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爲什麼這麼喜歡找關係?

前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用無私奉獻回饋信任與期待》,文章中稱:“有些學生尚未踏入社會卻熱衷關係學,世故圓滑;有的青年,年紀輕輕卻喜歡“打官腔”,以“官”自居,以頭銜為耀,精於謀官,長於算計。一些青年人裡也流行這樣的觀念:學歷貶值了,但學生幹部依然是“香餑餑,無論如何也要在班裡謀求個“一官半職”,沒當過學生幹部的就不是好學生,沒當過學生幹部的就找不到好工作;做官能光宗耀祖,做官能受人尊敬”。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找關係?

這篇文章受到廣泛的熱議和好評。“講關係”,作為中國社會歷來的習慣,只不過當下社會“關係風氣”已經登峰造極。不少人對此觀點十分贊同。的確,在中國,沒有關係幾乎是寸步難行。小孩入學要不要關係?看病需不要需要關係?找工作、做生意又需不需要關係呢?每做一件事,幾乎都是在“找關係”,還有人為此而總結出了一句話:“在中國,關係就是生產力”!為何中國人這麼喜歡找關係呢?

其實,這當然是缺乏相關的職業規訓,這也規訓是什麼?說白了,那是一套循規正式制度的行為規範。在國內的每個地方几乎存在這樣的一點:越是小的地方,越是難以建立職業規範,但往往那裡的人情味也是越重的,“關係”自然而然也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在一個“熟人社會”的關係網絡中起作用的地方,哪怕是辦正事,也得需要非正式互動。好比說,在學校裡,有時託人辦點事也就是純“幫忙”性質的,或是介於正式與非正式之間,彼此之間都是熟識的師友,雙方並不是正式權力關係,甚至你委託辦事的可能還是自己的導師,這種情況下,如果太正式則會顯得有點尷尬,結果是雙方的行為約束都是軟性的。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找關係?

在中國的社會里,將人的關係分為了三種類別。第一類別是家人關係,這是最為核心的一層,在這種關係裡,對於利益保護沒有條件,而且不講回報。家人關係之間惡劣的時候,雖然說會有憤怒或是敵意,但更多的也只是忍耐,俗話說:家醜不外揚;第二類別便是熟人關係,好比說同學、朋友、鄰居。熟人關係對於人情的回報會有一些期待,會通融但也有條件;最後一層關係則是中國文化中設計最少的生人關係。在這層關係裡面存在一個法則:公事公辦。這是生人關係最為顯著的特點。生人之間往往不會給予任何照顧,只講利益,對於回報的要求也是最高的。

這三層關係,牢牢的構成了一張龐大、堅不可摧的社會關係網。一張看似溫情脈脈,實際上卻充滿了冷漠與猜忌的網。每個人都渴望獲得一張能令人羨慕的關係網,每個人都在苦心經營自己的關係網,都希望從自己的關係網中獲取既得的利益,而這張關係網最大的本質也就是在於相互利用和依靠。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找關係?

於是每個人都在拼命的拉關係、走後門。然而,“關係”資源的分配是永遠不會平等的,因為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結識並有足夠的財力去買通“看門人”,因而,那些拼命拉關係的人,或而因為偶爾獲益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其實是看到別人在“走後門”,自己沒有關係而倍感沮喪,但不少人沮喪之後又激發了自己“尋求後門”的頑強鬥志。就這樣,人們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形成了一個更加不公平的社會環境,一個更具特色的“後門”困境。

講關係,它的可怕之處在於它佔據了人的大腦,從而影響了人的思維以及判斷力。讓每個人在還未作出行動前,就在思考我有什麼關係在這件事情上能用,還要再拉那些關係?而那些手上掌握公權力的人,也習慣將許許多多職責範圍內的事情拖拉著不做,等著別人來拉關係,收好處。

中國人為什麼這麼喜歡找關係?

如今,很多人還在堅守,卻被稱為“鐵面無私”,或是情商低級,或是被社會淘汰的人,或是固執不通……然而正如原人民日報副總編盧新寧所講的那樣:“這些人才是中國的希望所在。不用害怕圓滑的人說你不夠成熟,不用在意聰明的人說你不夠明智,不要照樣原般接受別人推薦給你的生活,你選擇堅守,選擇理想,選擇傾聽內心的呼喚,才有最飽滿的人生。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便怎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會黑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