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靈魂是「人與社會的和諧」

在今年元宵晚會上,小品《求字》對以求字、送字為手段進行受賄的行為進行了諷刺和鞭撻,這是對當前反腐高壓態勢下的社會現狀進行了揭露。這樣的題材,再加上表演風格的巧妙到位,自是獲得滿堂彩,把全國觀眾逗得樂不可支。

中國書法的靈魂是“人與社會的和諧”

中國書法的靈魂是“人與社會的和諧”

中國書法的靈魂是“人與社會的和諧”

中國書法的靈魂是“人與社會的和諧”

小品中求字者把“賓至如歸”讀成“婦女之寶”,把“懷柔”讀成“懷孕”,自是讓筆者大笑了一把,但笑過之後,卻陷入沉思。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會鬧出這樣的笑話?這是觀者的不會欣賞?還是書者的不會創作?當我們倡導書法走近人民大眾、走進日常生活的時候,如何來提高大眾審美?就成了首要思考的問題了。言恭達先生在《藝思錄》中對書法的藝術魅力、本體價值、審美鑑賞有著精深的見解,有助於我們對此問題的思考:

“書法,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產品,由於它的意識形態性和陶治人的情操、影響人的心靈方面的獨特的藝術魅力,人們總把它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它的價值取向也絕不是由市場來引導與抉擇的。但書法藝術的審美特徵使作品的‘使用價值’必須通過接受主體的審美感受才能實現。馬克思曾說過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和沒有形式美的眼睛來說,最美的音樂和最妙的美術也是毫無意義的。這就必須取決於精神消費者的鑑賞水平,票房價值與藝術本體價值是永遠不等值的。”

“書法文化的核心價值有它本體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它將是建立在中華民族精神與美德大廈上的現代化價值導向,弘揚時代主流文化,對國家發展承擔歷史責任,其根本要義是喚醒人的主體意識,以人的尊嚴這一具有普遍意義的價值層面,高揚科學理性,把握現代人文精神的深刻內涵,當代書壇需要一種基於價值傳承與價值創新的文化自覺,需要文化的光照與引領。”

“書法藝術是書家自我文化心態的物化反映,是書家藝術主體精神的有效釋放。中國書法的靈魂是什麼?這就是長期以來中華民族本土文化貫徹的一種整體精神——人與社會的和諧。在藝術指數的表述上,就是對整體氣韻的追求,著重把握作者心靈的暢達,保持天然質樸,達到主體與客體的融合,書寫精神層面的和諧。”

“‘歲月讓人從批判走向建設。’一個書家只有沉湎過傳統,體驗過生活,並關注著這個時代,不斷反思,不斷追問之後,才會有真正意義的文化覺醒,靈魂才會贏得高貴與尊嚴!”

康定斯基在《藝術與藝術家論》中談到:“一個工人曾說:‘我們不要那些特別為我們而作的藝術,但是我們要一個真正的、自由的、偉大的藝術’”。在今天看來,這個思想仍然是有價值的,因為中國書法的受眾是廣大的老百姓,喜歡書法的人有很多,作為書法家,要在傳承文化的同時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如何來服務?就要深入思考和探索書者和觀者之間的統一,其前提是不容動搖書法經典的高古高雅,而是提高大眾的審美,真正的把書法藝術的靈魂是“人與社會的和諧”體現出來。

(抱雲堂彭慶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