冊.陝西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4

4 苗發源.佳縣誌.陝西西安.旅遊出版社,2008.12

5 王富春.中國.佳縣古代石窟藝術.陝西西安.旅遊出版社,2009.8

6 王富春.中國.陝西榆林古蹟攬勝.陝西西安.三秦出版社,2011.12

榆林地方文獻對古代碑石考證的作用 作者:王富春

簡介:王富春,陝西榆林人,1961年生。1987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歷史系文博專業。現任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書記,文博研究員職稱,寧夏大學西夏學研究院,榆林學院政法學院兼職教授,2017年編著出版《中國陝西?榆林四合院》,10年共9部研究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