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讀書,還要學會讀書

要讀書,還要學會讀書

我其實挺喜歡看書的,小時候書不多的時候,只要帶字的紙片都看,捫心自問還是讀過不少書的。

但是書到用時方恨少,開始寫東西才發現肚裡沒貨。

我曾經很苦惱,不是說書讀多了,知識自然就多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直到我讀到《如何閱讀一本書》,才知道書讀過不代表就能學到東西,更不代表就能把書中的東西變成自己的。

讀書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最早出版於1940年,不僅被翻譯成多國語言,還再版過很多次,依然暢銷不衰。

這本書有兩位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

艾德勒於2001年過世,是哲學家、教育家、著作家,曾經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任教。他一生出版過多本著作,最有名的除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外,還主編了《西方世界的經典人》,並擔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

1994年美國曾經上映過一部電影叫《機智問答》,主角就是以本書第二位作者查爾斯·範多倫的故事為背景。他參加電視益智節目,連續十四周拿下冠軍,但出於良知,他還是坦陳了作弊的事情,被學校解聘。

查爾斯·範多倫離開學校後成為專欄作家,後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編輯《大英百科全書》,一方面將本書1940年初版內容大幅度增補改寫。因此,本書1970年新版由兩人共同署名。

艾德勒在序言中引用了法國學者帕思卡爾的話:讀得太快或太慢,都一無所獲。的確,我們在讀任何讀物時很容易拿來就讀,用同樣的速度進行。但是同樣的速度對不同的讀物就有的太快了,有的太慢了。這裡就涉及到讀書方法的問題。

要讀書,還要學會讀書

那究竟要怎樣讀一本書呢?

看完《如何閱讀一本書》我才知道,要明確讀書的目的,才能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主動閱讀者。

每個人閱讀的目的不一樣,書能夠帶來的作用也就不一樣。

有人閱讀是為了消遣,有人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有人是為了收集信息。

為了娛樂,就沒必要花太多時間,一目十行掃過去就可以。

為了理論和知識,就需要花時間去理解。

為了吸收知識而去閱讀,就是一種學習的過程。這就需要懂一些閱讀方法,學習閱讀技巧。

《如何閱讀一本書》可以作為指導我們閱讀的老師。

要想讀得好,就要做一個有自我要求的主動閱讀者。

一個閱讀者的責任,也是主動閱讀的要求就是閱讀任何讀物時,都能夠提出問題並找到答案。

一個有自我要求的主動閱讀者通常會先看序,看目錄,看索引,還要看重點摘要、開頭結尾,快速對內容、結構有大致瞭解。然後問問自己,作者想表達什麼,論點是什麼,怎麼論述的,有道理嗎?

帶著問題去讀,才能真正收穫書裡的內容。

以前我總是拿到書就開始從頭到尾地讀,也會在讀的過程中學到東西,但邊讀邊忘,總是不能融會貫通。

因為沒目標,所以漫無目的,結果也就囫圇吞棗。

看似讀了很多書,但實際收穫寥寥。

翻書是一種檢視閱讀,而分析閱讀才是真正掌握一本書的開始。

分析閱讀就是去透視一本書,瞭解整本書的內容是什麼,知道作者想要解決什麼問題,他的理論支持是什麼。

邊看邊去回答問題。看完這本書能夠用大綱來詮釋整本書,也就完成了閱讀的目的。

很多時候我們讀完一本書,點點頭或者搖搖頭就結束了,但是對於主動閱讀者來講,他們是可以和作者對話的。對一本書能夠作出評論,提出批評,才真正地讀懂了這本書。

要讀書,還要學會讀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介紹的閱讀規則適用於任何類型的書,但除此之外,不同類型的書還有自己特殊的地方,艾德勒也分別進行了闡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閱讀。

成功的溝通就是傳遞者想要傳達給對方的消息,剛好被對方get到了。所以讀到一本好書並掌握其精髓就想當於和作者進行一次成功的交流。

想讓一本書真正屬於自己,除了按照作者提出的方法進行閱讀外,還要學會做筆記。

不管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我都會用手機將作者的重要觀點和金句用手機記錄下來,同時將感想寫下來。

閱讀是需要學習的。

不斷地練習,才能提高閱讀能力和速度,提高閱讀技巧。才有可能真正讓心智隨著閱讀一起成長。


和這篇文章 提到的《快速閱讀術》不同,《如何閱讀一本書》需要仔細閱讀,但其中的內容也可以跳讀,比如其中提高如何閱讀數學和科學書籍,從不涉足的讀者就可以把這段跳讀過去。

生活不止是苟且和八卦,還有書和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