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總攻進行時」脫貧攻堅,光山有故事(四)

「脱贫总攻进行时」脱贫攻坚,光山有故事(四)

「脱贫总攻进行时」脱贫攻坚,光山有故事(四)
「脱贫总攻进行时」脱贫攻坚,光山有故事(四)「脱贫总攻进行时」脱贫攻坚,光山有故事(四)

不忘初心 傾情幫扶

——龍山水管局駐磚橋鎮陳鄉村第一書記黃濤幫扶紀實

黃濤,縣龍山水管局辦公室主任,中共黨員,2017年3月被局黨委選派到磚橋鎮陳鄉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開展駐村幫扶工作。一年多來,按照精準要求,黃濤同志堅持用真情走訪,用愛心幫扶,多措並舉做實事,千方百計謀發展,為陳鄉村的發展變化堅持不懈地做著點滴。

陳鄉村位於磚橋鎮東南2公里處,總面積9.98平方公里,全村轄17個自然村31個村民組,有農戶528戶,人口2399人,建檔立卡貧困193戶840人,未脫貧人口60戶237人,且土地貧瘠,產業基礎薄弱。如何與全縣一道如期脫貧摘帽,是駐村幫扶一個重大課題,也是一個重大難題。同時也考量著黃濤同志的責任、情懷和擔當。

一、把駐村扶貧當成一份責任扛在肩上。這份責任就是真心讓群眾過上更美好的生活。為迅速掌握第一手的資料,駐村伊始,黃濤同志和駐村工作隊員一起,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全村17個自然灣31個村民組的山山水水、家家戶戶,走農戶,進農家,掌握村情民意,運籌幫扶規劃。一是贏得群眾信任。大力宣傳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的職責和任務,印製明白卡和相關政策材料,逐村逐戶發放,爭取村民對幫扶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二是做實產業基礎。和村“兩委”一起,因地制宜,研究制定陳鄉產業規劃。培育發展了陳鄉生態農業合作社、麒麟山茶葉專業合作社、古北樹種養殖合作社等5家特色種植、養殖農民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就近用工等方式,增加了附近村民和貧困戶的收入,實現企業帶貧;積極推廣“房前屋後一畝茶”發展模式,不斷擴大茶葉種植面積,引進試種並推廣高品質、高收益的“安吉白茶”等茶葉品種,大力發展茶產業,現在,陳鄉村幾乎家家戶戶有茶園,沒有茶園的也可以在別人茶園採茶獲得收入,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目前,全村年茶葉收入超過500萬元,僅茶葉一項,年人均增加收入2000餘元,茶樹真正成為陳鄉村群眾的“搖錢樹”;通過小額信貸和多彩田園獎補等產業扶持政策,激勵群眾對發展產業熱情,茶葉、水稻種植、電子蠟、充絨等小型加工、生豬及小龍蝦養殖等如雨後春筍般快速發展實現特色扶貧;協調建設光伏發電站近20畝,預期年收入15萬元左右,擬帶動33戶貧困戶,年增加收入3000元,壯大村集體經濟,健全保障能力。三是加強黨建引領。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黃濤同志駐村前,陳鄉村組織不健全,力量薄弱,全村三名村幹部,沒有黨支部書記;黨支部長期沒有開展活動,基本處於癱瘓狀態,整體工作在全鎮靠後。駐村後,黃濤同志將黨建工作作為突破口,通過向村委幹部、老黨員等多方座談、調研,掌握情況,並向鎮組織委員和龍山局政工部門及領導諮詢、請教,制定了黨建工作的各項工作制度、崗位職責版面20餘幅,並擬定了黨員活動內容、學習內容、發展黨員及“4+2”工作法流程等,組織的強化從規範工作開始起步;同時,協助鎮黨委大膽任用年富力強、有文化基礎的村文書擔任村支部書記,使村組織有了主心骨,工作有了帶頭人。一年多的時間,陳鄉村黨建工作無論是檔案管理還是活動開展,都有了質的提升。2017年10月份全縣黨建工作推磨檢查中取得了較好成績;三名同志成為入黨積極分子;黨員志願服務隊,定期開展志願幫扶服務活動,村支委成員聯繫合作社,支委成員在產業發展中發揮著服務員、宣傳員、批導員的作用;四是堅持精準標準。監督指導村“兩委”嚴格按程序開展精準識別、精準退出、扶貧資金精準使用等工作。配合鎮脫貧責任組按照國家、省、市檢查反饋的問題,建立整改臺賬,逐條逐項整改落實到位。五是激活內生動力。著力營造扶貧先扶志的氛圍。製作種類宣傳牌匾近20幅、美德牆近200平方米,打造脫貧攻堅宣傳陣地;成立了由工作隊員、部分黨員、貧困戶代表組成的義務宣傳隊,定期不定期進村入戶開展宣傳活動,召開大型宣講會4場、引進戲曲、晚會、電影、講座等專題活動10餘場,不僅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更讓群眾對扶貧政策、脫貧事蹟有了深入瞭解,激發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六是強化項目支撐。積極協調推進村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科學規劃、有序實施的原則,建立了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庫,有計劃的推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完成了全村電網改造,實現了戶戶通自來水,水泥路基本實現了組組通,建成了標準化衛生室和村文化廣場,實現了電視信號戶戶通、網通寬帶全覆蓋,南樓美麗鄉村和紅色旅遊項目全面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人居環境明顯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二、把駐村扶貧當成一種情懷裝在心中。這種情懷,就是把群眾當親人。陳鄉村桂窪組有一家貧困戶,戶主叫宋成榮,今年51歲,丈夫病重多年並於2016年底不幸去世,留下了幾十萬元的債務,大兒媳在外務工期間失去聯繫,大兒子一邊務工一邊尋找,根本不能顧及家庭,兩個孫子由她一人在家撫養,小兒子剛剛成家,基礎薄弱,家庭生活十分困難。黃濤同志經常上門看望,力所能及的幫她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2017年4月的一次走訪中,黃濤同志無意間聽到宋成榮輕輕的嘆息了一聲,自言自語說了一句“今年的稻種真貴呀,怎麼能買得起”。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黃濤同志迅速和局黨委及鎮黨委、政府取得了聯繫,請求支持,在他的協調和努力下,免費的100斤優質稻種被及時送到宋成榮家中,解決了她的燃眉之急,更激發了她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今年,又幫她家辦理了小額信貸,養了羊、鵝、雞,又流轉了幾畝稻田,提起這一切,宋成榮話裡話外全是對黃濤同志的感激和對扶貧工作的讚許之情。

