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他從來沒有慢下來,或許是我們太快了,才錯過這瑰寶。

這是手望為你講述的第200個故事

編者 / TEA 出品 / 手望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

在中國漆之為用,已經有七千多年曆史。更有滴漆入土,千年不壞的說法。明朝是雕漆史上的黃金時代,多位皇帝對漆器都是偏愛有加。這之中,尤以永樂皇帝最甚。永樂皇帝對漆器的喜好,使得漆器像瓷器一樣成了當時皇室重點發展的門類,並在北京靈境衚衕設置了果園廠,專門製作宮廷漆器。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明永樂 剔紅庭園高士圖漆盒

有一種漆器,不同於雕漆的立體感,它的表面非常光滑,紋理卻顯得層次雜疊、斑紋浮動,有的呈岩石般的花紋,有的如同發生窯變的高古瓷器,有的卻和如酥小雨滴落下的斑駁湖面一般,波光粼粼。它更是被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贊為“漆器之首”。

犀皮漆器——中國漆器裡的貴族,現存世量最少的一種漆器。因為紋理像是犀牛皮、虎皮,因此而得名。它也曾一度失傳,卻在一個“半路出家”的漆藝大師手中得以復原。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徽州漆器匠人甘而可先生製作的紅金斑犀皮漆大圓盒被北京故宮博物館收藏,而故宮也僅僅只收藏了四件現代人的作品。故宮本就是陳列歷史古物的,甘爾可的作品能躋身這四分之一隻能說明他所做出的作品完全可以比肩古人,或者更甚。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甘而可作品丨紅金斑犀皮漆大圓盒

對於甘爾可而言,33歲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在這之前他做過流水線工人、做過木工,也賣過文房四寶。不過也許是徽州這座黑與白間充滿古韻的城市給他的影響,讓甘爾可更想做些獨屬於這個城市的手藝。

而徽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漆器的主要產地之一,各地皆有優質生漆。在宋代以後就有著繁榮的漆器行業。屯溪犀皮漆器更是其中最負盛名的。彼時的甘爾可便決定復原這一失傳了的漆器手藝。

雖然甘爾可在此之前也和漆器打過交道,他在漆器廠的流水線工作過,也賣過有關漆器的文房。但一個人完完全全的包攬漆器製作的所有步驟已屬不易,他要去做的還是一件沒有前人探路,並且是已經幾乎消失的手藝。

沒有前人指路,也沒有參考借鑑,就連有關犀皮漆器的書籍記載能找到的都少的可憐,甘爾可還是毅然選擇了這條看不清方向的路。一步一個腳印探出一個方向來,而他這一走就沒停下來過。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甘爾可

一開始甘爾可先從最基本的漆器胎骨做起。漆器做胎用得最多的是木胎、其他陶胎、金屬,金屬胎和皮胎也有。得益於10年木工的經驗,他能把碗的木胎打磨到像紙一樣薄,而且碗口的厚薄、高度,與設計時幾乎沒有誤差。

甘而可做的一個圓狀的菊瓣盒,一共有48個菊瓣組成,它們每一瓣的大小都一模一樣,盒蓋無論從哪個方向蓋下去,都可以嚴絲合縫格不入。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胎形做好以後,要裱上夏布,再刷上生漆和古瓦灰製成的漆灰。由於漆的黏合性,夏布會變得很服帖,一天之後趁漆將幹未乾時,再讓夏布進一步壓實,批灰則要把夏布的孔全部填平。

這道工序是“層層裱布,層層批灰”,每當批灰一次後,就要把胎體放入溫暖溼潤的陰房等它陰乾後再重複進行這道工序,時間長達幾個月。

做完胎骨後,接下來就是在上面刷推光漆,讓它平整並進行打磨,這也是無論哪種工藝的漆器都要完成的基礎步驟。推光漆也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塗到胎體上,並且經過反覆的修整,將高處磨平,低處用漆灰補上,最後才做成一個完整的胎骨。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裱布刷漆

接下來,才是製作犀皮漆器的重中之重。甘而可研究犀皮漆工藝時翻閱了不少典籍,但都鮮少有犀皮漆藝的製作工藝。他花了幾年的時間研究犀皮漆器上即非描摹,也非雕刻,卻幾乎流動般的紋理製作的工藝。

