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大會精神解讀(一)

7月20日,全市文化旅遊名市建設大會召開。這次大會,是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旅遊強省建設的決策部署和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精神,落實市委總體發展思路,推進武威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會議要求,按照市委四屆四次全會關於建設文化旅遊名市,把文化旅遊產業打造成我市支柱產業的總體安排,全市上下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和行動,凝聚共識和力量,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全力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實現新突破,推進武威高質量發展、綠色發展崛起。

為什麼要建設文化旅遊名市

武威為什麼建設文化旅遊名市、能不能建設文化旅遊名市?這是當前大家關注的一個問題。去年6月,市委四屆四次全會確定了“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文化旅遊名市,全力打造生態美、產業優、百姓富的和諧武威”的總體思路,實踐當中看,這些思路和舉措,完全符合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符合省委省政府推動綠色發展崛起和建設旅遊強省等部署要求,也符合武威實際,順應全市群眾意願。

建設文化旅遊名市與建設經濟強市、生態大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三者相互聯繫、相輔相成。推動高質量發展 勢在必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遊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樑,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旅遊是綜合性產業,是拉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對全域旅遊、旅遊扶貧、紅色旅遊、“廁所革命”等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為我們推動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和著力重點。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署,強調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核心任務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文化旅遊產業是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富民產業,是高成長性、高帶動性、發展潛力最大的產業,具有“一業興、百業旺”的聯動效應。

從全球看,目前旅遊業已經超過了石油、汽車等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2008年以來,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旅遊業一枝獨秀,增速大大超過了其他產業,旅遊業收入已佔到全球生產總值的10%。

從國內看,我國已進入消費經濟和大眾旅遊時代,旅遊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人均出遊達到3.7次,每年有近50億人次的旅遊市場,旅遊產業對國民經濟綜合貢獻和社會就業綜合貢獻均超過10%。

從產業關聯帶動性看,實施“旅遊+”能加出110多個行業和部門,旅遊收入每增加1元,就能帶動相關產業增加收入4到5元,旅遊業每增加1個直接就業,就能間接帶動社會就業7到8人。另外,旅遊產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為0.2噸標準煤,僅為工業的1/11,符合綠色發展要求。長期以來,武威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產業結構不優,第三產業的帶動力不強,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當前,我市正處在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也是各種矛盾問題的集中凸顯期,解決經濟總量小、財政收入少、人均水平低,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逐步消除“一系列深層次、大面積‘後遺症’和‘硬傷’”問題,關鍵就是貫徹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發展文化旅遊產業,這是進入新時代,武威培育發展新動能,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的現實選擇。政策機遇 正逢其時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等方面,都賦予了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新的機遇和使命。文化旅遊作為綜合產業、綠色產業、幸福產業、共享產業,沒有任何一個產業能像文化旅遊產業這樣同時吻合五大發展理念內涵和精神。

今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促進全域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對加快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全面優化旅遊發展環境,走全域旅遊發展的新路子作出重要部署。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建設旅遊強省的重要戰略部署,並把做大做強文化旅遊產業作為構建生態產業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崛起的十大產業之一,明確提出支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重大舉措和具體政策措施,其中在十大主題旅遊線路中規劃建設“以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土地武威為中心,輻射金昌、張掖的中國旅遊地標主題旅遊線”。

最近,市委、市政府研究出臺了《關於加快文化旅遊名市建設的意見》,這是扶持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黃金21條”,政策含金量很高,條條都是真金白銀。這些都為我市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資源稟賦 得天獨厚一個地方的資源稟賦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武威文化旅遊資源富集,豐富的歷史文化、自然景觀、民俗風情等資源稟賦,這是我們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優勢所在、潛力所在。

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武威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以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稀世珍寶西夏碑、“隴右學宮之冠”文廟、“石窟鼻祖”天梯山石窟、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白塔寺、鳩摩羅什舌舍利塔等珍貴歷史文化遺存為代表,漢唐文化、五涼文化以及天馬文化、佛教文化、樂舞文化、邊塞文化、簡牘文化、石窟文化、賢孝文化等各展異彩,形成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絢麗篇章。全市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1029處,館藏文物5萬多件,館藏文物數量僅次於省博物館,諸多文物資源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具有唯一性、壟斷性和不可替代性。這些“老祖宗”留下的獨一無二的人文遺產,造就了武威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的品牌形象和獨特魅力,也是我們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建設文化旅遊名市最可寶貴的資源優勢。

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武威地處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地形地貌多樣、生物種類多樣,有雪山天池、森林草甸、河流湖泊、大漠戈壁、溼地綠洲等自然奇觀,在一個行政區域內具備如此豐富多樣的地理條件,在全國也是不多見的。這些“老天爺”賜予的得天獨厚的自然遺產,是武威發展文化旅遊產業的天然優勢。民俗風情獨具特色。武威自古就是多民族融合交流的地區,藏、漢、土等民族風俗習慣原始風貌保留完整,葡萄酒文化、飲食文化等歷史悠久,涼州賢孝、涼州寶卷、涼州攻鼓子、華銳藏族民歌、土族格薩爾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魅力。這些“老百姓”創造的民間文化遺產,給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增色不少。另外,還有像古浪戰役紀念館等一些“老前輩”傳承的紅色文化。多彩的歷史文化、多姿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多樣的自然資源交相輝映、異彩紛呈,使武威文化旅遊資源的丰度明顯,極具產業開發價值。只要我們科學規劃和開發建設,一定能夠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武威也一定能夠成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我們應該充滿信心、堅定不移,更應該以傳承好、保護好、弘揚好武威歷史文化的強烈擔當,加快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真正讓“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實至名歸。

武威培育文化旅遊支柱產業,建設文化旅遊名市,天時、地利、人和俱佔,現在關鍵在幹。我們必須以志在必得的決心和信心,以等不起的危機感、慢不得的緊迫感和坐不住的責任感,以更加務實有力的舉措,加快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努力實現建設文化旅遊名市的戰略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