這種情懷,就是心繫群眾安危。2017年6月的一天,黃濤同志在南樓村民組走訪時,突遇村民劉明運家意外失火,現場濃煙滾滾,情況十分危急。黃濤同志不顧個人安危,拎起水桶第一個衝到現場滅火,在村民的幫助下,火勢迅速得到了控制,將損失降到了最低程度。2017年7月份,連續下了幾天大雨,全村近20戶土坯房的安全牽動著黃濤同志的心,他冒雨逐家逐戶的查看,直到確認安全才放心的離開。在三里崗村民組,70歲高齡的周從英老人房子漏水嚴重,隨時都有倒塌的危險,但老人執意不肯離開自己的房子。黃濤同志一邊及時與老人的孩子取得聯繫,尋求支持,一邊陪著老人說話、拉家常,反覆做老人的工作,老人最終被感動了,答應暫時離開,黃濤同志立即開車將老人送到了陳鄉村敬老院,妥善安置後才放心的離開,確保了老人的安全。2017年12月冬至那天,陳鄉村對面的魏灣村境內突發山火,火勢迅速蔓延,眼看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將受到了嚴重的威脅,黃濤和駐村工作隊的同志得知消息後,沒有絲毫猶豫,拿起工具,脫下鞋子,赤腳趟過冰冷刺骨的河水,第一時間趕到起火地點,和鄉村幹部一起奮力滅火,很快控制了火勢。而當黃濤同志一行赤腳趟過泥濘的照片無意中傳開的時候,2017年那個刺骨的冬至也已不再顯得寒冷。

這種情懷,就是把群眾當牽掛。由於過度勞累,2018年7月5日早晨,黃濤同志突發急性腦梗,病倒在駐村辦公室。當單位領導敦促其緊急返城治療時,他仍堅持把當天下午鎮裡組織的產業觀摩預案做完。在輾轉光山、武漢治療期間,黃濤同志唸叨最多的、也是他最放不下的仍是村裡的扶貧工作。

三、把駐村扶貧當成一份擔當抓在手上。有多大的擔當,就能幹多大的事業。物質上的貧困,歸根到底還是思想觀念、文化素質上的貧困,而最能體現一個地方貧困程度的,也最直觀反映的就是一個地方的環境面貌,和幹部群眾的精神狀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駐村以來,黃濤同志把精神扶貧作為一份擔當牢牢抓在手上,並通過深入調研和學習借鑑成功經驗,著力從改善陳鄉人居環境、創建“雙星”文明村戶入手,加快推進陳鄉美麗鄉村建設。在改善人居環境集中攻堅階段,他始終堅持和保潔員、幫扶責任人一起,以村組路為中心,對村民的房前屋後進行衛生大掃除,清除池塘垃圾雜物,對所有村民組的衛生死角、陳年垃圾進行徹底清除,並建立了長效管理機制。同時,按照“五淨一規範”的要求,逐家逐戶宣傳引導村民開展文明庭院創建。通過集中整治,陳鄉村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在全面改善人居環境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星級文明村、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結合“嚴鄉強村育村”計劃,緊緊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堅持科學規劃,分步實施,製作各類宣傳展板、條幅、文明牆等,廣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全面開展“扶志氣、扶智慧”活動,組織村民開展文明創建簽名、宣誓活動,組織幫扶責任人和志願者到養老院開展敬老活動,進村入戶與村民座談交流,為在家學生進行學習輔導等,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開展“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婆婆”、“好鄰里”等評選活動;成立紅白理事會,推動符合本村實際的村規民約,引導村民革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營造文明和諧的鄉風氛圍;充分發揮村文化大院、文化書屋的作用,引導群眾到文化書屋閱覽、學習,豐富人民群眾的業餘生活,營造良好的村風民風。2018年4月,陳鄉村被縣文明辦評為一星級文明村。

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穫。2017年,黃濤同志先後獲得縣委、縣政府授予的“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駐村第一書記、“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優秀駐村工作隊員”、“脫貧攻堅標兵”等榮譽稱號。陳鄉村也先後獲得“縣級平安社區”、“市級先進黨支部”、“市級衛生先進村”等榮譽稱號。黃濤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駐村工作寫下了飽滿而精彩的一筆,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在他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陳鄉村正在悄悄發生著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