他想不明白,犀皮器上那斑紋浮動的樣式從何而來,只能漫無目的地嘗試,毫無頭緒的翻找資料。在失敗了無數次後他偶然間翻找到了王世襄註解《髹飾錄》。王世襄和袁荃猷夫婦無意中瞭解了北方犀皮漆製作工藝代表人物桂茂栲先生做犀皮漆的手法,桂先生是將菸袋杆先上一層石黃入生漆,調成厚“底”,趁其未乾,用拇指推出一個個突起的小尖名曰“打捻”。

這些描述給了甘而可很大的啟發,他意識到“打埝”是製作犀皮漆的關鍵。“埝的形狀、高低、疏密,決定了之後磨出來的花紋是什麼樣的。”打埝首先需要調製稠漆,但對於甘爾可而言這些大漆的粘度還不夠,為了增加稠度和硬度,甘爾可也想了許多辦法,最終他想到往生漆中加入一些蛋清,這樣的漆就會幹的更快也更硬,用來打埝才“立得住”。

打埝的手法則多變,甘爾可發現用老絲瓜絡中肌理豐富的部位,蘸稠漆在漆胎上起花紋的“沾埝”可以打出形狀各異的花紋。這是甘而可常用的方法,他覺得絲瓜絡肌理豐富,蘸漆打在漆胎上會出現各種奇異形狀。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打捻

甘而可打埝的時候,速度極快也很灑脫,如今的熟練得益於無數遍操作的經驗。他用絲瓜絡蘸取稠漆之後,手法靈動跳躍,推光漆面上就出現了或大或小、或長或圓、或粗或細的圖案,而且還彼此粘連,絕不相同,又渾然一體。打埝之後,待稠漆陰乾,就要上一遍遍的色漆,如同之前製作胎骨時一般進行週而復始的工序。

最後一步的打磨看似簡單,實則也是個最為講究的活兒。需要分成粗磨、中磨、細磨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所用的砂紙的粗細程度和力道都是不同。粗磨需要一定的力度,磨下去的厚度要根據埝子的高度來協調,也不可下力太猛。待到漆面顯露出一個個色漆的暈圈之後,就要改用顆粒較細的砂紙打磨,等待這些暈圈旁邊的花紋層次一一顯露。

然而問題的難點在於,磨到什麼時候要適可而止?打的薄了也許未知的奇妙肌理顯現不出來;繼續打磨,現有的肌理又有可能磨散掉,同一色的色漆層相遇,不僅沒有層層相迭的效果,反而變作通體繁複變幻的犀皮漆肌理上一塊顯眼的單色色斑了。在甘而可看來,對“度”的把握,可以說是最難的。

最後歷經幾十道工序的犀皮漆器就在甘爾可的手下變得光滑,變得耀眼。雖然寥寥百字就可以道盡製作方法及過程,但實際上一件犀皮漆器成品的出現需要漫長的等待和彌足的耐心。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漆器,更像是中國傳統手藝下遺落的一顆明珠,它曾在中國歷史上耀眼如瓷器,現在卻在鄰國熠熠生輝。

不同於瓷的清冷、木的厚重、金銀的華貴,大漆有著自己獨特的韻味,紅的不媚俗,金的不張揚,它典雅卻貴氣。

中國是瓷的國度,曾經也是漆的國度。不過遺憾的是,現在提起漆器,世人想到的是日本,現代漆似乎和日本劃上了等號。

不過甘爾可先生用他的漆器作品讓世人歎服“日本的確可以做出頂尖的漆器,但最好的大漆作品始終在中國。”

在我看來,慢工出細活這句話適用於大多數的傳統手藝,而漆器的製作更是“慢”出了極致,漆器的製作是個等待的過程。等汁落,等灰幹,等漆凝。一個等字不僅僅“熬”出了一件件精美的漆器作品,也將甘爾可“煉”成了一代漆器大師。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紀錄片《手藝 第五季(25)犀皮漆器》

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第二季 第8集 中華漆器復興羅曼史》

守藝安徽丨顛覆傳統的漆藝大師,他的作品被入藏了北京故宮博物院!

——

他33歲入行,20年成一器,漆器作品被故宮破格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